首页 > 寺庙

你知道泥鳅又叫什么吗|

你知道泥鳅又叫什么吗

泥鳅,又叫鱼鳅,体细长,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小。口小、下位,马蹄形。眼小,无眼下刺。鳞极其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许多小的黑斑点,头部和各鳍上亦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其他各鳍灰白色。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可入药。泥鳅又被称为“水中人参”,在中国南方各地均有分布。全年都可采收,夏季最多,泥鳅捕捉后,可鲜用或烘干用。

你知道泥鳅又叫什么吗|

你真的知道什么是 国师 吗

提到“国师”,想必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商纣王的得力干将的申公豹。虽然正史中并无申公豹此人,但是他“国师”的形象却深入人心。那么问题来了:“国师”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职务,才能让后人如此津津乐道?

“国师”早期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词汇,“国”通常指国家,“师”则是指军队,“国师”连用则表示“国家的军队”。如《左传·襄公十八年》:“殖绰、郭最曰:‘子殿国师,齐之辱也。’”[1]

国师正式成为一个官职,则是在王莽篡汉时期。王莽托古改制,设立“国师”,与太师、太傅、国将三个官职并称为“四辅”。《汉书·王莽传》中记载:“……少阿、羲和、京兆尹红休侯刘歆为国师,嘉新公……”[2]《汉书·刘歆传》中也提到:“及王莽篡位,歆为国师。”[3]事实上,刘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正式的国师。在王莽失败后,这一官职也随之作废。

虽然官职被取消,但是“国师”这一称呼却被保留了下来。在东晋至南北朝时期,“国师”这一称呼也被用来指代其他官职。《后汉书·赵典传》:“公卿复表典笃学博闻,宜备国师。”[4]唐李典在《初学记》中将之解释为:“国师即太师也。”[5]《梁书·王承传》记载:“中大通五年,迁长兼侍中,俄转国子祭酒。承祖俭及父暕尝为此职,三世为国师,前代未之有也,当世以为荣。”[6]王承和父祖都曾担任过国子祭酒,因此“三世为国师”,可见“国师”可指代太师,也可指代国子祭酒。

另外,有较高品德和学问的贤人,也可以被称作国师。如梁元帝称赞周弘正“观其雅量标举,尤善玄言,亦一代之国师矣。”[7]便是典型的例子。

两晋南北朝以降,佛教文化在中国广泛流行,“国师”逐渐演变成为了对得道高僧的称号。北齐文宣帝曾经封高僧法常为“国师”,在此之后,从隋朝到明朝都曾有过类似的册封。《西游録》:“迄今二千余载,历代奉行,罔不致敬,高僧奇士,比比而出焉。为国师者,不可胜数。”[8]敕封国师的风气可见一斑。

清代延续了元明多封藏传佛教僧人为国师的传统,又将“国师”设定为行政官职,康熙四十五年封章嘉呼图克图为灌顶国师,后来国师这一官职成为世袭,直至清末,在蒙藏等地区负责管理藏传佛教的相关事务。

纵观历史的发展,“国师”这一称号最初只是一个观念中的概念,用来指代高尚的人或重要的官职;在佛教流行之后,“国师”一词又与宗教联系起来,成为了信仰的化身;直至清朝,“国师”又发展成为了具体的管理宗教事务的行政官职。

参考文献:

[1] [清]阮元 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

[2] [汉]班固:《汉书》卷九九《王莽传第六十九》

[3] 《汉书》卷三六《刘歆传》

[4]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二七《赵典传》

[5] [唐]徐坚:《初学记》卷十一《职官部上》

[6] [唐]姚思廉:《陈书》卷四一《袁宪传》

[7] 《陈书》卷二四《赞词》

[8] [元]耶律楚材:《西游録》


|你知道泥鳅又叫什么吗

     

你知道泥鳅又叫什么吗|
  • 完整的中国历史朝代年份|
  • 完整的中国历史朝代年份| | 完整的中国历史朝代年份| ...

    你知道泥鳅又叫什么吗|
  • 汉朝有哪些成就|
  • 汉朝有哪些成就| | 汉朝有哪些成就| ...

    你知道泥鳅又叫什么吗|
  • 梦见泥鳅从盆里出来乱蹦|
  • 梦见泥鳅从盆里出来乱蹦| | 梦见泥鳅从盆里出来乱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