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寺庙

少数民族中秋习俗|

少数民族中秋习俗

中秋节在我国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国民族众多,各民族庆祝中秋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少数民族中秋习俗|

1,布依族“偷瓜送子”:

在中秋这天趁着明亮的月光,将偷来的大冬瓜刻出小孩的样子,用红布包好,由年长命好之人抱着,一路鸣放爆竹到缺子女的人家。据说这样会给这家人带来子女。

2,赫哲族、鄂伦春“祭月”:

在中秋祭月时,要在露天空地上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中秋节源自古代对月神的祭祀,春秋末年《周礼》记载:“中春昼,击土鼓,龡《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描述的是先人在中秋夜击鼓奏乐,祭月迎寒的场面。魏晋之后,“祭月”活动逐渐有了固定的日期,就是八月的“望日”,即八月十五这一天。

3,傣族“拜月”:

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中,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

4,高山族“背篓会”:

“背篓会”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日晚上,在月亮刚升起时举行,会前,“卡吉达安”(主持人)将社内情窦初开的姑娘和开始长绒须的小伙子们,召集到槟榔树林里,高诵祝词,然后“背篓会”开始,头人将红布一晃,未散男女就迅速散开,在欢呼声中,小伙子们拥向摈榔树,采撷象征长青、爱情和预示生活幸福的摈榔。按规定采下30个槟郎,装入绣花荷包中,从树端滑下来,挑选并偷看自己的意中人。姑娘们会向前奔跑,小伙子们在后面追逐,将摈榔投进姑娘的藤篓里。姑娘回头瞧投槟郎的人,如果不是自己看中的小伙子,便会歉意地一笑,把篓里的槟榔抖落出来,又唱着跳着向前跑去。如果投槟郎的人是自己的意中人,便带着羞涩笑着掏出绣荷包,送给小伙子,然后牵着他的手,向“长吉达安”跑去。

5,广西西部壮族“祭月请神”:

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6,瑶族“舞火狗”:

舞火狗源于瑶族传统的民间习俗,是对狗图腾崇拜祭祀的舞蹈活动。相传,先祖靠狗奶养大,要瑶民永记狗作为“再生之母”的恩德,规定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之夜,举行舞火狗活动。每个少女要参加2到3次的“舞火狗”,方能向族人宣示自己已经成年,进入谈婚论嫁的行列。由未婚的姑娘装扮火狗,穿黄姜叶制作这衣裙,插上香火,载歌载舞,穿村过寨,尽情欢乐。年轻男女对情唱歌,寻找心上人。

7,蒙古族“追月”:

中秋之夜,蒙古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8,壮族“闹哥孩”:

最初这顼活动叫“请囊海”,“囊海”即“月姑”之意,意为请月亮里的仙女下凡与民同乐,因组织者和参加者都是女性,闹的对象又是男性,所以叫“闹哥孩”。在闹台上摆一碗米,上插数根燃香,一边摆一碗月饼;闹台的两边各竖立一根柴担,一根的顶部插一个柚果,果上有若干香条和蜡烛;另一根顶部挂一双鞋、一双袜子和一块面巾,妇女们围闹台而坐,开始唱歌请月亮上的仙女下来与民同乐。歌唱近一个小时后,数位女子站起来东跑西穿,人们即知这是仙女下来了。她们跑一阵后就在闹台前坐下,身子左右摇摆,口里说着含混不清的话。这时其他妇女一起上前来问她们将来的祸福,仙人托身的女子也一一作答,从此以后她们便是公认的巫婆。“哥孩”下来后,闹台周围的妇女便开始对歌,内容一般不涉及爱情,多是有关史实、社会一类的事,尽兴方散。

9,德昂族“串月”:

云南潞西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宾榔、送茶订下婚约。

10,仡佬族“迎新谷节”:

仡佬族人民很是重视这个节日,要连过两天。大家都着节日盛装,聚集在寨中空场上,由几位壮汉将头戴红花的大牯牛带入场中,先诵祝词,默祷五谷丰登。然后由乐队奏起“八仙”乐曲,鸣放火枪、鞭炮,然后杀牛煮肉,并将牛肉平分给各家各户,让家长拿回家供于祖先灵前,有全村全族团结一心之意。民族长老还要以小猪、公鸡、大鸭各一只,作为三牲在菩萨树前作供祭仪式。祭毕,大众聚餐,青年们在月光下歌舞欢乐,尽兴方散。第二天还要从田间采回新鲜谷物、瓜果,用作家宴。宴毕,妇女们各带自己子女,为娘家亲戚送去礼品,以示祝贺。

11,苗族“闹月”:

在苗族的古老传统中,月亮是个忠诚憨厚、勤劳勇敢的青年,有个年轻貌美的水清姑娘,她拒绝了来自九十九州九十九个向她求婚的小伙子,深深地爱上了月亮。最后,她还经历了太阳制造的种种磨难,终于和月亮幸福地结合一起。苗族父老为了怀念他们的幸福爱情,在中秋之夜,沐浴着月亮的光辉,跳起苗族歌舞,并把这一风俗称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表示要象水清和月亮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秦晋之好,白头到老。

12,侗族“偷月亮菜”:

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给这种风俗,取名为“偷月亮菜”。

13,云南白族“渔潭会”:

据考,渔潭会始于唐代。相传唐永徽年间,在渔潭坡油鱼洞中,有一条修炼成精的红鱼精渔潭会经常到洱海中兴风作浪,倾没渔船,伤害渔民,当地人民苦不堪言。一天,观音路过渔潭坡,红鱼精正在洱海中兴风作浪,只见洱海上空乌风暴雨,渔潭坡上飞沙走石,一艘艘渔船沉没海中,无数渔民葬身海底,于是观音抛出一张大网将红鱼精罩住,顿时风停浪止、晴空万里。观音制服了红鱼精,与红鱼精约法三章,准它于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出洞活动一次,其余时间均在洞中,鱼精—一应允,于是又把它放回洞中。为防止红鱼精出洞后再兴风作浪,观音让当地渔民于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红鱼精出洞这天在渔潭坡上赶会,交易捕鱼网具和鱼叉,当红鱼精出洞时,看到熙熙攘攘的渔民们在交易捕鱼网具时,又退回洞中,不敢出洞。随后渔潭会由交易捕鱼网具发展为物资交流大会。至今在渔潭会开始的头天早上,即八月十五日清晨,渔民们仍在渔潭坡油鱼洞的青官庙前的两棵大青树下,交易渔具,当太阳出山后即散,转为交易其他物资。

14,朝鲜族“望月”:

朝鲜族则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当明月升空时,请数位被推选出来的老人攀上望月架。待老人望月之后,再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箫,一起合跳《农家乐舞》。

15,藏族“寻月”:

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中秋的习俗

中秋的习俗有赏月、祭月、观花灯、吃月饼等。其中赏月和吃月饼是中秋节最主要的习俗,每逢中秋夜,一家老小会围聚在一起,品着月饼一起赏月,其乐融融。

中秋的习俗

中秋节又叫祭月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

中秋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一般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不仅仅是一个简单吃喝的节日,更是寄托了人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

中秋的习俗

中秋的习俗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等。中秋节又称拜月节、月光诞、月夕等,节期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 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及世界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廿四节气的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秋分祭月而来。祭月作为民间节日重要的祭礼之一,逐渐演化为的赏月、颂月等活动。


|少数民族中秋习俗

     

少数民族中秋习俗|
  • 中秋节放假几天|
  • 中秋节放假几天| | 中秋节放假几天| ...

    少数民族中秋习俗|
  • 元旦的习俗是什么,中国的元旦习俗都干什么|
  • 元旦的习俗是什么,中国的元旦习俗都干什么| | 元旦的习俗是什么,中国的元旦习俗都干什么| ...

    少数民族中秋习俗|
  • 包饺子的习俗是什么,包饺子的传统习俗概述|
  • 包饺子的习俗是什么,包饺子的传统习俗概述| | 包饺子的习俗是什么,包饺子的传统习俗概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