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重点资料
《红星照耀中国》复习资料
【名著简介】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伦敦出版。《红星照耀中国》:当时为了在国统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真实、公正地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考点:“红星照耀中国”特指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社会革命,有明显的赞誉意味。
【作者简介】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7.19—1972.2.15),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主要内容】
作者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 、朱德、刘志丹、贺龙、彭德怀等以及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 、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毛泽东和周恩来是作者埃德加·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
(1)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
(2)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
(3)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
(4)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思想意义】
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的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探寻他们成为共产党人的原因,通过访谈和对话,并深入老百姓之中,对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军事策略,红军战士的生活,以及陕北根据地的社会制度、货币政策、工业和教育等情况做了广泛的调查。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红星照耀中国》通篇闪耀着共产主义光芒的革命精神,概括起来是: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忠贞不渝的理想信念、历尽艰险的吃苦精神、无坚不摧的乐观主义。
《红星照耀中国》的具体思想主题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人本精神
“人本精神”究其本质而言是对人自身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尊重以及对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相信,相信人类有把握自己、把握历史和命运的能力。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只有依靠人类自身努力斗争去争取权力才能够显示人类生存的价值。这点在我党长期的斗争史里面显现的酣畅淋漓还为新的革命阶段的到来酝酿了力量,最重要的是其对于人的生命、尊严的倡导和践行。
(2)君子之勇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生息繁衍的最原初的精神支持和精神动力。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生力军,在历史抉择的重要关头做出了正确的抉择。而人民也因此在历史中选择了他们以谋全人类幸福为主旨的政党,却可以从口头落实到实际中,超出从个体上升到到整体中。所以是君子之勇的传统的最好体现。
(3)进取精神
红军正是崇高理想追求的支持下创造了活生生的人间奇迹。
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发展强盛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动力来源。在历史赋予的重任面前,义无反顾,卧薪尝胆,终于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走完了充满艰辛坎坷的漫漫长征路,带领中国革命和社会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历史上无数鲜活的例子也一次次的证明了这种精神力量的强大和重要。
【写作特色】
1.《红星照耀中国》是斯诺写的关于红色中国的新闻报道集,属于报告文学集;
2.作品的纪实性很强,真实地记录事实的真相,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作者对所有细节都进行了核对,以求获得新闻第一手资料;
3.作品的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4.场景刻画真实生动,大量的战地报道源于战场一线,为公众提供最新的战争概况;
5.作品的语言朴素生动、风趣幽默,运用白描、对比等手法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精神风貌和性格魅力。
【各界评价】
1.《红星照耀中国》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胡愈之)
2.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白修德)
【关于长征】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徙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1.长征经过
红军一共爬过18座山脉,渡过24条河流,经过14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开进和顺利穿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
2.长征原因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长征总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3.经典篇章
(1)强渡大渡河
渡过大渡河是长征取得胜利的关键。红军从金沙江转移到四川境内,进入了独立的彝族区。在清楚阐明红军的政策主张后,彝族总首领与刘伯承歃血为盟,同意帮助红军顺利过境。一些彝族人还参加了红军。
红军一个军团的一个先锋师到达了大渡河。他们发现三艘渡船中有一艘系在大渡河的南岸。原来这是四川军阀刘文辉一团兵力的团长到南岸来访亲问友留下的。
红军奇袭了安顺场,俘获了那个团长和他的渡船,确保了北渡的通道。由于河流越来越湍急,使得人员运输耗时较长。这时,朱德、毛泽东、周恩来和彭德怀,他们做出来一个决议,让红军战士占领卢沟桥。红军的先锋部队将筋疲力尽的敌军甩在了身后,到达泸定桥前。泸定桥是一条铁索桥,当红军到达时,上面的木板已经被撬走了,而在北岸的桥头堡,有个敌军的机枪阵地面对着他们,后面是敌军据守的阵地。
为了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30个红军战士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紧紧抓住铁索,一步一步地向前进。河上这些红军敢死队冒着敌人的炮火,爬上了桥板,向敌人的碉堡投掷手榴弹。为后面的红军开辟道路,敌军在红军强有力的进攻下,纷纷逃窜,一两个小时之内,全军就渡过了大渡河。
考点一:斯诺将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的场面描述的曲折紧张,波澜起伏,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气概。(段落分析)
考点二:红军战士:信念坚定,英勇善战,不怕牺牲,有着大无畏的精神。(人物形象)
(2)过大草地
红军在渡过大渡河之后,向北爬过大雪山,损伤严重。进入川藏边界的大草地后,红军遭遇到了许多困难。因为藏民对汉族的仇恨,红军找不到食物,许多人在一望无际的水草中失足,陷入了沼泽地中。但红军经受住考验,到达了甘肃边境。红军的西北长征,是一场战略性撤退,而非溃败。而且共产党人认为,这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
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了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进军到战略要地西北,也正是因为共产党预见了这个地区要对中日苏的当前命运将起决定性作用。在斯诺看来,这是杰出的政治战略,是英勇长征得以胜利结束的重要原因。
考点一: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还会遇到各种艰险坎坷。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弘扬长征精神,继续奋勇前进。(段落分析)
考点二:红军战士: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坚韧不拔、团结互助、百折不挠、积极乐观、信念坚定、忠诚爱国。(人物形象)
4.历史价值: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
红军的长征,是一场战略撤退,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进军到战略要地西北去,正确地预见到这个地区要对中、日、苏的当前命运将起决定性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红军经过的省份有二亿多人民。在战斗的间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群众大会,举行戏剧演出,重“征”富人,解放许多“奴隶”,宣传“自由、平等、民主”,没收“卖国贼”的财产,把他们的财物分配给穷人。红军解释了土地革命的目的,他们的抗日政策,他们武装了千千万万的农民,留下干部来训练游击队。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5.精神内涵:
长征精神——就是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一边是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一边是恶劣到极点的自然环境和匮乏的物资供应,红军之所以能在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坚持行军和战斗,直至取得最后胜利,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长征精神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其可贵就在于,它能够在漫长的时间积淀中转化为对现实的启示,体现了党之魂、军之魂和民族之魂.长征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就在于它不是静止的。它承接着井冈山精神,又不断形成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更为它注入了新的时代血液,增加了新的丰富内涵。
【主要人物】
毛泽东
●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霎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他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在做着手势。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
●他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甚至在说到自己的时候和苏维埃的缺点的时候他也笑得厉害——但是这种孩子气的笑,丝毫也不会动摇他内心对他目标的信念。他说话平易,生活简朴,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然而他把天真质朴的奇怪品质同锐利的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了起来。
●我想我第一次的印象——主要是天生精明这一点——大概是不错的。然而他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许多日本人都认为他是中国现有的最有才干的战略家,这是令人很感到兴趣的事。
●他的生活和红军一般战士没有什么两样。做了十年红军领袖,千百次地没收了地主、官僚和税吏的财产,他所有的财物却依然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包括两套布制服。他虽然除了主席以外还是红军的一个指挥员,他所佩的领章,也不过是普通红军战士所佩的两条红领章。
●他的伙食也同每个人一样,但因为是湖南人,他有着南方人“爱辣”的癖好。他甚至用辣椒夹着馒头吃。除了这种癖好之外,他对于吃的东西就很随便。“赤匪”中间流行的一首最有趣的歌曲叫《红辣椒》。它唱的是辣椒对自己活着供人吃食没有意义感到不满,它嘲笑白菜、菠菜、青豆的浑浑噩噩、没有骨气的生活,终于领导了一场蔬菜的起义。这首《红辣椒》是毛主席最爱唱的歌。
●他对于当前世界政治惊人地熟悉,熟读世界历史,对于欧洲社会和政治的情形,也有实际的了解。他对英国的工党很感兴趣,他对于麦克唐纳表示极端的蔑视,他说麦克唐纳是个“汉奸”——即英国人民的头号叛徒。他相信罗斯福是个反法西斯主义者,以为中国可以跟这样的人合作。他把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看做走江湖的骗子,但认为墨索里尼能干得多,一个真正的权术家,有历史知识,而希特勒,却不过是资本家的没有意志的傀儡。
●他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他认为这要归因于他在少年时代在父亲的田里干过苦活,要归因于他在学校读书的刻苦时期,当时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组织斯巴达俱乐部一类的团体。他们常常饿着肚皮,到华南山林中作长途的徒步跋涉,在严寒的日子去游泳,在雨雪中光着脊梁——这一切都是为了要锻炼他们自己。他们凭直觉知道,中国的来日需要他们有忍受最大的艰难困苦的能力。
●他是一个有相当深邃感情的人。我记得有一二次当他讲到已死的同志或回忆到少年时代湖南由于饥荒引起的大米暴动中发生死人事件的时候,他的眼睛是润湿的。在那次暴动中他的省里有几个饥饿的农民因到衙门要粮而被砍了头。有一个战士告诉我,他曾经亲眼看到毛泽东把自己的上衣脱下来给一位在前线受伤的弟兄穿。他们又说当红军战士没有鞋穿的时候,他也不愿意穿鞋的。
●毛泽东自述的童年:八岁到十三岁,在本地小学堂读书,早晚到地里干活,白天读《论语》和《四书》。曾逃过学离家。爱看中国旧小说,读了《精忠传》、《水浒传》、《隋唐》、《三国》和《西游记》。这些造反故事,几乎背得出,自认为这些书对自己影响很大,因为是在容易接受的年龄里读的。《盛世危言》激起想要恢复学业的愿望。
●在毛泽东已有反抗意识的年轻心灵上,留下了磨灭不掉的印象,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的事情是:
(1)饥荒的灾民向官府求救助而被斩首示众,官员为民请命而被革职。
(2)本地的小学来了一个反对佛教,劝人把庙宇改成学堂的‘激进派’教师。同时,一本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让毛泽东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后去湘潭的一个新学堂学到自然科学和西学的新学科,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喜欢梁启超编的《新民丛报》,讲的是康有为的变法运动。
描述示例:
他是个面容消瘦、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这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天生精明。他还精通中国旧学,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但是对于工作却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人物形象:
毛泽东:质朴纯真,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精力过人,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同时他又是一个感情深邃,爱军爱民的人。
周恩来
●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我马上就知道了他就是周恩来,那个“鼎鼎大名的”红军指挥员,他曾经是个教会学校的高材生。这时如何接待我的问题终于决定了。
●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
●周恩来是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他本人似乎注定要做个读书人的,因为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表现出有突出的文学天赋。
●但是,像他的同辈的许多其他人一样,他在民族觉醒的时期里受的教育,使他的兴趣从文学转移到别的方面去了。第一次革命以后,中国的单纯的新文化运动开始有了比较严重的产物萌芽,这是周恩来便被卷到了社会革命运动中去,这个运动将使中国受到触及灵魂深处的震动。
●周恩来26岁就成了广州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领袖人物,被任命为著名的黄埔军校秘书,做了布留赫尔将军的亲信,布留赫尔将军当时是黄埔军校的第一号俄国顾问,现在是苏联远东红军司令。对当时担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来说,这个年轻的共产党员是个克星。但是蒋介石还是不得不任命他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那是因为周恩来在激进的学员中间影响很大。
●周恩来参与组织领导的上海工人大罢工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有声有色的一次政变。
●我暗自想,周恩来一定是个狂热分子,因此我想寻找这必有的神色。但是如果说有这种神色的话,我却没有发觉出来。他谈吐缓慢安详,深思熟虑。(斯诺在作品中称周是“造反者”)
●周恩来给我的印象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态度温和地说出来的话,同国民党宣传九年来污蔑共产党人是什么“无知土匪”,“强盗”和其他爱用的骂人的话,形成了奇特的对照。他似乎是一点也不像一般所描绘的赤匪。相反,他倒显得真的很轻松愉快,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就像神气活现地仿佛一个大人似得跟在他旁边走得“红小鬼”一样……他似乎很像南开大学时期演讲时饰演女角的那个青年——因为在那个时候,周恩来面目英俊,身材苗条,像个姑娘。
●他显然是中国人中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生的造反者。
●没有什么人给他出主意,因此他到上海的时候唯一的武装是他的革命决心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描述示例:
我一边和周恩来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望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
他早年求学,参加学生运动,出国留学,发动国民革命,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广州公社,转入地下活动,九死一生到达陕北的红色新根据地。在与周恩来的接触中,斯诺渐渐发觉,这位参加并组织过多起革命起义的造反者并不是一个狂热分子,而是一位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态度温和的人。
人物形象:
周恩来:平易近人,温和文雅,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从他为斯诺作的行程规划可以看出,他细心热情,善于计划。
贺龙
侧面描写(与红军指挥员李长林交谈得知其人)
●贺龙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他们说他在长征路上背过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即使他还在当国民党的将领时,他生活也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
●贺龙在国民党报纸上被称为“劣迹昭著的土匪头子”。他的父亲是清朝一个武官,他的名望传给了贺龙,因此贺龙在年轻时就闻名湖南全省。他靠抽烟税为生,不抢老百姓。他的部下也不像许多军阀的军队那样强奸民女、大吃大喝,他也不让他们抽大烟。
●贺龙曾效忠于汪精卫的武汉(国民党)政府,国民党军阀开始著名的“农民大屠杀”时,这种屠杀激起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同情穷人的贺龙的愤怒,才毅然投向共产党。在八一南昌起义后才参加共产党。
●“虽然贺龙性格很急躁,但是他很谦虚。他参加共产党后,一直忠于党,从来没有违反过党的纪律。他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留心听取意见。”
●贺龙对有钱人的仇视,据说,如果贺龙还在二百里外的地方,地主士绅都要闻风逃跑,哪怕有南京军队重兵驻守的地方也是如此,因为他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
描述示例:
贺龙在当时是一个土匪头子,在哥老会中的名声遍及全国。贺龙在1927年南昌八一起义后才参加共产党,在这以前不久,他还效忠于汪精卫的武汉政府。但是唐生智等镇压打倒地主的运动,开始著名的“农民大屠杀”后,激起了他的愤怒,贺龙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苏区。贺龙还带领红军长征过雪山,与朱德会师。
贺龙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
贺龙对有钱人有仇视,据说,如果贺龙还在二百里外的地方,地主士绅都要闻风逃跑,哪怕有南京军队重兵驻守的地方也是如此,因为他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
人物形象:
贺龙:威望高、口才好,英勇善战、有出色军事才能,急躁而又谦虚。
彭德怀
●斯诺对彭德怀印象:
(1)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彭德怀上街不带警卫,司令部门口只有一个哨兵,国民党空投传单悬赏捉拿他,他却命令将传单保存起来,用背面印红军的宣传品。他被少先队员关于帝国主义大鼻子的回答逗得哈哈大笑,开玩笑叫斯诺“大鼻子”,风趣地回答作者关于大鼻子漫画的疑问,表现了他平易近人、活泼风趣的性格特点。
(2)彭德怀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这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表现了他率真的个性,作者是很欣赏的。
(3)“兔子一般窜了出去”,抢先到达山顶,不仅表现彭德怀身体健康、动作敏捷,还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统率大军的指挥员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
人物形象:
彭德怀:①具有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②彭德怀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这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表现了他率真的个性;③“兔子一般窜了出去”,抢先到达山顶,不仅表现彭德怀身体健康、动作敏捷,还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统帅大军的指挥员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
朱德
●朱德妻子康克清眼中的丈夫的性格:
(1)天性极端温和;
(2)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
(3)喜欢跟一般战斗员生活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
●朱德的特殊战术:
(1)能跟战士共同生活,密切接触,因而获得他们的信任;
(2)作战不管大小,事前要查勘地形,精密计划一切;
(3)细心处理一切,亲自领导部队;
(4)坚持要从一切角度对敌人的阵地有清楚的了解。
▲相关内容
●红军剧社——“人民抗日剧社”
表演的两个中心主题:抗日和革命
表演的目的:宣传抗战,在农民中唤起沉睡的民族主义意识
两个有趣的节目:《侵略》《丰收舞》
●苏维埃政府对农民最有重要意义的四项举措:
(1)重新分配土地(2)取消高利贷(3)取消苛捐杂税(4)消灭特权阶级
●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内容:
三大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贫农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
八项注意:⑴上门板;⑵捆铺草;⑶对老百姓要和气,要随时帮助他们;⑷借东西要还;⑸损坏东西要赔;⑹和农民买卖要公平;⑺买东西要付钱;⑻要讲卫生,盖厕所离住家要远。
●红军在井冈山运动时期采取的四个口号: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斯诺说:“总司令被逮这一惊人事件把中国历史引导到了新的方向”
“总司令被逮这一惊人事件”实际上就是说的历史上有名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兵谏”,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描述示例:
大家都告诉我,朱德貌不惊人——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这是大家常用的话),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
天性极端温和;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喜欢跟一般战斗员生活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
人物形象:
朱德:①能跟战士共同生活,密切接触,因而获得他们的信任;②作战不管大小,事前要勘察地形,精密计划一切;③细心处理一切,亲自领导部队;④坚持要从一切角度对敌人的阵地有清楚的了解。
【经典例题】
选择题
1.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D)
A.国民革命军北伐B.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C.北方少数民族南迁D.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2. 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C)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扩大了革命影响B.太平天国北伐、东征,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
3.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以纪实性手法向西方国家大量介绍了红色中国以及红军长征的事迹,一度风靡全世界。2018年是红军长征胜利(D)
A.52周年B.62周年C.72周年D.82周年
4.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是斯诺对以下哪一事件的评价(B)
A.五四运动B.红军长征C.北伐战争D.抗日战争
5. 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B)
A.八一三事变B.西安事变C.九一八事变D.七七事变
填空题
1.大家知道,张学良在1931年之前还是受人爱戴、为人慷慨、有现代化思想、能打高尔夫球、却又喜好赌博这样一个性格矛盾的军阀独裁者。
2.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周恩来的首级,可是在这位共产党员将领的司令部的门前,只有一个哨兵。
3.李长林说,贺龙口才很好,在国民党中是有名的。用李长林的话来评价贺龙的口才就是“叫死人活过来打仗”。
4.共产党相信,1927年以来的十年历史,充分证明了他们的论点,那就是:对外不实行反帝政策,对内不实行土地政策,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民族政治是无法实现的。
5.1930年年底国民党政府开始了对红军的第一次围剿。红军巧妙地运用运动战术,迎击并克服了第一次围剿,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6.在漫长的艰苦的征途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农民、学徒、奴隶、国民党逃兵、工人、一切赤贫如洗的人们——参加进来充实了行列。
7.红军不论到哪里,他们都毫无疑问地根本改变了佃农、贫农、中农以及所有“贫苦”成分的处境。
8.据毛泽东说,到1933年9月,江西苏区共有1423个“产销”合作,都是为人民所有,由人民管理。
9.平江起义两年以后,彭德怀积聚了一支约有八千个兄弟的“铁军”,这就是红军五团。
10.徐海东给我的印象是我所采访到的共产党领袖中“阶级意识”最强的一个人——不论在态度上、外表上、谈吐上和背景上都是如此。
11.读过《四大马》这部分内容,我们知道,在青海、宁夏和甘肃北部这个地区里,权利由一家姓马的回民将领家庭分享——马鸿逵、马鸿宾、马步芳、马步青。
12.朱德部下的军队在西藏的冰天雪地之中,经受了整整一个严冬的围困和艰难,除了牦牛肉以外没有别的吃,而仍能保持万众一心,这必须归因于纯属领导人物的个人魅力,还有那鼓舞部下具有为一个事业英勇牺牲的忠贞不贰精神的罕见人品。
13.同许多念念不忘共产国际魔怪的人的看法相反,即使在红区里,俄国的影响大概也是精神上的和思想上的影响大于直接参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发展。
14.苏维埃政府和共产党在听到了西安事变的消息后,立即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支持八点纲领和参加联合抗日军事委员会,并派共产党的代表团赶赴西安。共产党代表团团长周恩来一到西安就去见了蒋介石。
15.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是斯诺对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的评价。
16.《红星照耀中国》题目中“红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17.《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
18.《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者所写的事实。
19.《红星照耀中国》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20.《红星照耀中国》实际写了两个层面的事实:一是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二是“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与此相关的内容重点有两个:一是共产党及红军是如何绝处求生的,其生存、发展靠的是什么;二是共产党领袖人物的成长历程,他们的信仰和他们对于中国命运的思考。
简答题
1. 苏维埃政府对农民最有重要意义四项举措:
答:重新分配土地,取消高利贷,取消苛捐杂税,消灭特权阶级。
2.苏维埃政府对春耕工作做怎样的批示?
答:进行广泛的宣传,争取农民自愿参加,不要有任何强迫命令。
3. 在来到中国进行国际援助的众多国际友人中最杰出的三位美国记者是谁?他们记录中国历史的著作是什么?
答: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尼姆˙威尔斯《续西行漫记》 ,哈里森˙福尔曼《北行漫记》。
4.毛泽东认为中国人民能够消耗和打败日本军队的三个条件是什么?
答:第一,中国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全世界结 成反日统一战线;第三,目前在日本帝国主义势力下受苦的被压迫各国人民采取革命行动。
5.简要叙述红军长征的经过。
答:红军一共爬过18座山脉, 渡过24 条河流,经过14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突 破 10 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 开进和顺利穿过 6 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
6.简述《西行漫记》一书的主要内容。
答:是美国著名记 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 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 1936 年 6 月至 10 月在我国 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 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 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7. 《红星照耀中国》为什么改名为《西行漫记》?
答:1937年10月,《红星闪耀中国》一书在伦敦出版。当时作者正在被日控制的上海,想要在国内公开出版是不可能的。但在中共地下组织的的帮助下,经过修改,将书名改为《西行漫记》作为掩护出版。不到几个月就轰动了国内外华侨并重印发行多次。直到现在,虽然不用再用这个隐晦的名字,但为了保证初版的本来面目,现在的重印本仍采用这个名字。
8.简述斯诺从李长林口中得到的贺龙印象。
答:① 贺龙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 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②贺龙对有钱人的仇视,据说,如果贺龙还在二百里外的地方,地主士绅都要闻风逃跑,哪怕有南京军队重兵驻守的地方也是如此,因为他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
9.简述《西行漫记》一书中斯诺的彭德怀印象?
答:①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②彭德怀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这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 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表现了他率真的个性,作者是很欣赏的。③“兔子一般窜了出去”,抢先到达山顶,不仅表现彭 德怀身体健康、动作敏捷,还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统率大军的指挥员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
10.朱德妻子康克清眼中的丈夫的性格是什么?
答:①天性极端温和;②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③喜欢跟一般战斗员生活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
11.红军在井冈山运动时期采取的四个口号是什么?
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12.为什么说红军的西北长征是撤退而不能说是溃退?
答:红军的西北长征是一场战略撤退而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 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 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里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 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进军到战略要地西北去,无疑是他 们大转移的第二个基本原因,他们正确地预见到这个地区要对中、日、苏的当前命运将起决定性的作用。
13.简述斯诺说:“总司令被逮这一惊人事件把中国历史引导到了新的方向”,你是怎么理解的?
答:斯诺所说的“总司令被逮这一惊人事件”实际上就是说的历史上有名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 1936 年12月12日, 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14.简述一下“白匪”与“赤匪”的含义?
答:白匪,用国民党的名词来说就是民团,国民党为了要镇压农民起义,纷纷组织民团。就是作为保甲制度的一个有机部分进行活动的;赤匪用苏维埃的名词来说就是游击队,赤匪是国民党对游击队的敌视称呼。
15.简述斯诺听到的的贺龙的革命经历?
答: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是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他性格急躁,但是他很谦虚。贺龙在当时是一个土匪头子,在哥老会中的名声遍及全国。红军说,他可以手无寸铁地到全国任何哪个村子里去。贺龙是 1927 年南昌八一 起义后才参加共产党,在这以前不久,他还效忠于汪精卫的武汉政府。但是唐生智等镇压打倒地主的运动,开始著名的“农民大屠杀”后,激起了他的愤怒,贺龙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
16.简述朱德的特殊战术。
答:①能跟战士共同生活,密切接触,因而获得他们的信任;②作战不管大小,事前要查勘地形,精密计划一切;③细心处理一切,亲自领导部队;④坚持要从一切角度对敌人的 阵地有清楚的了解。
17.介绍《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
答:埃德加.斯 诺(1905-1972)于 1905 年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城的一个贫苦家庭,年轻时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和印刷学徒,大学毕业时开始从事新闻工作。他所写的《西行漫记》始终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1928 年到达中国的上海,担任《密勒氏 评论报》的助理编辑,以后兼任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的特约通讯员。1930 年以后,为采集新闻,遍访 中国主要城市和东三省、内蒙、台湾及日本、朝鲜、荷兰 印度。他是首先把鲁迅著作介绍到西方的人之一, 也是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在他的一生中,除了为欧美报刊写作通讯稿以外,他完成了11本著作,其中极大部 分是和中国问题有关。
18.斯诺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时的印象?
答:他是个面容瘦削、 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各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 一头浓密的黑发留的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
19.在斯诺的笔下,毛泽东是什么样的人?
答:第一:毛主席是个非常精明而又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 第二:毛主席是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 第三:毛主席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第四:毛主席是个苏区人民拥护他,南京政府却对他恨之入骨的人;第五:毛主席生活简朴,廉洁奉公,能吃苦耐劳,身体像铁打的。
20.斯诺认为“毛主席及其指挥下的红军之所以能克服重重 困难,杀出一条血路胜利到达陕北”的原因是什么?
答:第 一:是因为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第二:是因为苏维埃人民及 其基本干部的伟大的技巧、英勇、坚决和几乎是超人的忍耐 力和革命的热忱;第三:革命干部中的人才特别精干、英勇和忠诚。
21.简述《西行漫记》畅销的原因?
答:第一:《西行漫记》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性的作品,是公认的国际报告文学佳作。真实是他畅销不衰富有魅力的首要和基本因素;第二: 《西行漫记》以作者自己陕北之行的经历 为线索,用丰富的事实材料进行全面综合的报道,具有强烈的可读性和引人入胜的能力;第三: 《西行漫记》是一部忠于客观事实的综合报道,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威力。书中充满激情的政论是他富有魅力畅销不衰的另一因素;第四:《西行漫记》所特有的文学手法及由此产生的艺术感染力也 使得其畅销不衰。
22.在井刚山时的“三项纪律”是什么?
答:第行动听指挥;第二,打土豪款子要归公;第三,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
23.《西行漫记》全书共 12 篇,请罗列出其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答:①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②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③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④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24.简述《西行漫记》中的红军精神。
答:① 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 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② 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③坚持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⑤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25.斯诺人文周恩来是个“狂热”分子的原因是什么?
答:背弃古代中国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无私的忠于一种思想;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26.在斯诺对毛泽东的采访中问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中国人民才能消耗和打败日本的军队,毛泽东的回答是什么?
答:中国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世界结成反日统一战线;目前在日本帝国主义势力下受苦的被压迫的各国人民采取革命行动。
27.《西行漫记》一书中斯诺对彭德怀印象?
答:①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彭德怀上街不带警卫,司令部门口只有一个哨兵,国民党空投传单悬赏捉拿他,他却命令将传单保存起来,用背面印红军的宣传品。他被少先队员关于帝国主义大鼻子的回答逗得哈哈大笑,开玩笑叫作者大鼻子,风趣地回答作者关于大鼻子漫画的疑问,表现了他平易近人、活泼风趣的性格特点。
②彭德怀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这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表现了他率真的个性,作者是很欣赏的。
③“兔子一般窜了出去”,抢先到达山顶, 不仅表现彭德怀身体健康、动作敏捷,还体现了他作为一名 统率大军的指挥员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
28.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毛泽东心中,建立起他对马克 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哪三本?
答: 《共产党宣言》 ,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 《阶级斗争》 ,考茨基著; 《社会主义史》 ,柯卡普著。
29.在长征中,千千万万的青年人有着怎样的精神面貌?
答: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
30.试述西行漫记写作的意义。
答:①使西方人第一次全面客观的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以及中国共产人所领导的解放区的蓬勃景象。②第一次为西方人全面客观的剖析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31.贺龙为什么对有钱人存在仇视?
答:贺龙对有钱人的仇视,在中国是到处流传的—这似乎主要要回溯到他的红色游击队刚刚开始组成的年代,当时湖南苏区还没有处在共产党的全面控制之下。在何键“农民大屠杀”时期许多有亲友遭到牺牲,或者反动派在何键统治下夺回权力后,本人遭到地主的殴打和压迫,都抱着深仇大恨来投奔贺龙。
32.简述作者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目的?
答:国际上对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的认识不全面。为了客观公正地揭示其真实 情况,从未加入过任何政党的斯诺,冲破国民政府的层层封锁进入中国红区,寻求红色中国的真实面貌。
33.书中描述了哪些红军领导人?(列举四人)
答: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张闻天、彭德怀、贺龙、徐向前、徐海东等。
34.西行漫记一共分几篇?分别是什么?
答:①探寻红色中国;②去红都的道路;③在保安 ④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⑤长征;⑥红星在西北;⑦去前线的路上;⑧同红军在一起;⑨同红军在一起续;⑩战争与和平;⑪回到保安;⑫又是白色世界。
35.一九一一年第一次革命的 “精神之父” 是哪两个人?
答: 康有为;梁启超
36.为什么说红军的长征是撤退而非溃退?
答:因为红军最终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力量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
37.《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谁?他记录的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所见所闻?
答: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 埃德加·斯诺),他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4. 《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是什么?
(1)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2) 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的评价。
红星照耀中国 读后感800字 红星照耀中国 读后感
红星照耀中国 读后感 红星照耀中国 读后感800字
回溯经典瞬间
唤醒共同记忆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他是一位美国新闻工作者,来到动乱的中国在报社工作。埃德加斯诺常年跟随红军共同生活,并时常和中共的领导面对面交流,他与中共主要领导结下深厚的友谊,依据切身体验而著此书,其真实的经历和感触是其写作的基石。
此书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文学作品。埃德加斯诺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 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书中所描述的所有事件以及采用的语言等,都是当时的亲临经历者所讲述的,是我们认识中国共产党党史的重要资料。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本书作者以最贴近生活的语言,最生活化的写照介绍了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和周恩来。使读者从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受领袖的亲近与领导人信念和中国共产党宗旨的可追随性。中共的发展也是由于有这样的领导人,才能民心所向,才能团结一心,共同抗战。
我们还可以从本书中了解到:“中国共产党”这五个字在“建设”时的艰巨;中国共产党在决策上的精明与谨慎;中国共产党在每次战斗中的艰苦与战术上的精湛。
起初,中国共产党只能在“地下活动”,并不敢公开中共党员身份,他们被国民党诬蔑性地称为“共匪”、“赤匪”。这种诬蔑足以说明中共党员是在怎样艰难与危机中渡过地。更甚者,毛泽东曾被当做“赤匪”第一号人物被通缉。今天我们很明确地知道毛泽东领导我们走的道路是一条光明大道。但在当时的中共难以被人认可,甚至是被人诬蔑“匪贼”。可想而知,毛泽东是在怎样的逆境中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在当今社会,我们能感受到党引领给我们的幸福,但唯一不能体会的是建设中国共产党和带领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时的艰辛路程。故为了更加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我们应更多阅读类似的书刊。
书中还多次提到中共在面对困难时所作出的决策,最著名的就是中共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走“长征”之路。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调查。中国红军长征第一步是要突破敌人严密的封锁线,接下来就是巧夺大渡河。在这期间,他们赢得了少数民族的友谊,甚至吸引了一部分人参加红军。这足以证明了中国红军在人民中地威望与感召力。万里长征中红军牺牲无数,也是中共革命军经历的最严酷、最壮烈的“生命之征”。长征所折射出的“长征精神”是我们世代人都应该去学习和发扬的。斯诺也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地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血的历史图册,它可以让我们知道,中共及其军队所经受的苦难、牺牲。我们今天的幸福来自昨天中共党人的每一次浴血奋战,多少人的鲜血铸就了我们的今天,可想而知今天的幸福是用鲜血凝结而成的。《红星照耀中国》的另一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这不得不使我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为党的革命事业倾尽一生心血,鞠躬尽瘁。在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的路程上,面对重重挫折打击,不管是红军战士们还是保尔,他们都不曾放弃,尽管前行的路充满坎坷,尽管他们知道这条路艰辛异常,可他们只当这些打击、坎坷是丰富人生的元素来对待,从没有放弃自己的命运,这种不服输的、大无畏的精神,在现在当是一笔无价的财富了。
以上的种种,不得不使我在深有感触与热血激情的情况下,去阐发感慨:这是怎么样的党,多么伟大的党!纵有千万文字的追捧也捧不“红”这样的党,文字是多么苍白无力,但有红军战士、保尔以及本书的作者埃德加斯诺这样活生生的人物存在,他们愿意为党的胜利倾注一切,就连出身在美国,生活背景、语言、习俗各方面有差异的埃德加斯诺都从中国革命和它的领导人身上,感染了火一样的热情,在艰苦斗争时用自己的笔进行战斗,只为了他开始“信仰”的一切——党。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体会党在困难时期的艰苦卓绝;体会党在斗争中的峥嵘岁月;体会党在领导人民走向胜利时的无限伟大!心系这样的党,我们应该感到荣幸与自豪。
红星照耀中国作者简介 红星照耀中国作者介绍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埃德加·斯诺,1905年7月19日生于美国密苏里州,是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主席见面。
埃德加·斯诺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父亲要他也从印刷业开始自己的生涯。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的记者。
《红星照耀中国》这部作品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和中国工农红军及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并根据采访梳理了长征的脉络。是作者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红星照耀中国重点资料
红星照耀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作者介绍 红星照耀中国作者简介 红星照耀中国重点资料 读后感 读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