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寺庙

如何写好一篇论文|

如何写好一篇论文

这是一本书,书名如此,内容应当如此。反正老司机觉得相当棒!!!

如何写好一篇论文|

希望给许许多多为论文抓耳挠腮的小伙伴,些许建议,如黑暗中的一道光,奋笔疾书写完手头的论文。废话不多说,直接上干货。

1.毕业论文分为研究型论文和编辑型论文。前者要求论文内容需在学术领域有所突破,而后者则是资料整理和观念归纳,是以“图鉴”或“总结”的身份供后来者查阅参考。(赶时间、无科研天赋、只求毕业证、等情况下,请选择后者)

2.国内外的研究者多数情况下都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以支持,奖学金或助学金虽然有用但其实并不足以支撑你的研究生涯。

………………………………………………………………………

“全世界的研究都向富家子弟倾斜。”——原文语

…………………………………………………………………………………………

3.如果需要在短期内写完毕业。

请1.出钱找枪手;2.抄袭(可选择其他学校近年来的文献资料,或国外外到你周围导师熟人没有见过的文献资料。)

4.即使在写论文中不能得到满足,也请严肃对待。

5.论文撰写过程将教会你一些方法,这些方法对未来工作阶段有一定帮助。

6.写论文意味着: 寻找问题;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让他人理解和接受。这个过程适用于任何工作。

7.根据实践经验修正你论文中的侧重点。

8.谁想写论文,就必须写他能够写的论文。

9.尽量缩小论文研究范围。缩得越小越好。因为你不知道评审专家会从什么刁钻角度问你绝对想不到但他们有所了解的问题(并且彰显自己的学术优越)。(当然,根据一些所见经验,如果那些专家的确提出了你无法解答的问题,请马上谦虚低头说自己不知道还需继续学习。)

10.(接上)缩小研究范围是指 :对一个很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且搜集到多数人不知道的材料。例如:论中国当代电影>论中国当代某电影导演>论中国当代某电影导演作品《XXX》 >论中国当代某电影导演作品《XXX》中角色A和B在某方面的异同。

11.将全局作为背景使用为论点提供支持参照,而不要妄图用一篇论文概括全局。

12.请找到一个(或一些)巨人,并用力踩上他的肩膀,然后找出他那比头发丝还细的漏洞和错误,或为他的理论继续填充案例支撑。这就是你的论文。

13.和当代的问题相比,研究古代问题可以找到更多参考资料,有更多理论数据支撑或细节可循。而研究现代问题则像在丛林中开辟道路一样,而且是在夜晚。

14.论文前期准备时间:不多于三年,不少于6个月。如果过长,要么是你的论点太过庞大无法驾驭,要么是你心理素质不够。

15.论文定稿时间:15天~30天。

16.给自己和导师都留足时间。

17.论文“速成”方法(半年内):论题足够小;写过的人并不多;相关文献便于查阅。*半年时间内每天工作八小时以上。

18.在面对外文文献上,如果你不懂其语言并且不想付出学习,请放弃这篇文献。如果必须使用,至少要看别人对其的总结和归纳。不要研究一个你不懂并且不想懂或来不及懂的东西。

19.(接上)如果必须对你不懂的东西进行研究,那么请研究别人对其的研究成果。即:将A,B,C三人对其的研究成果(这些资料必须是容易找到和整理的)加以归纳总结和研究。

20.论文的科学性1:研究对象有理论或文献支持(如果没有可以假设他在某种情况下存在);找到足够的论据(案例)进行支撑;在你给定的条件下,别人可以认同你的观点。

21.论文的科学性2:研究对象是别人没研究过,或从没有从其他某一角度研究过。

22.论文的科学性3:论文对他人有所帮助。哪怕帮助极为微小。

23..论文的科学性4:你的论文要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者提供继续研究或推翻研究的研究方法。

24.资料收集:第一手原始资料(在某些专业上你要研究的对象本身/实践数据/采访文献等)+第二手原始资料(别人对其的研究)+其他评论性文章。 并且进行归类排序,研究不要脱离原始资料。

25.当研究对象是某本书时:译文、选集摘编、其他作者的叙述都不是原始资料。

26.多数时候无法找到真正的原始资料,二手原始资料也是好的。

27.查找文献可以询问: 导师、相关领域专家、图书管理员(图书馆工作人员)、网络。

28.整理一个适合你自己的书目体系。便于查找和阅读相关资料。(具体方法书中作者在这方面写的超级详细,有需要者请参阅原著P95~P124,而整理书目的实际案例则在P125~P153。)

29.整理好自己的书目(参考文献)体系后,请给导师,让其帮助你缩小阅读范围。

30.面对这么多参考文献时,1.从最全面的泛泛而谈的评论性文章入手。2.研读原作者。3.其他相关研究和评论。4.研读原作者。

31.无论如何,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研究方法才是好的。

32.可以先根据论题拟定论文索引(哪怕后来会反复修改到面目全非)——类似于旅游攻略。

33.通过索引列明论文逻辑划分:

1.核心问题。1.1主要小问题。1.2次要小问题。……

2.核心问题的展开。2.1第一分支。2.2第二分支。……

34.(接24)分类研读资料,做相关读书笔记。(用你喜欢的方式。可以根据重要性或章节点分类。)

35.虚心听取所有相关人士的意见,并加以分析和归纳。三人行必有我师。

36.了解论文的对象:你是写给谁看的。介绍参考文献或引用资料(哪怕是简单解释著作和其意义)。

37.写作行文技巧:

1.使用短句和简单句。(不要用很长的复合句。)

2.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语言规范化。)不要使用省略号和感叹号。

3.当需要时可以经常另起一行。(将所有想法都写下来,在之后进行整合和归纳提炼。)

4.给导师或相关专业的同门阅读。听取指导意见。

5.不必从头写起,可以从自己知道的部分先入手。

6.除非可以驾驭,不然尽量少用修辞技巧。尽量少引入个人情感。

7.不要说“我认为”。至少应该是“我们认为”,或者尽量避免使用人称代词,如:“因此可以得出”、“可以想象”、“据此判断”、“前面引用的文章向我们表明”等。

8.专有名词前不要使用冠词。(如果需要请加上标注。)

38.引用材料规则:

1.引用段落时篇幅合理。

2.评论性文献只借助其权威性支撑自己的观点。

3.引述要假定被引用观点是大家同意的。除非在段落前后有其他评论意见。

4.引用格式规范,清晰。

5.原始资料引用时要选择可信度高的版本。

6.引用原文。不要引用别人的引用。

7.引用材料可靠。

(其他我认为不符合/不适用于当代论文写作习惯的方式略过。)

39.忠告、陷阱、习惯

1.不要给常识性概念提供参考和出处。

2.不要把作者援引他人的思想归于他。

3.不要随意增减注释。

4.明确引用文献信息。(书籍版本、作者观点、外文名称等。)

5.感谢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你相关帮助的人。

6.完成后要对自己的论文有信心。只要是你认真劳动的产物。

7.加油!

如何写好一篇作文

选材。

选材就是要先在头脑中思虑一下,什么事在我的心中最想写,我的头脑里已经有了那些思考好了的东西,必须把它遣于笔端。有时,想写,但又不知写什么好,那就先不要动笔,硬写是不行的。

列提纲。

列提纲很重要,列提纲的过程也是打腹稿的过程。要列出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怎么开头,怎么结尾,在什么地方议论,怎么议论,议论几个观点;在什么地方抒情,抒发哪几个方面的感情,怎么抒情。这里要强调,文章的开头结尾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常说要“虎头蛇尾”,就是开头要有力,像老虎的头似的,结尾要像蟒蛇的尾巴似的,有气魄。

起稿。

起稿的过程是文章好坏的关键。因为在起稿中,除了按着提纲所列的顺序写之外,还要考虑语法修辞的运用,什么地方运用比喻、夸张、借喻的手法,什么地方运用拟人、夸张的手法,排比句手法在什么地方用,叙述、议论、抒情的运用怎么摆布,词语怎么搭配用,语言怎么取舍等等。

写的时候不要拘泥,要放开笔,放开思维,大胆写。北宋的大文豪苏东坡有一句名言,所谓“行文大略如行云流水,当行于不可以不行,当止于不可不止”,就是说,该说的一定要说到,该停下来时一定要停。

修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文章需要功夫。有的文章可以当时改,有的文章可以先放一放,放的时间长一些更好,到那时再改,你会发现有好多新的看法,新的补充,对文章会很有益处。

改文章的时候,不要忙,要先通读一遍,先要看清在观点、立场上有没有问题,是否对社会、对人民有利,观点有没有问题,立场有没有错。如果观点立场没问题,接下来看看文章是否通顺,有没有蹩脚的地方,如果有,那要坚决地改过来。

如何写好一篇人物专访 怎样写好一篇采访稿?

人物专访,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

它比一般报道要详细而生动。专访中少不了采访对象、记者两个因素。专访的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相对于其它新闻形式,人物专访可读性具有亲和力。因此,为受众所喜闻乐见。

人物专访难写在于人们对其要求和关注程度高。人物专访难写在于如何不流于平淡、所写人物有鲜明特点。如果读者看完后能记住这个人物,并与其他人物区分开来,这就可以说是一篇成功的人物专访。

而鲜明的人物、典型的事例,生动的细节都取决于采访的成功与否。记者与被采访者的交谈沟通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采得好采得细,对人物就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就能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发现人物的闪光点和与众不同之处,才能更加准确地提炼主题,让读者想看、爱看,觉得可信、可亲、可学。采访失败,就是再精心运作,也写不好。采访的好坏,记者提问的技巧尤为重要,问题提得好、提得准有助于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

目前记者在提问中容易出现以下几点不足:

一是提问过大过空,让被采访者不知如何回答。一些记者采访还是喜欢你有什么感想等老三问套话。

二是记者口头表达能力差,提问不能简明扼要。问话让采访对象不得要领,一些记者轻问重写,提问辞不达意,他们往往笔头功夫过硬,嘴上功夫不行,在认识上还有偏见:认为注重口才是讲花架子,不务实。经常会有一些记者提问,说了好多话绕不到主题上,如问一个农民企业家,下一步的打算,是否有意于资助农村教育。说来说去,不仅把被采访者说糊涂了,连记者自己也不明白说了什么。

三是记者的采访态度不端正,也有学识有限。有的记者提问时信口开河,对对方回答不理解,使对方在心理上产生反感,从而与记者拉开了心理距离。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了采访对象的谈话情趣。

被采访对象容易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主观上是配合采访的,但却由于紧张或激动总是开不了口。来自基层的农牧民、工人容易出现这种现象。

消极应付采访。虽然开了口,却总是偏离主题,或有意识地回避记者某些敏感问题。

三是采访对象牵引着记者跑,被采访者信马由缰,一泻千里地讲下去,记者不能控制局面,采访费了不少时间,看似记了一大堆,要用的却不多,既费时又费力。

写人物专访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一些不足和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同行探讨。

事先围绕主题设计一些重要问题。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确立主题,围绕主题事先精心设计几个问题。一些问题可以现场发挥,但关键的问题一定要做准备。记者在采访前主题明确既可保证采访有的放矢,也能减少时间浪费。记者必须要有几个直奔主题的问题,事先要有充分的估计,不打无准备之战。

有些口才不太好的记者,用这种方法,效果更好。一是可以做到心中有底,临阵不会慌乱。二是也可以事先练习问话。几个问题其实也就是采访的大纲和思路。有助于记者控制局面,把采访者引到主题上来。之前在采访一个商界女强人时,这个女企业家见多识广,表现欲望很强,话很多却总跑题。因此事先设计的几个问题就派上了用场,一跑题,就用一个问题把她问回来。

用内行话提问。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没有。记者张嘴一问,被采访者就能听出来,你对他的事情了解不了解,你对他的工作认识程度有多高。记者问外行话,很难获得被采访者的认同,也就无从深谈,记者也就难以探寻到被采访者的内心世界。

记者要与采访对象交朋友,触及他最敏感的神经,探索其心灵。最容易找的共同语言就是采访对象的行业话题。这对于采访性格内向、腼腆、有胆怯心理、不易开口的采访对象有效果。记者可以提问一些他所熟悉的话题来引导他开口,最简单就是和农民谈他的庄稼施了什么肥;和牧民谈产了几只冬羔;和司机谈车的型号性能。

当然千万不能不懂装懂,冒充内行。如记者采访下岗再就业典型,采访对象是做针织品的。以前曾长期采访纺织行业,对针织较为了解,采访时顺口说出氨纶、细螺纹针、圆形织机等专业用词,让采访对象很惊喜。她认为对她的行业很看重,无形中缩小了心理距离。这次的采访用了8个小时,采访对象把想说的不想说的都说了出来,情况掌握得细、全,通讯写出来就真、有感染力。

提问轻松话题,安定采访对象情绪。对一些由于激动或紧张不能很快进入状态的采访对象,为了让他们情绪安定下来,记者可以先谈与主题无关而又轻松的话题。通过轻松话题让对方放松情绪,尽快缩短两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一盆花、一段经历,对一个问题的看法,或对方的兴趣爱好都可以成为提问的话题。

有次采访一位英勇牺牲的警察妻子,警嫂心情总平静不下来,就问了有关他们女儿的事情,从年龄问到女儿对父亲的死如何说的、如何想的,然后就引到了采访的主线上来。在采访残疾音乐家方放 国际大奖获得者时,他因为反感采访,加之紧张,采访无法进行,就问了古典吉它与民谣吉它的不同等他所熟悉的问题,使他放松。

对回避采访的,以提问对方感兴趣的问题,诱导其配合采访。用老话说,采访也是功夫在诗外。丰富的知识的确有助于采访。在采访一个锐意改革的全国先进法院院长时,院长怕宣传自己影响不好。因为事先了解到被采访者古文造诣很深,对法家思想和军事很有研究,就问了他对韩非子、荀子、商鞅和《吕氏春秋》的评价,通过对商鞅轻罪重判重罪不将至也的看法,随后被采访者自然而然就谈到了他进行的改革。采访进行下去了,并改变了采访对象的态度。原只限半个小时的采访时间,不知不觉延长到五个小时。

在提问时兼顾双方,问受众想知道的问题。记者在采访人物之前总要认真思考。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想,想读者想知道这个人物的什么,会对他的哪些感兴趣。只有心中想着读者,读者才会喜欢看你写的文章。同样,也要站在采访对象角度考虑:他想要告诉读者些什么,他有什么好的经验和闪光的东西对读者有启迪。只有两方面都想到了,记者提的问题才会让双方都感兴趣。还要注意保护采访对象的隐私,不要问粗俗、猎奇与主题无关的问题。

记者提问态度要真诚、客观、不带个人倾向。不要提有提示作用的问题,以免诱导或限制对方的回答。提问多用探讨式、商量式而不要用生硬的、审判的口气。提问方式根据不同对象采用正问、反问、引导、激将等。记者与采访对象打交道要时刻记着贫贱不欺、富贵不媚,提问语气要平和,话语要真诚,不能有训斥、嘲笑的成分。

提问要开门见山,提问语要简明扼要,易听易懂。提问语要用开放式的,多用怎么样、什么、如何等字眼,给对方以广阔的回答空间。不要像法官审判一样问:是,还是不是。提问语要注意具体,可把大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比如问一个农民:你知道怎样维护消费者利益吗?就可以分成:你周围的人买过假冒伪劣的东西吗?买了怎么办的?到哪去找?找谁?

提问语要注意五不用:不用长句、不用倒装句、不用否定语气提问、不用有歧义的话提问,在提问时不要生造词语、任意改用专用名词。学会多用口语,长句分成短句来问。

适当使用些激将法。充分发挥激将的作用。用有分量的尖锐提问使一些回避主题的采访者不得不直面回答。成功的采访,所提问题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要提一般性的问题,有意突出其尖锐的一面。有分量问题是记者水平的一个体现。名记者法拉奇就是以提问尖锐近乎挑衅而闻名的。

在采访一致力于改变的某单位领导时,提出:你用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推行改革,群众会告你专制强权,也许以后会影响你的政治前途,你有可能会成为牺牲品,你对此怎么看?这个问题一下就引起了该领导的重视和兴趣。采访完后,他说:本来想应付一下,念念材料就完了,可你的问题不得不让我说话了。而在采访一位有争议的企业家时,曾直言不讳地问:人们对你的评价是毁誉参半,你对此怎么看,你对自己如何评价。这个问题打开了采访对象的话匣子,也撕开了他的防护衣。后来采访对象说:你是第一个涉及到这一问题的,我一下就觉得你对我很了解,而且是公正平等地对待我。

写一篇有血有肉、鲜活的人物专访是采写者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做好提问是关键。问题问好了,第一步就走好了,离目标也就近了。

案例赏析:《丁聪不老》

目前媒体上写得成功的人物专访不少见。如《长沙晚报》1997年11月23日刊登的《丁聪不老》 附后,从外表来看,虽说在标题上没有“访”的字样,也没有打出“专访”的栏目,但这是一篇实实在在的人物专访,是一篇可以作为范文的人物专访。俗话说,七分采,三分写。这篇专访与其说写得成功,还不如说采访得成功。

《丁聪不老》

10月小阳春的和煦阳光,洒满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颇有“春暖”的感觉。当我们在枫林宾馆拜访著名漫画家丁聪时,更有“如沐春风”的体会。一见面丁老急忙让座,他的夫人沈大姐为我们沏上从杭州带来的龙井茶。话题自然是从丁老的健康谈起。

丁老1916年在上海出生,今年已是81岁的老翁,却依然拥有一头真实的黑发,面色红润。我问丁老:“您的养生之道是什么?以致80不老?”丁老乐呵呵地笑着说:“这个,真是有劳了我这位‘饲养员’!”说着用手指指夫人沈大姐。一句话说得大家哄堂大笑。

在家里,沈大姐是名副其实的“家长”,里里外外忙个不停。特别是画展期间,丁老因身体不适住院,沈大姐家里——画展——病房轮着转,硬是办到画展圆满结束。

我们像一家人似地聊着。我又问及丁老有何爱好,丁老朗声笑道:“既不养猫,也不喂鸟。”沈大姐插话说:“我也只种点草,容易伺候的。可他还要加上一个‘毒’字哩!”丁老接话介绍:沈同志栽的是仙人掌类植物,浑身有刺。他幽默地补充说:“凡属有刺的,当然都是‘毒草’嘛。”房间里的人似乎都心领神会,相视大笑。

从50年前我年轻时起,就知道丁聪已是著名漫画家。抗日战争时期,他的讽刺漫画影响深远。1945年,讽刺国民党政府官员贪污腐败的《五子登科》,以及不许老百姓说话的《“良民”塑像》,都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他曾长时间从事多种画报的编辑和舞台美术设计。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人民画报》社副总编辑。1957年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而中断了他的创作,直到20多年后的1979年,才又重新创作讽刺漫画。其时,“小丁”早已是花甲老人,然而,他竟真正来了个“青春焕发”,不断有新作问世。

1980年后,出版了《〈阿Q正传〉插画》、《丁聪漫画系列》、《古趣图》、《今趣图》等等,新近又推出了《绘图双百喻》。这本书系陈四益先生写文,丁聪作画,原是《读书》杂志每期都登的图文,为该书作《序》的有王蒙、严文井、王朝闻、方成4位。此书虽系以古文形式写成,却句句道着今事,难怪读者如潮。

当我拿出《中国当代漫画家辞典》请丁老签名时,丁老笑着说:“你别看这《辞典》上有我的名字,这只是挂个名哩。也别看我总是第一,因为我这个‘丁’字笔划最少嘛!”他一边说着,一边在书上题字。写完我一看,他还真写上了“挂名顾问丁聪”呢。大家都说丁老太谦虚了。p接着,我们又谈到怎样才幽默、如何才能引人发笑。丁老笑嘻嘻地说:“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作报告讲反腐败,人们觉得正常,不可笑;如果一个贪污受贿的人在台上大讲其反腐败,便产生了令人发笑的效果。但是,仅仅令人发笑是浅薄的,真正的幽默,是让人笑过之后要思考,想过之后要叹息,甚至要哭。幽默与讽刺,必须在笑声中藏着善意的机锋,去刺破恶,而且化解恶,这样才算是成功的。”

谈及丁老的笔名“小丁”,丁老的介绍是:小丁,简单好记、易写,国民党时期,不是成天抓壮丁吗?小丁,表示不是“壮丁”,是一个小男丁,亦即小人物之意。谈笑间,尽管丁老如一个小字辈一般欢快、活跃,我们还是尊称“丁老”,因为,怎么说也是面对一位80高龄的长者。

丁老绝无龙钟老态,更没有垂暮之年的情绪。他的创作是那么丰厚,当然是与他的生活积累和形象积累及至技巧磨炼有关,那种炉火纯青的境界,并不是谁都能达到的。”

很显然,这篇人物专访的作者李应宗把自己当成了导演。作者采访著名漫画家丁聪时,先从丁老的健康谈起。作为当时已年过八旬的丁老来说,自然很乐意谈这个问题。这就找到了打开丁老话匣子的突破口。

接下来,作者与丁老谈起了爱好,谈到了讽刺与幽默等。与采访对象交谈,是人物专访中的一个重要引导方法。这种方法谓之语言引导。

最令人拍案叫绝地是,作者在与丁老谈幽默之前,拿出了一本有丁老当顾问的《中国当代漫画家辞典》一书请丁老签名。这谓之行为引导,是人物专访中的又一个重要引导方法。

由于作者引导成功,不仅打开了丁老这位主角的话匣子,而且还引得了作为配角的丁老的夫人不时的插话。这都是人物专访中作者所期盼的。

一般情况下,有了主角的言行,人物专访基本上就能写出来了。如果有主角的言行,有配角的言行,还有作者的言行,那么就能写出更生动的人物专访来了。

作者在引导丁老及其夫人的同时,还观察了当时的情景及丁老的容貌。因而这篇人物专访有作者提问、行动的叙述及丁老从事漫画创作的叙述;有丁老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及丁老夫人语言的描写;有对丁老抒情式的议论。文章无论从内容上看,还是从表达方式上看,都是丰富多彩的。

从以上分析可知,要写好人物专访,首先必须采访好人物。在采访人物的过程中,作者要把采访看作是排演一台戏,要有意识地把自己当成导演,要有意识地把采访对象当成主角,要有意识地把采访对象身边的人当成配角。作者要采用语言和行动这两种方式去引导主角和配角,并用笔摄下主角、配角的肖像、言行及当时的场景。此外,在后期加工的成文过程中,还要注意综合运用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等表达方法。如果基本上能做到这些,一定能写出读者爱看的人物专访。


|如何写好一篇论文

   

如何写好一篇论文|
  • 如何写好一篇爆文|
  • 如何写好一篇爆文| | 如何写好一篇爆文| ...

    如何写好一篇论文|
  • 如何分析一篇论文|
  • 如何分析一篇论文| | 如何分析一篇论文| ...

    如何写好一篇论文|
  • 如何写好科技论文|
  • 如何写好科技论文| | 如何写好科技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