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寺庙

云豹|

云豹

云豹是一种介于小型和大型猫科动物之间的独立物种,它的体型仅比石纹猫略大一点,全身都遍布云状的黑色斑纹,所以才因此得名,而这样的外形使得它即使是大胆的趴在树梢上,不管是路过的人还是天上的鸟都无法轻易的发现它。

云豹|

云豹的体型属于中等,体长普遍保持在70-110厘米之间,比石斑猫大一点,但比花豹等大型猫科动物小一点,尾巴占到体长的三分之一,可达70-90厘米,体重更是最多只有40公斤,所以它虽然外形很像豹子,但被单独的列入了云豹属之中。

云豹之所以得名,其实也和它的外形有很大的关系,全身虽然呈现常见的黄褐色,但是身上的斑纹则呈现云状,都是不规则的黑色斑纹,远远看起来和花豹非常类似,并且它的花纹其实和远东豹有着极为相似的点,比如它的耳后也长有一块黑斑。

云豹是一种典型的树栖动物,它基本上都是在树上狩猎,因此它的主要食物都是一些鸟类、灵长类、啮齿类以及鹿等,它们会静静的在树上等待着猎物的经过,然后一口将其的脖子咬断,据说云豹因为双颌骨的结构变化,使得它能够将双颌张开到90度,几乎是普通猫科的一倍,而这也使得它有着强大的咬合力。

云豹的数量目前非常稀少,基本上在1998年的时候就已经只剩下数千只,而当时濒临陕西和河南的云豹已经完全消失,主要就是因为云豹皮的高价和森林的破坏导致云豹的数量越来越少,在中国台湾所存的野生个体于1972年就已经灭绝了,所以目前云豹已经被列为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严禁进行非法狩猎。

云豹到底是几种猫科动物? 云豹属于什么物种

我们都知道,云豹的名字中虽然带有一个“豹”字,但它却不是豹,甚至和豹的亲缘关系比老虎与豹的关系还远。如果不加以说明,人们通常所说的云豹是指猫科、豹亚科、云豹属的所有动物。在20世纪后半叶及21世纪初,人们普遍认为云豹属仅包含一个物种;但在2006年,有科学家经过严谨的遗传和形态学研究发现,云豹属应被划分为两个物种。

现在,云豹属分为两个物种的划分方式早已被科学界认可,然而由于原来的划分方式早已深入人心,再加上很多资料没有进行更改的缘故,以至于至今很多人仍然认为云豹属仅有一个物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云豹属的分类进行了解,明白其来龙去脉,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云豹。

云豹属的传统划分

在20世纪50年代,科学界对云豹属进行了一次分类学修订。这次分类的依据主要是根据对博物馆中一些云豹标毛皮标本的研究。此时,科学家认为云豹属仅含有一个物种,即云豹;云豹又可以被分为4个亚种,分别是云豹指名亚种、巽 xn他云豹、尼泊尔云豹和台湾云豹。当时,这4个亚种的分布图如下图所示。

1.云豹指名亚种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了解“指名亚种”的含义,它是指最先发现或最先命名的亚种,其亚种名和物种名一致。因此,云豹指名亚种也叫云豹 狭义上的云豹是指云豹指名亚种,广义上的云豹可指云豹属所有动物,如果不加以说明,后文提到的“云豹”均指广义上的云豹。云豹指名亚种是由英国博物学家爱德华格里菲斯 Edward Griffith于1821年首次在科学文献上记录的,其命名时间比巽他云豹、尼泊尔云豹和台湾云豹都要早。

云豹指名亚种也是我们最熟悉的云豹,因为它分布在中国南方和中南半岛。

图:2021年,位于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外相机拍到云豹活动的画面。

2.巽他云豹

如果你不认识这个“巽”字,那么说明你的地理知识还有待加强。这个亚种之所以叫巽他云豹,是因为它们生活在巽他群岛。巽他群岛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由大巽他群岛和小巽他群岛组成,主要岛屿包括苏门答腊岛、婆罗洲、爪哇岛、龙目岛以及我们熟悉的巴厘岛等,总陆地面积大约140万平方千米。不过,巽他群岛却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也叫南洋群岛,东南亚的主要组成部分,总陆地面积接近250万平方千米的组成部分,因此,巽他云豹也常被称为马来云豹。

图:20世纪初期一只被猎杀的巽他云豹。

值得一提的,马来虎并不是指生活在马来群岛的老虎亚种,它们生活在马来半岛。论原始的栖息地面积,马来虎要比马来云豹的小多了。两者的名称主要是因为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倘若把马来虎叫做“马来半岛虎”,把马来云豹叫做“马来群岛云豹”,似乎又有些滑稽了。

3.尼泊尔云豹

尼泊尔云豹是由英国博物学家霍奇森命名的,相关描述最初发表在1853年的《伦敦动物学会学报》上。霍奇森长期在印度和尼泊尔生活,期间他一共发现和描述了124种鸟及39种哺乳动物。他第一次向西方人描述了藏狐,藏羚羊的学名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尼泊尔云豹被认为主要生活在尼泊尔,在不丹和印度东北部也有分布。它们行动诡秘,很难被人发现。

图:位于尼泊尔的红外相机拍到的尼泊尔云豹活动的画面。

4.台湾云豹

台湾云豹是最知名的云豹,知名的原因却是因为它已经被认为灭绝,也常常出现在各种灭绝动物榜单之中。台湾云豹仅生活在中国台湾,它首次出现在科学文献是在1862年,学者罗伯特斯文豪 Robert Swinhoe对其进行命名。20世纪80年代,台湾云豹有两次可靠的目击记录,一次是发现了一只死于陷阱的未成年个体,一次是发现了一张刚剥制的台湾云豹毛皮。然而从那以后,台湾云豹就完全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云豹生态杂谈 一

转自贴吧中恐狮王

前言:17年的一个研究汇总,介绍了各个方面的研究的大致情况。

先看个云豹的犬齿:

下面正文

云豹(Neofilis nebulosa)的全球种群在全球范围内被认为是脆弱的,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评估结果显示,与2007年的评估结果相比,全球云豹种群数量较少。云豹目前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的东南部,横跨东南亚,穿过中国南部,进入马来西亚半岛(图1)。它们已经从台湾灭绝,可能也从孟加拉国灭绝了。云豹在其分布范围内的大多数国家都受到保护,但种群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为获取皮毛的狩猎行为不受监管[1,8],以及栖息地破碎和栖息地质量的区域性下降。历史上在尼泊尔发现过云豹,但被认为在上个世纪已经灭绝。它们在20世纪80年代被重新发现,现在在尼泊尔中部以远至安纳布尔纳峰的地方都有记载。同样,云豹在印度也有历史上的发现,而且可能很常见。它们现在不太常见了,几十年来在东北米佐拉姆邦[12]首次被记录下来,最近几十年来在东北阿鲁纳恰尔邦的多次调查中也发现了它们,并且阿萨姆邦也有发现。未来记录和确认云豹的全球和本地范围的研究对于制定现实和适当的保护目标非常重要。这一范围有可能在不同地区扩大和缩小,使得当地的保护需求可能与整个物种的保护需求不同。过去几十年里,云豹在尼泊尔和印度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令人鼓舞。虽然重新引入通常是困难的,因为这些地区曾经是云豹生存的地区,有可能重新引入的努力也会成功。在开始任何重新引进工作之前,需要解决该地区最初灭绝的原因,并考虑到种群的长期生存能力。

云豹的种群密度估计为每100平方公里0.58至6.53只(表1)。技术进步(即运动触发相机;)和统计方法(即n-混合模型[15]和空间显式捕获-再捕获模型)使得过去更容易获得种群密度。因此,在过去十年里,估计云豹种群密度的研究显著增加。我们强烈鼓励这种增长,目的是获得整个范围内的种群密度估计数。这将使研究人员能够了解基线种群密度,以便在种群之间进行比较,这对于具有脆弱全球地位的物种非常重要。然后,这些估计可用于确定种群规模和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它们还可用于突出高度保护需要的区域,包括可能可行重新引入的区域。由于云豹的神秘性,过去很难记录下来,但是商业相机捕捉器的发展增加了研究人员记录云豹的能力(表2)。然而,过去许多根据相机数据进行的种群估计都有很大的误差值,需要研究的一个领域提高精度的方法。应考虑提高检测率的方法,包括可能使用诱饵和提高目标位置的准确性。另一个解决方案是增加摄像机的密度,同时可能减小整个网格的大小,以提高捕获效率。这可能允许更大程度地捕获和重新捕获个体,从而减少种群估计中的误差值。然而,在SECR模型中,摄像机之间的最大尺寸应该是初始范围的半径。使用的2公里距离远低于已知的云豹家园范围的半径,尽管它们的领土范围大小可能有所不同。综上所述,尽管摄像机密度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但提高检测率的其他方法对于降低种群密度的误差估计可能更为重要。

虽然云豹属于豹属,但它是一种中等体型的猫科动物,体重在11-23公斤之间。它们有明显的深色云朵状斑纹,尾巴通常与体长度一样长(高达80-90厘米)。相对于颅骨大小而言,云豹以相对较长的犬(3.8-4.5厘米)而闻名,最长寿的猫科动物,令人想起剑齿虎。虽然云豹的头骨没有达到豹的大小,但它已经达到了豹的颅骨比例(特别是大牙齿)。云豹也有介于大型和小型猫科动物之间的行为特征[3,26]。例如,类似于小型猫科动物,它们发出咕噜声,不能咆哮。然而,它们的进食方法、梳毛方法和身体姿势更接近大型猫科动物。最初,云豹被归为一个新猫科动物属的单一成员[28],由4个亚种组成[4],然而,最新的遗传学和形态计量学研究表明,苏门答腊和婆罗洲的前亚种N.N.diardi应根据不同的单倍型和毛皮(更小的云纹,更多的云斑,和灰色的皮毛)分类为一个不同的物种。湾湾云豹(Neofilis Neobulaosa brachyurus)于1862年由Swinhoe首次向科学家介绍,并根据较短的尾巴长度[2]被描述为一个独特的物种。但是[31]在获得更多的标本后,将其修改为大陆云豹的一个岛屿种群。[32,19]认为尾长不是一个一致的标准。甚至认为没有必要将台湾云豹归类为一个不同的亚种。利用国立湾湾博物馆的样本(7个样本,但只有1个样本成功提取DNA),最新的基因分析显示湾湾云豹在单倍型上与大陆其它亚种不同,但并没有达到不同物种的水平[29],仅在使用同工酶的情况下,对美国动物园20只圈养云豹的种群中的基因进行了检查。云豹的平均混合度(H)为2.3,与克鲁格国家公园的野生狮子(Panthera leo)的平均混合度(H)为2.3相似。然而,与其他9种猫科动物相比,云豹的同工酶多态性最少,只有猎豹(已知的瓶颈物种)的混合度较低。需要进一步的基因工作来了解特定群体的混合性。

在过去的20年里,研究人员在野生云豹身上放置了第一个无线电跟踪项圈[38-39]。结果泰国另一地区2只成年雄性(35.5~43.5km2)和2只成年雌性(33.6~39.7km2)的领地大小也无明显差异。此外,在从印度捕获云豹的过程中,在相距2.0至13.6公里的摄像头处发现了个别云豹。很难从如此小的样本量中得出结论,但我们注意到2个有趣的观察结果。首先,雄性和雌性云豹的领地大小似乎相似,尽管雄性独居猫科动物的领地大小往往明显大于雌性。其次,尽管领地大小和体型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泰国云豹的领地大小报告是泰国其他地方报告的雄性豹(Panthera pardus)领地(18km2)的两倍。我们不确定所报告的云豹的活动范围是否准确,或者它们是否受到当地因素的影响。在许多单独的猫科动物物种中观察到了活动范围大小的巨大变化,其中有10倍的变化HRS常见于包括短尾猫(Lynx rufus),美洲虎(Panthera onca),豹和美洲狮(Puma concolor)等物种。基于这种潜在的变化,我们不知道目前对云豹领地范围大小的估计在频谱上属于何处。许多研究已经得出结论,猎物的分布和丰度,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与家庭范围大小和种群动态有关。奥斯汀2002年跟踪了2只戴项圈的云豹,并报告雌性的平均每日移动距离为977米;雄性的平均每日移动距离为1168米,而格拉斯曼李报告了4只戴项圈云豹的平均每日移动距离为1932米(范围122-7724米)。这些都是基于直线测量的,当动物在采样地点之间漫步时,移动的距离可能会更大。目前尚没有云豹扩散的数据。一只亚成年雄云豹被尼泊尔当地村民捕获,然后戴上无线电项圈,转移到最始捕获地点以东100公里处。在最初8天的跟踪中,它占据了不到1平方公里的区域,然后向西移动到最初捕获的位置,10天后项圈脱落[5]。考虑到云豹的分布范围很广,可能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它们的活动范围、活动模式和散布。我们尽可能支持非侵入性研究,但是,在云豹的活动范围内放置更多的项圈会增加我们对它们的活动范围 大小和运动模式的理解。这将为保护工作提供信息,也可能有助于我们了解它们生态的其他方面。

云豹的繁殖和交流行为在野外是未知的。对巽他云豹的研究表明,它们与其他猫科动物在用气味标记进行种内交流(包括领地性、雄性竞争和配偶选择)方面相似,包括标记爪痕,喷洒尿液和脸颊摩擦。雄性巽他云豹分布在更大的区域,在气味标记区域重叠,而雌性则没有,云豹很可能表现出类似于其他猫科动物的繁殖和交流行为,特别是巽他云豹和其它豹属动物。我们鼓励使用运动触发相机,这是记录这些行为的好方法,可以在云豹的活动范围内使用。圈养条件下,云豹在2岁时开始繁殖,妊娠期约为90天[58]。云豹在繁殖过程中会表现出季节性,这取决于白天的长短和光照的有效性。发情期持续3到6天,云豹可以表现出自然排卵。雌性云豹在发情前的气味标记增加,这与其他独居猫科动物相似。尽管圈养研究为我们的生物学理解提供了信息,但圈养也会改变行为,了解自然系统中的繁殖和交流行为是未来需要研究的重要领域。

树栖行为

云豹的树栖天赋可以与长尾虎猫(Leopardus wiedi)媲美。它们相对较短但有力的腿、大脚和长尾是适应树栖生活的,使云豹的重心较低,并能很好地抓住树枝。在圈养期间,观察到云豹在树枝上和地面来回爬上爬下,后脚可以倒挂在树枝上。这种行为与云豹的狩猎方法有关,云豹悬在树枝上,在经过猎物时跳下来。他们也被观察到在被圈养的云豹沿着树干奔跑,并且曾经在一群豚尾猕猴(Macaca nemestrina)的野外狩猎中被观察到。由于云豹的树栖天赋,大多数文献根据当地调查和圈养观察,将其描述为主要的树栖猫科动物。然而,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云豹在地面上的活动可能比在树上的活动更频繁。然而,对比树木中的观测记录比率,云豹可能不是主要的树栖猫科动物,而是利用树木作为休息和狩猎的场所,但在不同的栖息地或地区可能会发生变化。

早期文献表明,云豹活动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然而,最近的资料显示,云豹是多才多艺的,可能出现在许多不同的栖息地。这些栖息地包括:草地、次生或选择砍伐的森林、成熟的常绿雨林。然而,这些叙述是机会性的,是基于当地的采访和狩猎、跟踪和直接观察的记录。泰国的无线电遥测研究显示,与封闭的原始森林和更开放的次级森林草原栖息地相比,森林使用的存在差异。所追踪的三只豹子成比例地使用了植被类型,有两只首选封闭的原始森林。其中一只在开阔的森林草地上活动的更多,这使得结果支持这种特殊的云豹利用森林和草地边缘作为狩猎地点。他们的研究结果支持了人们普遍认为云豹出现在原始常绿森林中的观点,马来西亚的相机诱捕表明,云豹更喜欢有森林的栖息地,并且随着距水域距离,数量逐渐增加,检测到的云豹更加频繁。其他研究表明,云豹可能出现在印度东北部高达2585米的地方,而在泰国,摄像头捕捉到的云豹与海拔较高相关。在马来西亚半岛,在更高的海拔高度,相机上的云豹被发现的数量增加了。然而,云豹在这些高海拔地区的出现在文献中极为罕见,除了生物学家在印度东北部2157米高空的目击记录和在尼泊尔近3000米高空的目击记录外,大部分都是基于访谈的间接记录。为了了解云豹选择的栖息地,以及是什么驱动了这种选择,需要基于明确的数据对栖息地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云豹的出现与赤麂(Muntiacus muntjak)和欧亚野猪(Sus scrofa)的栖息地有关,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了解栖息地的使用是否与猎物喜欢的栖息地有关,或者与其它因素有关,例如相关联来自较大的食肉动物,以及对人的回避。为了制定切实有效的保护目标,需要研究云豹对生境利用和海拔偏好。

活动模式

由于罕见的观察。大多数记载将云豹称为夜间活动,由于有时也会看到云豹在白天活动或狩猎,它们可能不像以前所认为的那样严格地在夜间活动。泰国的无线电遥测研究表明,云豹有不规律活动模式,早晨活动量最高(801-1200),其次是傍晚(1801-2000)。泰国的相机捕捉显示73%的观测是夜间的。未来的一个研究领域是确定云豹的活动模式,如果它们在不同的区域有所不同,如果是的话,是什么导致了变化。可能影响云豹活动模式的两个变量是猎物和优势肉食动物的活动模式。提出捕食者追踪猎物的活动周期,猫科动物的活动模式,包括豹子、美洲虎和美洲狮,与其猎物的活动模式相关。众所周知,猫科动物也会改变它们的时间活动,以避开占主导地位的食肉动物活跃的时间,在泰国,云豹的活动时间与豹猫和老虎最为重叠,豹子和石纹猫的重叠最少,项圈将能够记录云豹的活动模式,而运动触发相机的使用可以用来确定云豹的活动模式,以及它们的猎物和该地区的任何主要食肉动物。

这个是花豹以及赤麂

饮食习惯

与许多其他猫科动物一样,云豹也食用各种动物,包括有蹄类动物、灵长类动物、啮齿动物、家畜,有时还食用鱼和蛇(表3)。我们目前对云豹饮食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孤立的观察,肯定是不完整的,也不完全准确。例如,家畜经常被报道,但这很可能是因为人们最有可能观察到以家畜为食的云豹。与巽他云豹相比,云豹的食物中尚未发现鸟类,但这可能是由于迄今为止对云豹猎物的观察样本非常少。此外,尽管报道了一些小型哺乳动物,如条纹松鼠和鼠科物种,但结实的体型、大的犬齿使云豹能够杀死相对较大的猎物。曾有报道称,云豹回到未完成的猎杀地点,最近发现一只半死的家养山羊被困在离地面4米的树枝上,看到一只云豹第二天又回来捕杀。在独居猫科动物中,返回猎杀地点数天直到猎物被吃掉是很常见的事情,尤其是在捕杀需要数天才能吃掉的大型猎物时。考虑到食物对食肉动物的重要性,人们对云豹的饮食和摄食模式知之甚少。我们鼓励未来研究云豹的摄食生态,包括饮食组成、摄食周期以及饮食如何影响云豹的能量。这些研究可以很容易地与活动模式的研究结合起来,以及它们是如何受到猎物种类的影响,猎物的可获得性如何影响领地范围的大小,以及猎物的密度如何影响云豹的种群密度。

表三,云豹的食谱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与其他豹类相比,云豹的生态和行为相对未知。然而,它们的种群在世界范围内是脆弱的,并被分成不同的亚种群,其中许多正在下降。考虑到它们的脆弱地位和作为豹属成员的地位,豹属物种通常是保护的旗舰物种,它们是一个需要更多研究的物种。关于云豹的许多已发表的研究要么是a)注意到它们的范围内和边缘的探测,要么是b)记录观察的轶事研究,其中许多是几十年甚至超过一个世纪。只有7只云豹戴过无线电项圈,而这些个体仅限于云豹分布的一小部分。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领域包括:1)种群密度和范围。我们认为,对云豹种群密度进行更多的研究,对今后的物种保护至关重要。使用相机捕捉器和新的统计方法似乎是估计密度的好方法,并且可以在其范围内应用。2) 范围和移动。为了了解云豹,我们需要了解它们的基本生态,比如它们使用的领地空间有多大,并且了解它们的运动模式。

(在云豹的种群如此脆弱的情况下,对于云豹的相关研究却还相当不足。为了对他们进行更好的保护,各种方面的更深入研究都有必要高效高质量开展)

6-7岁的野生云豹,体重20公斤,体全长177厘米。


|云豹

          

云豹|
  • 老虎肉可以吃吗|
  • 老虎肉可以吃吗| | 老虎肉可以吃吗| ...

    云豹|
  • 美洲豹当场咬死鳄鱼视频|
  • 美洲豹当场咬死鳄鱼视频| | 美洲豹当场咬死鳄鱼视频| ...

    云豹|
  • 现存体型最小的狮子|
  • 现存体型最小的狮子| | 现存体型最小的狮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