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谋国还是大奸似忠 称王践祚的周公 究竟有怎样的真实面目
本期话题
周武王的死,让尚未安定的西周政权发生了剧烈的动荡。管叔、蔡叔勾结武庚禄父谋反,而东夷诸国又趁火打劫,与他们遥相呼应?践祚称王的周公要怎样度过这危急存亡之秋呢?
1
一手将殷纣王埋入鹿台废墟之下的周武王失眠了。
他很清楚,除掉殷纣,只是完成了一次对商朝的“斩首”行动。
慢说尚未来得及征服的殷商边地和敌我难辨的东夷诸国,即便是新占领的殷商王畿之内,庞大的遗民势力也很难说对西周王朝心悦臣服。
殷商,这个一不留神被周武王的斧钺抹了脖子的巨人,随时有可能重新站立起来。
或许正是因为陷入了这样的焦虑,周武王终于病倒了。
武王的重病迅速引发了朝臣们的集体恐慌:
万一武王真的一病不起,稚气未脱的太子姬诵别说镇抚殷商残余势力的暗流涌动了,就连他的这些嫡亲叔叔们是否能听他的招呼,都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在这个基业草创的节骨眼上,西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成年君王来控制错综复杂的政治局面!
但是,苍天可能就是要考验西周王朝的生命力,武王重病之后不久便撒手人寰。
于是,一个原本朝气蓬勃的新朝随即便陷入了分裂动荡的困局。
原本在周武王的安排下负责监视殷商遗民的管叔和蔡叔竟然勾结殷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发动了联合叛乱,而在西周灭商之战中作壁上观的东夷诸国也趁火打劫,遥相呼应。
放眼望去,刚刚在商周鼎革之际平静下来的东部中国迅速地被这场叛乱的战火吞噬了。
无论是在叛乱的当时,还是在后世,不少人都认为这场叛乱的发生,辅政大臣周公旦难辞其咎。
因为周公在武王驾崩之后决定摄行天子职权,代替年少的周成王治理下国,这引发了不少人对周公预谋篡位的猜想。
司马迁在《史记·管蔡世家》中写道:
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不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
——《史记·管蔡世家》
根据这个记载,这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诸侯叛乱——“三监之叛”(所谓“三监”,指的是西周封建的监视殷商遗民的三个诸侯国,国君分别是武庚禄父、管叔和蔡叔)其发动者实际上是管叔和蔡叔,也就是周武王的两位亲弟弟。
他们之所以决定窝里反,是因为疑心周公旦威胁到了周成王的王位。
而他们能够调动的反叛力量,主要就是其监管的殷商遗民。
从殷商的遗民的角度来说,堂堂的“大国殷”居然让“小邦周”给灭了,这是莫大的耻辱。
根据《尚书·大诰》中周公自述,这些殷商遗民一直希望恢复殷国,“鄙我周邦”,也就是把西周赶回到岐西去,让它重新成为殷商的附属国。
于是当管叔和蔡叔决定发动叛乱的时候,殷人自然乐意添油添柴,让这把叛乱的战火烧得更旺一些。
朝外,管叔和蔡叔已经因为对周公的怀疑而举兵造反。
朝内呢,周公也面临着同僚的质疑。
司马迁就此说道:
周公摄政,当国践祚,召公疑之。
——《史记·燕召公世家》
召公对周公的怀疑应该不是个例。
根据《尚书·大诰》的记载,当三监之叛发生以后,周公用文王留下的大龟进行占卜,问上帝兴师东征,平定叛乱是否有利。
原本占卜得到了吉兆,但是诸侯、大臣却齐声强调出征的困难很大,要求周公推翻占卜的结果。
2
周公践祚监国是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如果他不代替周成王执政,是否“三监之叛”就不会发生?
历史是不可以假设的,这个问题我无法作答。
但是回顾武王在世时的诸多征兆,周公监国似乎是注定会发生的事情。
《史记·鲁周公世家》说:
及武王即位,(周公)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
——《史记·鲁周公世家》
本来从兄弟排行来说,管叔度是周公旦的哥哥,如果要照兄终弟及的宗法继承制来说,他的继承权力应该优先于周公。
但是周武王在灭商之后,将管叔封到了殷商旧地为诸侯,而让少弟周公留在朝中辅政,这一外一内的安排本身就说明了武王对周公的信任和青睐。
至于周公本人,也的确没有辜负武王的信任。他勇于任事的作风在武王在世的时候已经表露无遗。
当初武王病势沉重的时候,周公曾经筑坛向太王、王季、文王等三位西周先王祷告:
如果你们真的欠上天一个儿子,要将姬发(即周武王)招上天去以偿还这份债务的话,请让我代替他吧。因为和他相比,我“多才多艺,能事鬼神”。
在周公以身相替的祷告之后,武王的病在第二天便有了些许的起色。
周公能自告奋勇地替武王事奉鬼神,自然也会责无旁贷地替他治国理民。
他是绝不会眼睁睁地看着西周历代先王辛苦创下的基业因为武王的驾崩而毁于一旦的。
“三监”之叛的规模如此之大,来势如此之凶猛,究竟周公用什么办法说服了同僚,齐心协力,共赴国难,又用什么兵略将叛乱镇压下去,限于流传的历史文献,我们对此所知不多。
《尚书大传》只是很简略地说:
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
——《尚书大传》
从这个记载来看,这场历时三年的平叛战争似乎分为了三个比较明显的阶段:
第一阶段的目标是杀管叔,流放蔡叔,消除西周的内乱;
第二阶段的目标是镇压造反的殷商遗民;
第三个阶段则是征服落井下石的东夷诸国,尤其是其中实力最强的奄国和薄姑。
《三国演义》里的司马徽曾经将诸葛亮比作“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
在我看来,这个比附似乎有些不伦。
因为太公姜子牙是一个军事家,商周鼎革,攻城略地,太公的谋略居功至伟。
而诸葛亮是一个政治家,治国为长,奇谋为短。
这位鞠躬尽瘁地辅佐少主刘禅治国理民的蜀国丞相更像是相成王而治天下的周公旦。
军事的谋略只能逞一时之胜,而政治制度的建设则可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从这个意义上说,兴周八百年的那个人,与其说是太公,不如说是周公。
而周公的杰出贡献,正是他在“三监”之乱平定后做出的周朝封建格局的整体规划。
“三监”之乱的爆发,殷商遗民的企图复辟,说明周武王在世的时候对殷商残余势力的控制与约束机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
因此当叛乱平定之后,周公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约束和限制这些殷商遗民,避免叛乱的再次发生。
为了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周公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营建东都成周。
本来在洛邑建都,将西周在关中地区的势力向中原方向进行拓展是周武王在世的时候就定下的规划。
但是还没有来得及实施,武王就驾崩了,随之而来的叛乱又迟滞了这项重要工作的开展。
为了营建东都,周公大量征发了殷商遗民参与工程建设,并在东都建成之后将他们就地安置。
同时这里还驻防有重兵即“成周八师”,成周由此被打造为为控扼中国东部的核心堡垒。
殷商残余势力从“三监”地区也就是从前的殷商王畿之地发动叛乱,说明周武王时代对他们进行就地监视的方法是有一定风险性的。
为了控制这种风险,周公决定将这些遗民连根拔起,拆分迁徙。
除了征发到洛邑修建东都的部分遗民之外,周公又将亲周的殷商王子微子分封到了商丘,让他率领部分殷商遗民,建立宋国。
因为宋国地处在黄河平原的中下游地区,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周围又有若干姬姓诸侯的包围,再度发生叛乱的几率便大大减小。
至于其余的殷商遗民,则分配给姬姓封君们,如卫国的康叔,鲁国的伯禽,都分到了一定数量的殷商遗民。
经过周公的分化与肢解,殷商的这些残余势力对西周政权的威胁骤然减小,国家也从此真正安定了下来。
3
除了反叛的殷商旧势力之外,如何应对趁火打劫的东夷诸国也是周公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问题。
因为当初殷商的亡国,东夷诸国始是掘墓人之一。
要不是他们蚕食殷商的东方国土,消耗殷商的军力国力,西周又怎能趁虚而入,一举灭商呢?
现在,商朝已经灭亡了,积极响应“三监”之叛的东夷诸国显然并未放弃蚕食中原的企图,如果放任不理,那西周就有可能成为第二个被拖入东夷战争的商朝。
为了彻底解决殷商遗留的东夷问题,在戡乱战争的第三年,周公亲征东夷,并且将西周的两个最重要的封国即鲁国和齐国分封到了东夷的国土上。
曾经有人疑心,周公将鲁国分封到距离成周相对更近的山东半岛南部,而将齐国分封到更荒僻的山东半岛北部,是要让异姓的姜氏齐国做人肉盾牌,为姬姓鲁国挡住滨海地区的莱夷内侵。
但我却觉得,至少在周公决定封建齐、鲁二国的当时,他并没有这样的考虑。
事实上,对鲁国国君伯禽和齐国国君姜太公来说,他们所肩负的建国使命是不一样的。
鲁国的国都曲阜数世之前曾经是殷商的旧都。而在周公东征的当时,又是东夷大国奄国的国都。
对周公来说,这里是殷商残部与东夷势力交汇的复杂地区。
从周公封建的一般规律来看,凡是殷商势力盘踞的焦点地区,无不是由姬姓诸侯来负责控扼的:
成周由周公亲自坐镇,卫国康叔镇守殷墟朝歌,鲁公伯禽占领商奄之国,都是如此,这是周公“亲亲上恩”的建国思想的典型体现。
鲁公伯禽到任之后,也还在不断地与拒绝服从周朝的淮夷、徐戎进行战争,《尚书·费誓》就是那时的遗存物。
至于说分封得更远的齐国,它所承担的是为西周王朝征服边夷,开疆拓土的使命。
因此周公才会在“三监”之叛时让召公给太公姜尚下达命令:
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
——《史记·齐太公世家》
这意味着周公以天子的名义授权太公姜尚,将整个山东半岛北部乃至河北南部的区域都划归了他的拓殖范围。
周公的目的应该是期待着这位西周开国的第一武将能够发挥他的长处,为周朝在东方继续拓展版图。
戡定“三监”,征服东夷。
周公创立的西周封建格局就像两支长臂,从东北和东南方向延展开去,将殷宋抱于肘腋之中。
从此,新生的西周终于走过了褴褛草创的艰难时期,一个延续了八百年的伟大朝代即将拉开它辉煌的历史大幕。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老成谋国还是大奸似忠、称王践祚的周公、究竟有怎样的真实面目
三国 周公 周朝 商朝 汉朝 狮子 称王践祚的周公 究竟有怎样的真实面目 老成谋国还是大奸似忠 蔡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