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寺庙

九大名人创业故事 创业 故事|

九大名人创业故事 创业 故事

创业 故事 九大名人创业故事

九大名人创业故事 创业 故事|

继《大败局》1中的10个血淋淋的创业故事之后,在《大败局》2中出场的有9个人物传奇故事,他们的失败各有不同,而在最初成功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吸收的能量。他们分别是:健力宝的李经纬、科龙的顾雏军、德隆的唐万新、中科创业的吕建新、华晨的仰融、顺驰的孙宏斌、铁本的戴国芳、三九的赵新先、托普的宋如华。

1健力宝 李经纬

我不忍直视李经纬和健力宝的这段故事,心中总是不免会为他惋惜和哀叹。

但是这段历史必须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从中汲取养分,才不枉李经纬那悲壮落寞的人生结局。

李经纬的童年是在孤儿院度过的,成人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上了广东三水县的体委副主任,对于他那早年就奔赴黄泉的父母来说,这也是莫大的欣慰,而李经纬的后续努力还会让他们的在天之灵感到骄傲和振奋:

李经纬因没有背景遭人排挤被发配到县里的酒厂当厂长,而这个来自别人的恶意行为却让他接触到真正事业的起点,真可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可能是得益于独立的成长心路和不服输的精神,他硬生生地在酒厂里搞出一条啤酒生产线来,好歹也算是能养活工人了。

一次出差的机会去广州,他看到了易拉罐可乐,一时间他仿佛是井底之蛙跳到了天井台上面,思路跟着开阔起来。当你想着一件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被这些事情的相关线索吸引——他居然找到了一位运动功能型饮料的开发者。于是,他的梦想便有了翅膀,可能是体委出身吧,他一下子想到了借助体育赛事,提供广告植入,迅速打开市场。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从产品名称到LOGO设计,从生产到包装,一切都那么紧凑且顺利:健力宝作为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奥运代表团的首选饮料。中国女排又刚好三连冠,东方魔水的称号便一直伴随着健力宝的不断发展。

老天眷顾李经纬,让他开始品尝到人生的甘甜。广州第六届全运会上,健力宝的广告铺天盖地和拉环有奖的促销手段让健力宝成了饮料行业内的常青树,这其中无论是太阳神、娃哈哈,还是三株都没能撼动健力宝的国家级江湖地位。

一开始,我以为李经纬是拥有更高自制力的企业家,当其他竞争者纷纷转向多元化的时候,他可以充满定力,仔细追究才发觉:李经纬在背后有不为人知的苦恼和纠结,因为于情:健力宝是他一个人拉扯大的,甚至是他生出来的,但是于理:健力宝属于广东三水县,县政府给了不少政策上的支持和配合,企业的产权归属问题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总是老大难。

李经纬的生命中还孕育了另一个体育品牌,那就是李宁。后者退役后本来是想当个体育学校的校长,落俗套的想法让李经纬给制止住了,并出手相帮,扶植起了李宁品牌,最后更是扶上马送一程,让李宁得到了真正的自由和属于他自己的企业!

李经纬就没那么幸运了,也许是功高盖主吧,他与三水县政府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敏感而又微妙。企业大了建楼自是无可厚非,可在政府领导眼里成了转移资产;策划香港上市只为赢得更充裕的资金,可在政府领导眼里成了别有用心;海外做广告和大力宣传是为提升品牌的全球知名度和美誉度,可在政府领导眼里这是离经叛道。

没了信任谈何协作配合?!

李经纬如同健力宝的奶娘一般,养大了孩子便要面对被踢出门外的窘境,毕竟胳膊拧不过大腿,他只能认命,但是健力宝离开了李经纬之后又该何去何从呢?政府对李经纬的怀疑慢慢演变成提防和警觉,到后来居然要出售健力宝时,点名不能卖给李经纬。

继任者是大家都知道,也都嗤之以鼻的不靠谱的张海,早年还说自己是法师,在民间没少坑蒙拐骗,后来不知道从何处整来一堆的头衔儿,让三水县政府以为他是聪明人,他却硬生生地把健力宝品牌摔在地上,还要吐两口唾沫。他试图推出更时尚的“第五季”等近30多个饮料品牌,一时间让消费者眼花缭乱。

健力宝的起源深得人心,不是随便一个小屁孩儿整个花样名字就能替代了的!果不其然,广告砸下很多钱,收效却大不如以前。由此可见,这个张海根本就是个外行:健力宝这个品牌在能够逼近50亿销售额的阶段,经营重点早就不是提升知名度,而是转而要经营美誉度的时候了。

张海之后就更乱了,先后由祝维沙和李志达执掌大印,但都是屁股没坐热就被赶走了,一直在幕后的叶红汉最后赢得了胜利。

让人想要拍案而起的是给李经纬扣上一顶贪污的罪名,却又在厂子里局面混乱时请李经纬坐着轮椅去安抚民心,后来又是不闻不问,连审都不审,就那么干晾在一边。这叫什么事儿啊!

就在两年前的4月22日,老爷子凄凉且无望地离开了人世,享年74岁!随着他离开职位的那一天,健力宝变成了没娘的孩子,再也不曾被人提及。

2科龙冰箱 顾雏军

接下来可能心里会舒服一些了,因为一手缔造了科龙冰箱的潘宁比李经纬要想得开一些,结局也要好过一些。他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程度,但他硬生生地打造了中国的第一台双门电冰箱。他非常看重科技的力量,也很重视团队的管理,在邓小平考察生产厂区的时候,显然是被厂子的生产实力所震惊,他发出了折服后的感叹,提出了一句口号:“发展才是硬道理”。

科龙的前身是容声冰箱,后来和李经纬面临的问题一样:企业的产权归属问题。所以,潘宁重新打造了科龙品牌并进军空调市场,还在香港上市,融资12亿元!也终于引起了政府的直接干预,这让正在攻城略地的潘宁被泼了一盆凉水,更在他毫无准备的前提下,以年龄到退休年龄为由劝其退休。

有时候一个人的无语和悲哀是很难从表情上看出来的,看上去潘宁并没有任何挣扎和反抗,便当下决定移民加拿大。而且潘总不要一分钱退休金,不要一股股份,走得潇洒干净、彻底果决!

我想他肯定当时心里在想:爷不陪你们玩儿了!

这样的结局他也是早就设想过的,所以在面对的时候才能如此率性、明确,只是他没想到这么快,心有不甘吧!从此之后,他再也没有公开说过一句和这家企业有关的话,再也没有与科龙的人有过来往!

潘宁走了,他的副手王国端和容桂镇镇长徐铁峰先后继任科龙总裁,但是都如同走马灯一般。王国端是继任一年半之后突然意外辞职,徐铁峰是不足一年便难以为继,这些现象都令外界产生诸多疑问:就算按照市场上的惯性,科龙也不能垮得这么快吧?!

一个企业没有用心经营它的人,想要垮台或许可能很快?谁知道呢?

科龙绝望地期盼他的新主人,这时候顾雏军登场了。

他是内燃机和热力学专业出身的硕士研究生,后在市场上不断打磨,颇有资本运作心得的新生代企业家。但是他的履历并不明朗,很多不明所以的财富和头衔也让人望而生畏。

但是他是名副其实的科龙的主人,因为他的心在科龙身上,他实打实地花了钱,买下了科龙,所以一度科龙开始有了好转。看来顾雏军是个全脑型人才,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都非常出色。那么,他是否能够在后续的资本市场中把持住自己呢?

当一个人的事业到达了一定的巅峰,就一定要夹着尾巴低调做人,顾雏军的张扬和傲慢引起了外界的很多不满和猜想,郎咸平教授更是以专业的眼光审视着顾雏军的一举一动,最终写成一篇演讲稿在复旦大学演讲中使用。

一时激起千层浪,两个人都年过半百,展开了著名的“顾郎之争”。

一个是企业家,难免会有原始资金积累的灰色内幕,难免会有财务手续不合规的问题;一个是单纯的学者教授,当然前者会被不断地被捅出更多问题。不正常的财务数据一次次冲刷着大众的眼球,股市价格一落千丈,最终科龙毁在了顾雏军的手里。

大洋彼岸的潘宁想必也痛心疾首吧!

所有企业家们,无论业务多忙,也需要抽出时间把自己的财务数据梳理清晰,烂帐千万别拖,否则积重难返!

所有国有企业的经理人们,无论你付出过多少心血,要珍惜组织对你的信任,时刻做好两手准备,毕竟你吃的是国家的饭碗,拿的是公民的税金,在国家的平台上行事处处占得先机。一方面要把企业当自己的去经营和维护,一方面要坚决服从领导安排,看开一些,不要太多放不下。

3德隆集团 唐万新

接下来的故事没了企业的产权问题,看上去会更过瘾一些,那就是新疆的唐氏兄弟,老四是唐万新,也是幕后首脑。他似乎天生就适合经商,即使生在了偏远的新疆,不好好上学,两次辍学之后,在家开了个路边彩印店,但是生性不安分的他,只要稍微攒点儿钱就去干别的买卖。

一句话概括就是:啥也干过,啥也没成。直到1992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

对了!中国股市井喷的那一年,唐万新嗅到了商机,请了5000人去排队领取认购抽签表,自然也就赚了一大笔,老唐几兄弟算是时来运转了。

他们开始到处搜刮国有企业的原始股,再进行倒卖或上市后甩卖套现,没多久,他们完成了原始资金的积累。几兄弟坐拥几千万,一定是搂在一起笑到天亮,手舞足蹈不知该干啥了!

钱有时候真的不是个好东西,往往面对“假如你有5000万,你会怎么花?”的问题时,难以找到正确答案,除非你让对方真正获得5000万。

他们并没有去过你以为的那种神仙生活,他们的欲望在短暂的开心后变得更大,他们注册了德隆,并开始不断地收购实体企业,并以此为噱头在金融业进行非常规运作,试图将自身的财务进行不断的裂变突破。

一个孩子要长大成人,需要时间;一家企业要发展壮大,同样有其自身规律,不是几个数字就能替代的。

所以,德隆在一路狂飙之后,埋下了不少祸根,很多朋友的信任最后化作虚无,不少企业最后赔得精光,唐万新自己都说自己的工作总是围绕处理危机来展开。

拆东墙补西墙,套现就走人的事情总是会有绕不开的时候。

好好的企业在被德隆收购之后,都要将利润所得的几乎全部悉数上缴给德隆。

资本运作应该是为企业的发展服务提供有力的支撑,而德隆完全违背了这个规律!

所以,来得快也去得快:德隆旗下的企业全线下挫,不足一个月,股市上蒸发掉160个亿!

唐万新也曾想逃,但是最终还是被政府劝说回国处理善后。

他的的确确是个人物,低调行事并且善于资源整合,经营能力也很好,牟其中是光说不练,他却一一落到实处,只不过是不正当的手段和偏离轨道的思想罢了。

一切被欲望牵着鼻子走的行为,终将要付出代价!

4中科创业 吕建新

在吴晓波老师讲述的这19家企业中,最神秘的莫过于中科创业,创办人的真实名字叫吕建新,后来改名为吕梁,他又在网上自称为K先生。股票里有K线图,国王的英文单词是以K开头的,他自知自己一手玩儿转的把戏不能公之于众,所以K先生作为他的代号。

他早年想靠写小说为生,但是没有按耐住寂寞,便改写股评,也算是跨界吧,在海量生涩的股评中,他的文学功底让他的文字颇受追捧。

但是擅写股评的人,不一定炒股水平高。K先生便是一亏再亏,前后1000万。真是够郁闷的岁月!

不久之后,他迎来一个访客,名叫朱焕良,老朱在深圳专程来北京拜访K先生,向其求助,他哪里知道他拜的佛自己也还有一屁股的债啊!

两个人因各自的小算盘结合在了一起,朱焕良发愁的是被一支股票套牢了2个亿!

K先生开始了属于他自己的戏法,坐镇家中,寻得一个神奇的小丁四处去牵线搭桥、寻找资金,最后成了一家公司的股东,但是欠债4个亿!他显然被朱焕良给蒙骗了,朱焕良手上的股票真的是一文不值!

但是既已没有了回头路,那就想办法炒高这家企业 康达尔的股价吧!

本来就拥有众多粉丝的股评人K先生,一展风采,不漏声色地开始引导股民,线下的小丁开始布局设置连环网络,一起配合,最终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恰逢5.19行情,众人纷纷跟进康达尔,将K先生奉为神明,顶礼膜拜!

K先生在北京创办了中科创业,一路高歌的他们开始大肆操纵股价,利益共担的链条比大众们的想象更为精彩繁杂。甚至在K结婚的时候,小丁可以把中科创业的股价稳稳的、精确地控制在“72.88元”!简直视旁人和制度如无物!

这期间,他们忽略了朱焕良的感受,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他本来是被套牢2个亿,可是后来死死抱住股票不撒手,却惊奇地发现自己转眼已经获利十几亿,但是不能取出来,你难受不难受?

所有炒股的人都知道:落袋为安,他对K先生的承诺本来是5年不动股票的,但是他每天都在担惊害怕,毕竟他是知道康达尔企业的真实情况的。

所以,朱焕良不能忍了,他开始大批量地抛售手里的股票,因为他觉得足够了,不想再玩儿下去了。散户们肯定会被影响,他们开始盲目地跟着抛售。

中科创业内部的员工们在K先生的眼皮子底下也早就联手买进公司股票,这个时候也开始悄然抛售。中科创业连连跌停,泡沫破灭了,小丁不神奇了,K先生这回怎么也K不过去了!

吕建新和小丁等看上去极其普通,但是在稚嫩的中国股市上能折腾出这么大的动静,真的要引起我们的反思和警醒,没有十足的把握和对企业的了解,炒股只能是个副业,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事情,又岂止K先生一个呢?

5华晨汽车 仰融

接下来出场的是一位神人,他没有上学的经历,却的的确确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他当过厨子,也承包过小商店,后来在一个同事的工厂里负责企业债券的发行。在上海出差时,他住进了上海东湖宾馆,这里住了很多的炒家大牛,他每天被这些人的言论熏陶着,也会发表着自己的意见,其间便认识了许文通——中国金融学院党委书记。

说了这么多,还没说他叫什么,他创办的是什么企业?

就连他自己那会儿也丝毫不知道自己后来会一头扎进实体企业里,一干就干了大半辈子。

他的原名叫仰勇,后来因酷爱金融,并想坚决告别过去,便改名为仰融,而他在许文通的欣赏和鼎力支持下,在香港注册了一家财务公司。

财务公司能做些什么呢?他们准备收购一些机制僵化的国有企业,并通过金融手段进行盘活,于是乎,他就遇见并买下了沈阳金杯客车厂,资金想必是后面的许文通想办法搞到的。

虽然厂子破烂不堪,但是毕竟是国家背景,所以他确定目标:要将金杯变成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

事情很顺利,仰融赶上了很好的历史契机,一举成名!

你可能会说,不太可能吧,就一个破烂厂子就能骗到美国人?!

是的,没那么简单,国有企业的概念是很好,还要有更多美国投资者感兴趣的元素:仰融的财务公司、许文通的公司,中国金融学院和中国人民银行教育司共同发起了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这下够吸引人了吧!

所以,沈阳金杯就是成了在美国上市的第一家中国公司。这样的消息自然让沈阳市政府为之振奋,政府部门开始给予重视和各种荣誉,当然还有各种政策上的便利和税收方面的各种优待。

仰融开始将目标投向更多国有企业,纵观各个行业,他发现他无意间涉足的汽车行业发展前景非常利好,于是,便开始动起了脑筋,经营思想开始慢慢形成。

跨界者的思路往往不受局限,他设定了有效的规则,规避了经销商从中获利的小动作;全国统一售价和优惠折扣,让客户更加放心;用承兑汇票进行交易,减少了企业现金流的压力;价格适当下滑,挑战竞争对手,并顺利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等。

他对汽车行业的感情随着这一次次的创新和利好反馈开始积累,当然,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算盘,那就是成立了自己的华晨控股,并收购上海申华实业,准备挺进轿车行列。

仰融拥有世界格局和清晰的经营理念,他与国际上知名的企业厂商进行合作,顺应了汽车生产全球合作化的趋势,推出了第一代“中华”。

之后他又与英国罗浮汽车公司合资项目,意欲在宁波建厂投资,一切都那么完美,但是总有百密一疏的时候,沈阳政府惧怕财产的流逝,你小子跑到宁波建厂,我还怎么收税?!

所以,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开始分裂,好言相权不行就开始强加干涉,这是中国各地政府本位主义的凸显,政治猛于虎也,政府的各界领导可以更换,但是谁都会盯着自己管辖范围内企业的税收情况,岂能容你肥水流到外人田?!

仰融在处理企业和政府的关系上,露出了不成熟的地方,一意孤行之后终于惹来了一身骚:

当初为吸引美国投资者们,虚假创建的基金会投资人中有中国人民银行和金融学院等国有企业,那么,你华晨就该是国家的。

所以,仰融的一切职务被解除,他只好抛售股票并套现近9000万元,然后重蹈覆辙,走了潘宁 出国大叔的路子。但是他心有不甘,始终关注着华晨的动向:

华晨的四大金刚 四位高管统统接受政府的条件,继续留在华晨,这让仰融恼怒,这不就是众叛亲离吗?

但是职业经理人很难像创办人一样疼惜企业、维护企业的利益。

他们四个没有一统江河的能力,却很会为自己考虑,所以经营成绩可想而知,华晨的销量逐渐递减,更没有后续的新产品跟上,仰融牵线主抓的英国罗浮项目合作也不了了之,最后还赔了2个亿!

两败俱伤的场面唯有企业经营者痛心,政府只要制止了他们不想看到的事情发生就好。仰融用了半生的经历和几乎全部家当学会了一个道理:听政府的,服软才行!

我还想说的是那四大金刚,看上去也都挺像人才,作为职业经理人,他们将会是我后续课程中的典型反面教材,职业经理人的通病有2个:

缺乏职业道德底线,不能以企业利益为重,总是将自身的发展和利益放在第一位;

缺乏个人品牌意识,在这样的企业里,你的每一个决策都会在媒体面前变成透明的,以后哪个东家还敢用你?

地方政府之间的恶意比拼和竞争可能无意间伤到企业,需要引起政府高层的注意主意并积极寻求改进的措施。

6顺驰地产 孙宏斌

职业经理人除了上述2个通病,还容易触碰一个高压线,那就是在企业内部占山头,让下属对自己忠诚,而非对企业忠诚,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一旦被经营者察觉,一定会死得很难看。柳传志就发现了这样一个让他痛心又惧怕的人:孙宏斌。

孙宏斌出身清华大学,或又去美国学习管理,可谓是正宗学院派。

他之所以能进入柳传志的视线,不是因为背景好,背景永远只是进入企业的敲门砖,发展顺利与否还要看自己的努力。孙宏斌肯吃苦、肯动脑,在一大堆老资历的干部中间,他一直显得富有成效且勤奋好学。

柳传志在他身上看到了接班人的影子,一度对他各种调教,但是一个偶尔的细节让柳传志上了心。

后来他发现孙宏斌在企业内部已经有了自己的群众基础,并只对他一个人听命。柳传志当面指责孙宏斌,让他不要错下去,但是孙宏斌已经被下面的人鼓吹得不知天高地厚,居然丝毫不理会。

柳传志只好求助于公安局和检察院,适时遏制了这次内部危机。

也就是说孙宏斌被判入狱近5年时间,5年的时间里,他一定恨过柳传志,也估计想过要报复,但是当时间足够长的时候,人的思想就会得到沉淀,就会看到问题的本质。

你孙宏斌算老几,联想是谁的?他从这些情绪中慢慢解脱出来,开始思考今后的发展,毕竟还年轻,所以,他出狱后毫不犹豫地找到了唯一认可他能力的人——柳传志。

聪明人之间对话不费劲,柳传志也不想得罪这样的人,于是出资50万,算是给孙宏斌一笔启动项目资金,然后他们合资开发了一个地产项目:香榭里小区。但是项目盘子太小,孙宏斌没捞到什么油水,于是他开始干起了和邓智仁一样的业务:地产销售代理。

话说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开始放宽政策,促动内需,孙宏斌拿到了一块地皮,他迎来了地产的高峰。

他很有方法,也很有脑子,毕竟人家是高智商和高学历;但是经常会发生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情,他居然一度和万科的王石叫板。

他曾经有条理地收购各地中高档楼盘,高价出售,但分批向政府支付地价。

他曾经从拿地到开盘仅用2个月,但是链条上得太紧,一旦缺油就容易断。

转眼7年过去了,顺驰完成了90多亿的销售额,如果再有1年,他就实现了他的梦想:100亿。

但是地产的调控政策出台了,王石的话应验了:销售跟不上,银行贷不出钱,孙宏斌傻了。顺驰后来被港商单伟豹收购,激情的黑马停歇了。

企业家必须清楚地知道:当企业经历过第一个阶段后,发展必须是稳健的,就如同人要上保险一样,政策的变化、制度的挑战、市场的动向、技术的更新、金融市场的变化,甚至是气候的变化和世界格局,都有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蝴蝶效应随处都在发生着。

工作做到9成,对外说个7成就行,尤其是对行业内的人士,树敌太多对于企业的发展没有任何好处。所以,孙宏斌的挫败怪不得任何人,因为他没有为他的顺驰 和他的孙氏谐音提供遮风避雨的任何措施。

7铁本 戴国芳

英雄从来都不问出处,当你仅凭一个人的出身就给对方盖棺定论时,只能说明你没什么见识和学问。接下来的这位创建的商业主题不比孙宏斌小,但是他确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小时候家里穷,他就四处去捡废铜烂铁。而人生的所有境遇都是有关联的,日后他就一手打造了实力雄厚的钢铁企业。

捡的多了他就买个小拖拉机,这样他能别人捡得更多。再有点儿钱了,他就买个压块儿机,这样铁块肯定比铁皮价格高。再后来他就成立了一个炼钢作坊,再后来他就注册了公司:铁本。

在这19个故事里,我最可怜的是健力宝的李经纬,最心疼的就是戴国芳,这个吃苦一辈子,废铁堆里长大的人。他的发迹史清白干纯洁净,没有丝毫的伪装和掩饰!

非要说他有错,只能说他所从事的产业是国有资本中非常重要且敏感的产业。非要说他有错,只能说他时运不佳。

钢铁、水泥等重型产业是否可以在民间放开,政府一直就没有明确表态,常州的长江边上,戴国芳单纯且透明,他只是眼巴巴地等着当地政府点头,没有多余的智力去问津政治和政策变迁。

几个记者的无心调研,楞把铁本的问题从“毁田占地”说成了“违规建设”。诺大的企业,外人谁都会猜想铁本和当地政府之间的黑幕交易和利益连带关系。结果在缺乏证据的前提下,8名政府和银行官员受到严厉惩罚,戴国芳也被稀里糊涂地关押起来。

结果查收他的家产却只有8万元,居然还给人家全部没收!

清清白白又如何?!孩子上学和老人吃饭对于戴国芳的家庭都成了问题,想想那些为国有企业打工,后来被逼出逃国外的人来说,他们动不动就能有个几千万在手上,戴国芳可谓是真的冤枉、可怜!

两年后戴国芳只有一条罪:虚开抵扣税款发票,而这是钢铁业内公开的秘密,几乎可以算作是合理避税。

民营企业啊,一定要有自知之明,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最好就是和国有资产帮定。如果你真的希望你的企业继续长久下去,如果你真的是为你的企业考虑,那就不要太在乎你的我的,活下去才是最重要,历史自然会还你名分!

8三九集团 赵新先

国有企业中也包括了部队所有的企业,赵新先便是广州第一军医大学下属医院的药局主任,他在43岁那年被安排去创办南方药厂,手下只有14名下属,这其中还包括他的爱人。

他是真正的拓荒牛:我是一块儿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他干的有声有色,在推广三九胃药的过程中,也非常有办法。

他体面地以军医的身份去到各大城市开学术报告,进行充分的知识营销,更想到利用名人进行代言,这在1985年确实是一个创举。当然了,所谓的创举也是另一种模仿,他从电影里还看到国外出租车顶上有广告灯箱,便如法炮制,让三九胃药的广告在广州“流动”起来。

三九胃药有了好出身,后续也一直是一根擎天柱为三九集团输送利润。

组织上看赵新先干得好,自然就会给他更多企业让他管理,他便开始了集团化运作,旗下开始逐渐拥有了很多非药业的品牌。杰克韦尔奇在《财富》全球论坛上见到过当时的中国企业家,事后他说:“他们好像是在演戏。”这应该是个真正的旁观者直觉下的描述吧!

并购动作持续了5年时间,大举吃进不良企业之后,必须有足够的资金、适合的人才和科学的管理机制才能确保并购资金的回笼,但是很显然这种中国式的“大跃进”早就超过了赵新先的能力范畴。

所以,最后三九资金链断裂,当然这只是表象,根源是战略的非理性和政府的企业环境。

大势已去,赵新先不免开始为自己考虑,但是国家不会答应的。国资委的党委书记李毅中亲自去深圳,宣布了赵新先的罢免通知。

两年后,赵新先和家人一起游览了颐和园,后被警察拦住带走,之后被关在了深圳的一个看守所。

故事很精彩,结局很惨淡。

事后看来,当赵新先感觉到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应对这样的战略发展方向时,应该急流勇退、告老还乡,没事的时候去清华大学做个演讲,激励一下后来人,那该有多完美!

9托普 宋如华

和上面的赵主任有一拼的是宋如华,他原本是一所大学的副教授。连个人风格都是学者型,只不过宋如华创建的是完全属于自己的企业品牌:托普。

真可惜,上帝在给了他一个聪明的脑袋时,又给了他一颗不安分的心。

本来教书育人挺好,但是他实在受不了穷日子,所以下海开始倒腾电子产品。阴差阳错进入了软件行业,就如同一个人进了赌场一样,通常你都会先赢几把,接下来就有你受的了。

宋如华应一个客户的要求开发了财税软件,大发横财,但是国家的一个指令说要规范,市面上的统统不标准,又让宋如华掉进了冰窟窿。

但是好歹也是个窟窿,此时的他已经不是一贫如洗了,手上已经有了几千万。他很聪明,在为托普不断找寻发展方向时,他去了班加罗尔考察,并在回国后意欲打造“西部软件园”。

在1996年前后,西部软件园听着都感觉那么的高深莫测,也让政府领导们倾心爱惜。于是乎一个想法或概念就让宋如华赢得了各界的溢美之词,他的心开始被引诱,他开始不再醉心于技术研发,而是开始不断开动脑筋想出来一些新鲜的概念,然后去资本市场套取现金。

当年的马云找到了方法,而宋如华却只有个方向,不知道从何入手,而且在巨大的资本面前,他也不想去思考方法了。

“概念”是一种好听的说法,其实就是“骗钱的由头”;既然是欺骗就有谎言被揭开的一天,对于宋如华来说,他的谎言是因为他自己后续的一句谎言而被揭开的。

记得第一代标王秦池的姬长孔曾经警告过爱多的胡志标,不要轻易向媒体透漏你公司的任何数字。但是他大肆宣扬要招收5000个程序员,细心的人便去算账了。

一算不要紧,漏洞百出,最后导致更细心的人跑去查看他所谓的软件园,发现里面空荡荡地没有什么软件在开发,倒是有几间空房被当作宾馆在经营。

托普到底是干什么的?宋如华不知道如何回答,就像当年的牟其中。

宋如华最后落得个锒铛入狱,骂名远扬。估计入狱后的他一定有种被赌场驱逐的感觉,刚开始要是赚钱太难,说不准早就撒手不干了。

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

尝尽了财富围绕和千金散尽的滋味,或许也是一种收获?!

其实,我很想采访一下宋如华,如果有几乎,我会尊称他为“宋教授”,我很想看看被称呼教授,他会是怎样的表情?

让书温暖我们的生活,捍卫我们的梦想。

5个成功人士的创业励志故事 成功创业故事

成功创业故事 5个成功人士的创业励志故事

创业故事1:寂寞变成好生意

2007年,有个叫郭家齐的小伙子坐在台北车站前的星巴克。窗外人人擦肩而过,也许这辈子再也不会相遇。突然,他像被苹果打到头:如果有个网站让大家记录今天去了哪里,也许回家上网,会发现彼此下午3点曾在同一个地方。

一个月后,他开始架设想象中的网站。这个命名为“地图日记”的网站有点像群体博客,他与“谷歌地图”合作,以地图为主轴,网友依照不同的地点写上日记、放上照片。例如,你在这个网站上输入你家住址,会出现你家地图,并有住在周遭网友的文章。不用说,这个网站拉近了都市里冰冷疏离的邻里关系。不到一年,网站每天便拥有数十万浏览流量,每月广告营收十几万元。

【创业感悟】:这世上觉得寂寞的人大有人在,可不是每个寂寞的人都能像牛顿一样被苹果砸到,然后顿悟了。这位仁兄很牛,寂寞了没去把妹,而是把寂寞变成了一门生意。你能吗?

创业故事2:这份报纸只为你服务

英国有一个名叫丽贝卡的23岁女孩,她创办了英国首家个性化报社——“你上报了”有限公司。在这张“私人报纸”上,刊登的不再是其他报纸上所登的那些肩负着社会道义的传统新闻,而是纯粹属于个人的消息。客户们不仅能把名字等个人信息刊登在报纸上,还能把个人的新闻故事、照片登在头版头条。除了有圣诞节、生日庆祝等普通主题,更多的是年轻人喜欢的搞怪内容。

这种“比那些平民真人秀更能吸引年轻人,帮普通人轻松实现明星梦想”的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青睐。目前,该公司每周能印刷出一万份客户们预订的报纸,月营业额达到了45000英镑。

【创业感悟】:这些年纸媒日渐没落,但这个英国女孩的点子着实够巧,把公众的报纸变个人的报纸,并且一炮而红。现在年轻人都喜欢标新立异,这种近于“反叛”的思路,实在对口!

创业故事3:与其追随潮流,不如另辟蹊径

19世纪末,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黄金,出现了淘金热。有一位17岁的少年来到加州,也想加入淘金者的队伍,可看到金子没那么好淘,淘金的人很野蛮,他很害怕。这时,他看到淘金人在炎热的天气下干活口渴难熬,就挖了一条沟,将远处的河水引来,经过三次过滤变成清水,然后卖给淘金人喝。金子不一定能淘到,而且有一定危险,卖水却十分保险。他很快就赚到了6000美元,回到家乡办起了罐头厂。

这人就是后来被称为美国食品大王的亚尔默。成功者往往都是有独到见解的人,他们总是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而能不断产生创意,发现新的需求。不仅要看到市场需求什么,还要注意事物间的联系。

【创业感悟】:一件事许多人在做,即使看起来利润非常可观,也要慎重介入。创业也是如此,与其追随潮流,不如另辟蹊径。

创业故事4:专注是金

日本有一家只有7个人的企业,其产品是有些人看来不值一提的哨子。可你千万别小看这小玩意儿,一年竟创造了7000万元的利润。原来这家企业的产品特别“专一”——只生产哨子,他们聘用了300多名科技人才专门研发哨子,最贵的哨子卖了2万美元一个。在世界杯足球赛上,所有的哨子都是出自于该厂。更令人惊奇的是,他们哨子的种类达到上千种,有给美国警察生产的专用哨子,哨子让他们给做绝了。

【创业感悟】:许多国人去小日本采购产品,看重的就是质量好。但质量好的背后,则是日本人普遍存在的一种专注的匠心精神。也正因为此,现在小米、华为等一窝蜂地学习“匠心”。创业做产品一定得专注,这没得商量。

创业故事5: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喝下午茶时,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我的成功都看得十分自然和顺理成章。时刻长了,他发现,在国内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我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我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

之后这本书果然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正因他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正因上帝赋予你的时刻和智慧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后来,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亚汽车公司的总裁。

【创业感悟】:其实不光是当时的韩国人,许多中国人一样存在把取得成功的困难过分夸大的嫌疑。这跟小马过河一个理儿,是深是浅一试便知。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重要的是你要用心去做,并且全力以赴。


|九大名人创业故事、创业、故事

          

九大名人创业故事 创业 故事|
  • 青年创业励志的句子|
  • 青年创业励志的句子| | 青年创业励志的句子| ...

    九大名人创业故事 创业 故事|
  • 在深圳如何申请创业贷款|
  • 在深圳如何申请创业贷款| | 在深圳如何申请创业贷款| ...

    九大名人创业故事 创业 故事|
  • 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创业者素质|
  • 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创业者素质| | 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创业者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