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见睫的历史成语故事 目不见睫的意思
目不见睫的成语典故:
楚庄王准备去攻打越国,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他的谋臣杜子。杜子问:“不知大王出兵越国的理由是什么?”楚庄王说:“越国政治腐败,兵力不足,正是攻打的好机会,我不想放过这个机会。”杜子又问:“ 大王有成功的把握吗?”楚庄王十分自信地说:“当然有把握,越国眼下正不堪一击,我出兵必定是马到成功。”
看着楚庄王那盲目自信的样子,杜子语重心长地说:“大王,您所说的情况并不全对。越国如今情况的确很糟,可是我们楚国的情况也很不妙啊。人的智慧跟人的眼睛一样,一个人可能常常深谋远虑,但往往想不到近忧,这就像人的眼睛常常看得很远却难以看清自己的睫毛一样。大王您很清楚地看到越国的危机,却对楚国的不足缺乏足够的分析。您仔细想想,楚国的军队其实并不强大,曾被秦国、晋国打败,还丢失了几百里的疆土,这不是兵力不强的表现吗?楚国的政治也未必清明,像庄跖这样的大强盗,可以在国内横行霸道,肆意违法,而各级官吏却对他毫无办法,这不也是政治腐败的表现吗?依我看,楚国的情况要比越国更加糟糕,大王您看不到这些,却还想着要对越国用兵,这不正像目不见睫那样缺乏自知之明吗?您是否想到别的国家也会像您对越国的考虑一样而对楚国虎视眈眈呢?因此,大王的当务之急应是认真把楚国自己的事办好才对呀。”
杜子的一番话,说得楚庄王如梦初醒,心服口服,他决定不去攻打越国,从此加强对楚国的治理,使楚国真正强大起来。
“目不见睫”的原义是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含贬义。
历史盲人瞎马的成语故事 历史盲人瞎马的成语故事是什么
这天,桓玄和顾恺之相约来到殷仲堪家里。坐定后,他们开始喝茶闲聊,先是谈些自然界的景象,后来有人提出讲故事比赛,谁讲得最惊险,谁就算赢。大家都点头同意。桓玄最先说:“矛头淅米剑头炊。 ”这话的意思是:用长矛的尖头淘米,用剑烧火做饭。殷仲堪接着说:“百岁老翁攀枯枝。”意思是说一位年纪很大的老翁悬挂在一根干枯的树枝上,自然险得很。这时旁边有人又接着说了一句:“井上辘轳卧婴儿。”井台的辘轳上睡着一个婴儿,听起来更险。顾恺之见轮到自己了,不慌不忙地说:“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殷仲堪吓了一跳,下意识地想到自己瞎了的那只眼,脱口而出:“啊, 这太可怕了!”
比喻盲目行动,后果十分危险;在句子中可充当作宾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画地成图的历史成语故事 画地成图的历史成语故事是什么
西汉时期,敬侯张安世的长子张千秋和大将军霍光的儿子霍禹都担任中郎将,一起领兵跟随度辽将军范明友攻打乌桓国得胜回朝。霍光询问千秋战况如何?千秋用树枝在地上画出交战的地形及驻军分布情况,霍光十分佩服。
出处。还谒大将军光,问千秋战斗方略,山川形势。千秋口对兵事,画地成图,无所忘失。
|目不见睫的历史成语故事、目不见睫的意思
历史盲人瞎马的成语故事 历史盲人瞎马的成语故事 画地成图的历史成语故事 画地成图的历史成语故事 目不见睫的历史成语故事 目不见睫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