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甲龙亚目恐龙
莫阿大学龙属于覆盾甲龙亚目恐龙,诞生于侏罗纪早期,第一批化石是在1990年于德国发现的,经过科学家推测它的体长可达2-4米,属于一种小型植食性恐龙,和其他的装甲龙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依然都是使用粗壮的四足进行行走的,比腿龙等更加原始古老一些。
莫阿大学龙如果是幼年时期,它的体长则只有2米,这也是最早发现的正模化石的身长,但是据科学家们对其骨骼进行的计算,最终推测它的成年体长或许能达到4米。莫阿大学龙作为植食性恐龙来说,体型并不算大,所以它还有着其他的防御方式,比如它的背部长有尖刺,因为在正模化石中就发现了一块尖刺。
并且莫阿大学龙为了提升自己的防御能力,可能在背部等位置还长有一些鳞甲来保护自己,避免食肉恐龙的伤害,在正模化石中就存在3块圆锥形的鳞甲化石。并且科学家还表示这种莫阿大学龙的外形能够看出,它可能是原始种装甲亚目恐龙,但是比小盾龙演化的更深一些,但是又比腿龙更加原始。
莫阿大学龙的身高并不高,所以科学家们推测它可能是以低矮植物为食的,就像埃德蒙顿甲龙一样。莫阿大学龙虽然和大部分装甲亚目恐龙一样是使用四足行走的,但是很可能偶尔也会使用粗壮的后肢暂时进行快速移动,从而能够很快的躲避捕食者。莫阿大学龙的嘴巴是角质喙状的,并且带有叶子状的牙齿,因此对于韧性较大的灌木等植物也都是能够啃食的。
莫阿大学龙之所以会叫这个名字,就是因为最初进行协助挖掘的团队就是来自恩斯特莫里兹阿德特大学,而莫阿大学则是这所学校的简称,所以为了纪念这所大学的化石地质学家Werner Ernst才以大学名命名。
小型植食恐龙:工部龙
工部龙是一种小型的植食性恐龙,诞生于1.67亿年前的侏罗纪末期,体长预估普遍只有1-1.5米。但是由于化石较少,所以工部龙目前还是一个无资格名称,主要是由于最初的一批化石只有一颗牙齿,因此种属是没法建立的,在当时只能保持为疑名,但之后发现了新的化石,所以准备创立真工部龙或者五彩湾工部龙的种属来代替它。
工部龙属于小型恐龙的一种,体长最多也不会超过1.5米,在770多种恐龙中身材只能排在606位,几乎和爪巴龙是一样的,但是根据它的后肢化石研究发现,它的小腿骨比大腿骨更加修长,所以科学家推测它奔跑能力肯定不错,而不是像树息龙一样喜欢攀爬到树上活动。
在1983年的时候,我国著名的恐龙学者董枝明就将发掘的两颗牙齿化石定为了正模标本,并且确定了工部龙属,据说名字中的工部指的是杜甫的别名,而因为杜甫的家乡和化石发掘地都是位于四川,所以便将其称为工部龙。但是仅凭牙齿确立的种属没有太大的研究价值,所以一直不被重视。
工部龙属中有五彩湾工部龙和真工部龙两个物种,但是它们之间的亲缘联系证据是完全没有的,所以在发现第二批化石之后,由于其中发现了不少后肢和尾椎骨骼,比如下颌的碎片、三节尾椎骨等,因此对于工部龙属恐龙的研究才有了一定的进展,从而发现五彩湾工部龙可能是属于鸟臀目棱齿龙类的恐龙,并且有人提出将工部龙属直接废除,并将五彩湾工部龙列为新属。
当然也有人提出用真工部龙来代替,但是截止到目前为止,真工部龙这个名称还是一个疑名的存在。这些工部龙的化石都大多发掘于亚洲,其中第一批化石就是发现于中国的四川,而后的五彩湾工部龙化石则是发现于中国新疆地区。
小型食肉恐龙:膝龙
膝龙是一种角鼻龙下目的恐龙,诞生于1亿2千万年前的白垩纪,被推测可能与食肉牛龙有着非常近的亲缘关系,属于食肉恐龙之一,体长可达9.8英尺,也就是3米,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脊椎骨比其他的恐龙要更长,而腓骨上则长有一个非常奇特的凸起,附属于髂腓肌之上,所以才因此得名膝龙。
膝龙又被称为膝盖蜥蜴,因为它的腓骨上端是凹陷的,下面则带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凸起。而且更加奇特的是,它的腱鞘处基本上都是向前猛烈的延伸,且大力的向上弯曲,看起来就像是随时都蹬着地一样,其次就是它的脊椎骨是很长的,所以骨盆的骨骼都集中在一起,所以上半身会显得非常长。
膝龙的体型是存在争议的,最初的时候人们认为它可能是3.16米,并且根据化石中的大腿骨骼来进行判断,计算出了体重可能在129.6公斤,而之后则被认为它的体长可能能够达到3.6米,但是体重则减少到了35公斤左右,从而也成为了体型最小的阿贝力龙科恐龙,和曾经的第三大阿贝力龙科恐龙-新爆诞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膝龙的第一批化石是在1984-1986年的法国发现的,其中包含了7块脊椎骨、一块髋骨、一块骶骨,当然还有一些股骨、胫骨以及腓骨等,还算是比较完整,最终在1995年的时候由Hugues Accarie等人对其进行了命名,而这一名称就源自拉丁文中的膝关节一词,其实也就是指它的小腿骨上的神经凸。
最初膝龙是被归类于角鼻龙下目恐龙,但是在随着研究发现的越来越深入,专家们越来越确定膝龙可能是这一目下的阿贝力龙科恐龙的一种,就像是轻巧龙一样。
|小型甲龙亚目恐龙
小型植食恐龙:工部龙 小型甲龙亚目恐龙 小型食肉恐龙: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