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核潜艇的发展
英国作为传统的海军强国,在核潜艇的研制上也非常的早,迄今为止已经发展了4代核潜艇,包括2代战略核潜艇和4代攻击核潜艇。
英国第一艘核潜艇
无畏号核潜艇是英国第一艘核潜艇,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仿制和试验的性质,以美国海军的大青花鱼号潜艇和鲣鱼级攻击核潜艇为母型,结合了英国皇家海军对核潜艇结构强度和流体动力等方面的要求,总的来说是一个混合设计产品。无畏号核潜艇1959年6月12日在英国阿姆斯特朗造船厂开工,1960年下水,1963年服役,1980年退役。
无畏号核潜艇长81米,宽9.8米,吃水7.9米,最大排水量4000吨,极限潜深达300米,艇员编制113人;采用1台S5W压水堆,2台齿轮蒸汽轮机,功率15000马力,单轴单桨,最大航速28节。无畏号共有6具新型液压平衡式鱼雷发射管,可携带24枚鱼雷。
勇士级攻击核潜艇(第一代攻击核潜艇)
勇士级攻击核潜艇是英国批量建造的第一代攻击核潜艇,是皇家海军真正意义上第一代核动力攻击型潜艇。勇士级攻击核潜艇首艇于1962年开工建造,1963年下水,1966年服役,共建造了5艘,已全部退役 。
勇士级攻击核潜艇长86.9米,宽10.13米,吃水8.4米,最大排水量5000吨,极限潜深达300米,自持力103天;采用1台PWR1核反应堆,单轴单桨,最大航速30节。共有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前两艘最初可携带32枚鱼雷,改装后可携带26枚鱼雷,勇士级后三艘也可使用鱼叉反舰导弹 。
决心级战略核潜艇(第一代战略核潜艇)
决心级战略核潜艇是英国皇家海军的第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是在总结无畏号核潜艇的建造经验和参考勇士级攻击核潜艇设计的基础上研制而成,每艘装备16枚弹道导弹 。该艇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制,首艇于1966年下水,共建成4艘,分别为决心号、反击号、声望号、复仇号,目前已全部退役。
决心级战略核潜艇长129.5米,宽10.1米,吃水9.1米,最大排水量8500吨,极限潜深达300米,乘员143人;采用1台RRl压水堆和2台蒸汽轮机,单轴浆,最大航速25节。
决心级战略核潜艇共有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发射线导型马克尼虎鱼Mk24-2型鱼雷。装备16枚北极星A3潜射弹道核导弹,采用两级固体燃料火箭,惯性制导,射程4630千米,圆概率误差为900米,每个弹头载3个由英国自制的当量20万吨的A-3TK型分弹头。从1982年起采用萨瓦兰核弹头,内含6个分弹头,圆概率误差为900米。
快速级攻击核潜艇(第二代攻击核潜艇)
快速级攻击核潜艇是英国第二代攻击核潜艇,首艇1969年开工建造,1971年下水,1973年服役,共建造6艘,已全部退役。
快速级攻击核潜艇长92.9米,宽9.8米,吃水8.5米,最大排水量4900吨,极限潜深达300米;采用1台RR1压水堆,单轴单桨,最大航速30节。共有5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装备虎鱼鱼雷和捕鲸叉反舰导弹,备弹20枚。也可以装载战斧巡航导弹,搭载的战斧BlockⅢ潜射型巡航导弹,地形匹配惯导系统带有GPS,飞行速度0.7马赫,射程1204千米。
前卫级战略核潜艇(第二代战略核潜艇)
前卫级战略核潜艇是英国20世纪80年代研制的第二代战略核潜艇,采用了英国首创的泵喷射推进技术,有效降低辐射噪声,安静性和隐蔽性尤为出色。首艇于1986年开工,1992年下水,1993年服役,共建4艘,全部在役。
前卫级战略核潜艇长149.9米,宽12.8米,吃水12米,最大排水量15900吨,极限潜深达300米,乘员135人;采用1台PWR-2型压水式核反应堆,单轴喷水推进,最大航速25节。
前卫级战略核潜艇共有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携带旗鱼线导鱼雷,可发射鱼叉-1C型反舰导弹,可携带鱼雷与反舰导弹共16枚。装备16枚三叉戟2D5型潜射弹道核导弹,为三级固体燃料推进的导弹,射程为12000千米,每枚导弹可携带8个威力为15万吨TNT当量的分导式多弹头,圆公算偏差90米。
特拉法尔加级攻击核潜艇(第三代攻击核潜艇)
特拉法尔加级攻击核潜艇是英国第三代攻击核潜艇,首艇1979年开工建造,1981年下水,1983年服役,共建造了7艘,目前3艘在役。
特拉法尔加级攻击核潜艇长85.4米,宽9.8米,吃水9.5米,最大排水量5900吨,极限潜深达400米;采用1台PWR-2型压水堆,单轴泵喷推进,最大航速32节。共有5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装备旗鱼鱼雷和捕鲸叉Block 1C型反舰导弹,射程130千米,共备弹20枚;同样装载战斧巡航导弹,搭载的战斧BlockⅢ潜射型巡航导弹。
机敏级攻击核潜艇(第四代攻击核潜艇)
机敏级攻击核潜艇是英国皇家海军第四代攻击核潜艇,首艇2010年服役,计划建造7艘,目前3艘服役,4艘在建。
机敏级攻击核潜艇长91.7米,宽11.3米,吃水10米,最大排水量7400吨,极限潜深达400米;采用1台PWR-2型压水堆,单轴泵喷推进,最大航速32节。共有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可使用旗鱼/虎鱼鱼雷、UGM-84鱼叉反舰导弹、UGM-109战斧巡航导弹或水雷,共备弹36枚。
英国其实和法国类似,都是属于老牌资本主义强国,也是安理会五常之一。虽然二战后综合国力下降,但是仍然维持着战略核威慑力量,与法国不同的是英国的潜射战略导弹直接购买美国的成熟武器,虽然直接快捷省去了很多研发环节,但是却丧失了核威慑的独立性。
二战后英国航空母舰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国力大幅度削弱,越来越难以支撑一支庞大的海军。虽然冷战时期的英国综合国力已经无法与美苏相比,但是英国海军仍然保持着航空母舰的发展,并在战后先后发展了3代9艘航空母舰,最终也发现大型航空母舰才是主流。
半人马级航空母舰(4艘)
半人马级航空母舰是巨人级航空母舰的改进型,本来在二战之前就已经开工建造,但是直到二战结束后才完工。半人马级航空母舰首舰于1944年开工建造,但是由于二战影响,直到1947年才下水,到1953年共建造4艘,目前已经全部退役。
半人马级航空母舰长236.1米,宽45.08米,吃水8.7米,标准排水量2.3万吨,满载排水量2.78万吨。采用4台锅炉,2台燃气轮机,最大功率7.8万马力,最大航速28.5节,最大续航力6000海里。可以搭载15架海鹞垂直起降战斗机和9架直升机,或者最多全部搭载30架海鹞飞机。
4号舰
半人马级航空母舰的4号舰竞技神号作为英国特混舰队的旗舰参加了1982年的马岛战争。1985年从英国皇家海军退役,在1986年被印度以2500万英镑的价格购得,经过改装和维修后更名为维拉特号,并一直在印度海军服役到2017年。
维拉特号经过改装后和半人马级航空母舰的前3艘已经差异很大,拥有6度斜角甲板,其前部设有宽49米的直通型飞行甲板,12°的滑跃起飞甲板,上升的斜坡长度为46米。安装有1座以色列巴拉克-1防空导弹发射系统,2套卡什坦弹炮合一武器系统。维拉特号仍然保留了两栖作战能力,可运送750名突击队员,舰艉能搭载4艘车辆人员登陆艇。
无敌级航空母舰(3艘)
无敌级航空母舰是英国发展的一种搭载短距/垂直起降飞机的小型航空母舰,是英国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主力战舰。
无敌级航空母舰首舰1973年开工建造,1977年下水,1980年服役,总共建造3艘,分别是无敌号、卓越号、皇家方舟号,目前已经全部退役。其中无敌号参加了1982年的英阿马岛战争。
无敌级航空母舰长209.1米,宽36米,吃水8米,标准排水量16000吨,满载排水量20600吨。采用4台奥林帕斯TM3B型燃气轮机,总功率97200马力,最大航速28节,最大续航力7000海里。最大载机24架,包括15架海鹞战斗机和9架海王直升机。
设计简化
由于海鹞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的诞生,无敌级航空母舰不再需要庞大笨重的蒸汽弹射器和拦阻装置,而且也不需要设置200米以上的供飞机起飞降落的跑道。使得无敌级航空母舰的设计大为简化,仅需要设置滑跃甲板即可,也不需要拦阻索。最终无敌级航空母舰的尺寸大大缩小,吨位大幅下降。
实战证明无敌级航空母舰具有作战灵活和一定的制海能力,能在局部冲突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面对军事实力较差的对手时仍然有显著的优势,被认为是现代小型航母的先驱,开创了航空母舰发展的新方向。
不足
无敌级航空母舰也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因为吨位确实不大,搭载的舰载机数量有限。而且没有拦阻索,只能搭载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和直升机,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的作战性能确实比弹射起降的固定翼舰载机性能要差很多,作战能力有着天壤之别。
伊丽莎白女王级航空母舰(2艘)
伊丽莎白女王级航空母舰是英国皇家海军最新的大型航空母舰,是一种采用短距滑跃起飞垂直降落的双舰岛多用途航空母舰,是英国皇家海军有史以来最大的战舰。
伊丽莎白女王级航空母舰一共建造2艘,分别是伊丽莎白女王号和威尔士亲王号,首舰伊丽莎白女王号2009年开工,2014年下水。二号舰威尔士亲王号也在2011年开工,2017年下水。这两艘满载排水量6.5万吨的航母下水,也标志着英国重回大型航空母舰时代。
伊丽莎白女王级航空母舰长280米,宽73米,吃水深度9.9米,满载排水量 65000吨。动力系统采用IFEP综合电力推进系统,推进总功率108兆瓦以上,包括2台单机功率36兆瓦级的MT30燃气涡轮机,2台单机功率11兆瓦级的16V38B柴油机,2台单机功率9兆瓦级的12V38B柴油机,4台单机功率20兆瓦级的先进感应电动机,最大航速27节,最大续航 10000海里。搭载40架左右的舰载机,包括4架直升机和36架F-35B战斗机,机库最多可容纳25架F-35B。目前该级航母只能搭载直升机预警机,因没有弹射器和拦阻索,暂时无法使用美国的E-2鹰眼预警机。
双舰岛设计
伊丽莎白女王号航空母舰是世界上第一艘采用双舰岛的航母,前部舰岛主要安装有航海、导航、远程探测、警戒、编队通信等设备,担负舰队航行指挥任务。后部舰岛上主要安装有航空指挥、舰机通信、电子对抗等设备,主要担负舰载机作战指挥任务。双舰岛会大幅度地避免出现电磁兼容和干扰问题,显著降低多种电子设备相互干扰的情况。
全电推进
伊丽莎白女王级航空母舰首次在大型航母上使用了燃气轮机,是世界上第一艘采用IFEP综合电力推进系统的航母,虽然这种先进动力系统在和传统的推进系统相比功率方面还有差距,但在体积、重量和动力分配灵活性等方面有很大优势。该舰总动力最大输出功率在108兆瓦以上,其中80兆瓦用于驱动4台法国科孚德机电公司生产的先进感应电动机,英国45型驱逐舰与美国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的电力推进系统,都是采用科孚德机电公司生产的先进感应电动机。不过全电推进的伊丽莎白女王级的最大航速为27节,低于30节的标准最大航速,不过还是比法国海军的戴高乐号航空母舰的25节最大航速要快。虽然采用综合电力推进系统较传统推进方式功率低,导致最大航速较低,但是实现了更高的自动化,操作非常灵活,同时也为未来使用电磁弹射系统和高能电磁武器提供了基本条件。
战斗力
伊丽莎白女王级航空母舰是世界上吨位最大的滑跃起飞,垂直降落型航空母舰,这种起降方式无法搭载固定翼预警机,作战能力受到较大限制。与搭载重型舰载机的中国和俄罗斯的大型航空母舰,以及搭载弹射起飞的阵风战斗机的法国戴高乐号航空母舰相比,到底谁更有优势,还需要时间来检验,毕竟3种航空母舰搭载的舰载机完全不同,起飞和降落的方式也不同,但是数量却相近,是3种不同的航空母舰发展思路。
大型两栖攻击舰
由于英国军费的不足,原计划在伊丽莎白女王级2号舰威尔士亲王号上装备的F-35战斗机不能如期而至,面临裸奔的尴尬场面,只能先搭载直升机,成为一艘超大型的两栖攻击舰。看来即使是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传统军事强国在发展大型航母上也是捉襟见肘,航空母舰吞金兽的本质暴露无遗。
小编观点
英国对于航空母舰的发展有过很多贡献,全通甲板、斜角甲板、蒸汽弹射器、助降灯和喷气式飞机上舰等都是英国人的发明。最早的蒸汽弹射器就是率先由英国发明的,让固定翼舰载机实现了在航母上的满负荷起飞。滑跃起飞垂直降落的起降方式也是英国的首创,为轻型航空母舰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随着伊丽莎白女王级航空母舰的服役,英国再次回到大型航空母舰时代。不过令人诧异的是6.5万吨级的大型航母英国却并未安装弹射器和拦阻索,仅能搭载短距/垂直起降飞机和直升机,作战能力显然不如弹射起飞的固定翼舰载机。不知道英国人到底在考虑什么?是经费不足?还是认为滑跃起飞垂直降落的F-35B就已经足够应对英国所面临的军事威胁。
型核潜艇 承载万年决心的核潜艇
蛟龙出海——现代海军建设背景下的孕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常规潜艇的一些局限性暴露出来:蓄电池所需充电次数太多,同时在水下产生的动力不足,潜艇续航力受到限制;另外柴油引擎工作要求潜艇浮上水面以提供氧气,严重影响潜艇的隐蔽性。为了让潜艇在大洋更好地驰骋,把潜艇的作战价值更大地发挥,美国在战后首先研发了舰艇专用的压水反应堆,以弥补传统柴-电组合动力装置的不足。随后,1957年,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核潜艇试航,标志着潜艇这一武器的发展进入新纪元。
世界首艘核潜艇“鹦鹉螺”号
随着美苏等世界军事大国陆续下水本国的核潜艇,刚刚通过“一五”计划迈入工业化道路、海军发展尚处于萌芽状态的中国面临的挑战是空前的。对于这时的中国来说,能否成功研制自己的核潜艇,成为了国防安全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
1958年,我国首座原子试验反应炉投入运行,第一艘仿制的苏联常规潜艇也已建成,于是我国决定趁热打铁,借此机会发展出自己的核潜艇。同年,聂荣臻元帅呈送了《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这一报告得到了批准,拉开了我国核潜艇的序幕。但是,在那个物质经济条件匮乏的年代,想要造出核潜艇这样技术复杂的武器装备实为不易。1959年,在赫鲁晓夫访华之际,我国亦以此机会请求苏联方面帮助中国研制核潜艇,但是却遭到对方冷冰冰的拒绝:“核潜艇的技术太复杂,你们搞不了,花钱太多,你们不要搞。”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毛主席的这句话将千万名科研人员的豪情壮志表达了出来。随后中央军委即开始着手组建核潜艇研制小组,并于1960年3月22日成立。由海军政委苏振华担任组长,小组分设总体组、反应堆组、导弹组和电子组,我国核潜艇的早期研制工作正式开始。
1962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同时国内经济陷入困难,在这种背景下,核潜艇的研制并不顺利,不得不暂时给同期的原子弹让步。1963年,核潜艇项目暂告下马,但仍然保留了一支50人的团队继续从事核潜艇动力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验,在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彭士禄的指导下,凭借“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方法,最终对核动力装置形成了初步了解。
在最为困难的几年里,彭士禄与同事们拉计算尺、打算盘,吃野菜和白菜根,在阴暗潮湿的场所夜以继日地测算数据
1965年,为核潜艇动力装置准备的陆上模拟反应堆开始建造。同年3月份,核潜艇工程重新“上马”,并确定了“先研制反潜鱼雷核潜艇,再搞导弹核潜艇”的分两步走的方案,同时任命彭士禄、黄纬禄、赵仁凯、黄旭华为核潜艇总设计师,并要求全国两千多个厂所院校、上万名科技人员配合攻关。随后,1966年,091型核潜艇的总体设计工作开始,并建造了一个1比1的实体模型。1968年5月开始放样,11月开始总体建造,并于1970年4月完成了首艇的总体试水。同时陆上模式反应堆也于1970年4月28日安装完毕,并在5月1日国际劳动节当天正式开始试车,7月30日陆上模式反应堆实现满功率运行,指标完全符合设计要求,随即宣告建造成功。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胜利下水,开始进行舾装。1971年4月1日至8月16日首艇开始码头系泊实验,4月底开始向艇上核反应堆装填核燃料,6月反应堆达到热态临界。同年8月23日7时40分,091型首艇1701号艇(当时舷号,后改为401)从应急推进电机转换为核动力航行状态。1974年8月1日建军节,091型首艇正式入役,同一天该艇被命名为“长征1号”,至此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长征1号剑锋磨砺——潜艇性能及其沿革
首先服役的长征1号的参数如下:水上排水量4500吨,水下5000吨;尺寸为长98米,宽10米,吃水7.5米;武器装备为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可发射总计18枚的鱼-1型反舰鱼雷和鱼-3型反潜鱼雷;航速水面最高12节,水下最高25节;最大潜深300米;乘员75名。
拆除反应堆之后,长征1号与其他老一辈功勋舰艇一起停泊在青岛海军博物馆
在壳体设计上,采用了新颖的水滴线形,之所以没有简单地采用当时美国的保守常规线型或苏联的常规与水滴结合指挥台围壳的混合线型,是因为在还没见过核潜艇“庐山真面目”的情况下,为了切实满足自己的海防需要而做出的选择。从艇艏至艇艉,艇艏部分呈圆钝的纺锤形,突出艏端上甲板的是水声系统导流罩,下面依次是拖缆孔、鱼雷发射口和声纳基阵。内层耐压壳体内设有鱼雷舱、指挥舱、前辅机舱、反应堆舱、后辅机舱、主机舱和艉舱共7个舱室。
长征2号
长征3号(403号艇)1980年开始建造,1983年下水,1984年9月服役;长征4号和长征5号分别于1987年和1990年下水。针对40402艇航行时产生噪音过大的问题,从403艇开始一直到之后的405艇在体形上做了相应改进,艇体长度增加8米,达到106米,水下潜深增加到了5500米,改造后噪音由原先的约160-170分贝降至之后的约140-150分贝。长征3号~长征5号在维持原有武备的基础上,又加装了潜射型鹰击-82反舰导弹和配套的火控系统,发射筒位于指挥台围壳后。1985年11月20日至1986年2月18日,长征3号艇进行了最大自持力考核试验,在长达数月的远航训练中,该艇穿峡谷、走暗流,并与国外舰船进行巧妙周旋,创造了90天的续航纪录,为中国核潜艇水下最大自持力的研究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2009年4月23日,人民海军成立60周年的海上阅兵上,长征3号亦是核潜艇编队的组成部分。
长征3号
附:巩卫海疆的那些事
1.1996年,一艘091型潜艇曾对美国航母战斗群进行跟踪,事后美国海军送给091型“水下列车”的称号,印证了我国潜艇静音技术的突飞猛进。
2.2004年11月,一艘091型核潜艇被日本海上保安厅在石垣岛近海发现,而日本政府在事发三小时后才下达海上警备行动命令,引起日本国内轩然大波,这就是著名的汉级核潜艇穿越事件。
|英国核潜艇的发展
二战后英国航空母舰的发展 型核潜艇 承载万年决心的核潜艇 英国核潜艇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