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中讲道理的目的是什么?
寓言故事讲道理的目的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讽刺黑暗歌颂光明;讽刺邪恶,歌颂善良;讽刺虚伪,歌颂真诚。深恶痛绝地抨击和揭露伪、恶、丑,热情地赞扬和歌颂真、善、美。
亡羊补牢:犯了错误,遭到挫折,这是常见的现象.只要能认真吸取教训,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就可以避免继续犯错误,遭受更大的损失。
南辕北辙:想到达南方,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有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叶公好龙:口头上表示喜欢或者不喜欢,未必是真实的.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验证这种喜欢或者不喜欢是否真实可信。
滥竽充数: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徒劳无功。
买椟还珠:买下盛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木匣中的珍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郑人买履:讲了郑国有个打算买鞋的人,先在家里量好了脚的尺码,到了集市上却忘记拿尺码,等他跑回家拿了尺码再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他却回答,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不从实际出发,信守教条办事呆板的人。
掩耳盗铃的寓言故事的道理 掩耳盗铃的寓言故事的道理是什么
《掩耳盗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尊重事实,正视客观存在的问题,不能采取逃避或是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样自欺欺人的做法最终只会让人自食苦果。“掩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掩耳盗铃》的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译文
范氏逃亡后,有老百姓获得了一口钟,想要把它背走。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厌恶(恐怕)别人听到,可以;但怕自己听到,就很荒谬了。
注释
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则:但是
负:用背驮东西。
锤:槌子或棒子。
况然:形容钟声。
遽:立刻。
悖:荒谬。
恶:害怕。
叶公好龙寓言故事的道理是什么
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是言行不一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
通过这个故事,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
叶公好龙是一句成语,讲述了叶公爱龙成癖,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含贬义。
|寓言故事中讲道理的目的是什么?
叶公好龙寓言故事的道理 寓言故事中讲道理的目的? 掩耳盗铃的寓言故事的道理 掩耳盗铃的寓言故事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