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障目的道理 一叶障目的道理是什么
一叶障目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我们要看清楚事物的全样,不能轻易盲从,要用科学的调查和验证来谦虚地看待问题。一叶障目意思是一片树叶挡住了视线会让人看不到外面广阔的世界。比喻被局部或暂时现象所迷惑。
一叶障目的典故是:楚地一个穷书生,想要发财致富。记得读书时读到螳螂捕蝉的故事,那个螳螂躲在树叶后,一举成功。
于是他去寻找螳螂荫蔽的叶子。后来,他发现背后藏着一片螳螂的叶子,急忙摘下,但不小心滑了手,这片叶子就落在了一堆落叶之中。书生就把所有的叶子都装进筐里,带回去一一做试验,不断地用叶子遮住自己的眼睛并问他的妻子:“你能看见我吗?”
起初,妻子如实回答是可以看到的,但这位穷书生却不厌其烦地一一用这筐树叶做实验,妻子就骗他说:“这片树叶遮蔽了你,我看不见你了。”穷书生如获至宝,以为这就是那片藏螳螂的神叶。拿着那片叶子,他跑到市场上去挡住眼睛,然后从商贩那里买东西。自然地,商人马上就把他抓去当了官。县官员听了这话,早笑得前仰后合,觉得书生笨钝迂腐到幼稚可笑!笑他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一叶障目的道理
意思是一片叶子挡在眼前会让人看不到外面的广阔世界。比喻被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故警示我们要看清事物的全貌,还不能盲目轻信、盲目崇拜,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和验证,以谦虚谨慎的态度予以看待。
扩展资料:
出处原文及译文:
三国魏邯郸淳撰《笑林》,楚人居贫的日子,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译文:楚国有一个人,家境贫寒,穷困潦倒。他读了《淮南子》,看到书上有这样的记载:螳螂在捕蝉时用树叶遮住自己的身体,其他小昆虫就看不见它,(要是有人能得到那片树叶)就能用它隐藏自己的身体。他十分高兴,于是跑到一棵树下抬头仰望,希望找到那片螳螂在捕蝉时用来遮蔽自己的树叶。偶然发现了,就伸手摘下来。不料失手,那片树叶竟飘落地下。树下原本就有落叶,(混在一起)再也无法辨认。于是,他索性将落叶全部扫起,收了足足有几斗回家。
抱回家后,他一片一片地轮番拿树叶来遮住自己的眼睛,问他妻子:“你还能看见我吗?”开始,妻子一直说:“能看见。”后来,折腾了一整天,妻子于是疲倦不堪,很不耐烦,便骗他说:“看不见了!”这人一听心里暗暗大喜,急忙将选出的树叶揣在怀里,跑到街上去。到了闹市,他举着树叶,旁若无人,当面拿别人的东西。结果被官府差吏当场抓住,押送县衙。县官审问他的时候,他老老实实地叙述了事情的始末。 县官听了大笑不止,没治罪就把他放了。
一叶障目告诉人们的道理
一叶障目告诉人们的道理是要看清事物的全貌,还不能盲目轻信、盲目崇拜,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和验证,以谦虚谨慎的态度予以看待。一叶障目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一片叶子挡在眼前会让人看不到外面的广阔世界。比喻被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
成语故事
楚国有一个人,家境贫寒,穷困潦倒。他读了《淮南子》,看到书上有这样的记载,螳螂在捕蝉时用树叶遮住自己的身体,其它小昆虫就看不见它,就能用它隐藏自己的身体。他十分高兴,于是跑到一棵树下抬头仰望,希望找到那片螳螂在捕蝉时用来遮蔽自己的树叶。偶然发现了,就伸手摘下来。不料失手,那片树叶竟飘落地下。树下原本就有落叶,混在一起再也无法辨认。于是,他索性将落叶全部扫起,,收了足足有几斗回家。
抱回家后,他一片一片地轮番拿树叶来遮住自己的眼睛,问他妻子,你还能看见我吗?开始,妻子一直说,能看见。后来,折腾了一整天,妻子于是疲倦不堪,很不耐烦,便骗他说,看不见了!这人一听心里暗暗大喜,急忙将选出的树叶揣在怀里,跑到街上去。到了闹市,他举着树叶,旁若无人,当面拿别人的东西。结果被官府差吏当场抓住,押送县衙。县官审问他的时候,他老老实实地叙述了事情的始末。 县官听了大笑不止,没治罪就把他放了。
|一叶障目的道理
一叶障目告诉人们的道理 一叶障目的道理 一叶障目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