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寺庙

二战德国突击虎|

二战德国突击虎

(一) 部队构成简介

二战德国突击虎|

1943/8/5 德军提议使用虎一车体开发新型的自走炮 用于城镇战中对坚强据点建筑的攻击,Alkett公司受命设计并建造原型车。10月10日Alkett完成第一辆原型 并展示给希xx与参谋人员,之后设计获得批准 由Alkett改造待修的虎式车体。

Brandenburg Eisenwerke负责上部车体的建造,由Alkett的柏林Spandau工厂完成组装。原型车在Kumersdorf进行长期的测试,但是为了避免影响虎式的生产 突击虎的计画并未认真执行。

一直到1944年8月虎式停产, 希x x下令利用虎式车体改装突击虎。突击虎的生产计画才真正开始。

作战经历

1944年8月 华沙抗暴起义 德军出动大军镇压

8日13日装甲兵总监部下令将突击虎编成装甲部队

称为陆军第1000突击臼炮连,9月15日正式的编装表才颁布

8月14 日部队获命向中央集团军集团开拔

8日15日-18日 由Alkett人员操作的2辆突击虎前往华沙,在华沙初步测试战斗的效果后 至少其中一辆调回国内改修。

1944月9 日该连一个排的两辆车配属给109装甲旅开拔到匈牙利(随后便成FHH装甲师) 10月再度转移到华沙

1944年12月该连参加守卫莱茵作战 此时只有3辆突击虎,但由于机械故障问题 并未能发挥预期作用。

1944年9月23日第二个突击虎单位1001连成立 10月22日完成战备

1944年12月和1000连一同参加了守卫莱茵作战

1945年1月参加北风作战 1001连的突击虎首次发挥对城镇战的威力,向某村落的美军射击 炸翻了村里美军的三辆M4 ,但是发射时的巨大烟雾立刻被美军的侦察机发现 加上村民告密。1001连急忙撤退 但是还是损失了车辆。

1945年1月23日改属炮兵单位 拥有6辆突击虎

1945年3月西撤度过莱茵河 在Bonn和Drolshagen抗击美军,不久弹尽 成员爆破车辆后撤退。

1944年10月22日第三个突击虎单位1002连成立

1945年1月23日改属炮兵单位

1945年2月在Reichswald与美军战斗后撤退渡过莱茵河,在Kirschellen附近与美军短暂交手

1945年3月底在Minden附近弹尽援绝 成员爆破车辆后向美军投降

谣传有1003连存在,但是并无确实证据突击虎总共生产了18辆(另有数据说只有10辆)。

1943秋天的原型车

原型车的另一照片 注意猪头炮盾和机枪座开口形状 ,炮座旁的装甲突出物, 辅助装甲板用钉具固定。

1945年4日在易北河附近被苏军俘获的突击虎

这是非常特别的一辆车, 非常可能是原型车经过修改之后的最后模样 。可以看到车身侧面的迷彩样式。

俄军掳获后的测试

发射的巨大火光烟雾让突击虎难以隐蔽

在华沙的射击

美军虏获的突击虎

装船准备运回美国本土测试 机枪座开口特征十分明显 车顶没有迷彩

1960-70年代彩色照片

1945/2底在Reichswald附近村落被美军步兵师掳获的1002连的一辆突击虎

用虏获的豹式回收车拖运的突击虎 两名英军在旁

火箭弹如何运入车内

美军虏获的第四辆时间地点不明 ,涂装有点类似战后运往Aberdeen的那一辆车的图涂装 ,后期型车体 没有车灯 融接的对称主炮 平衡环大型惰轮

该车于德国Koblentz的军事科技博物馆展示 注意下部车体正面拖钩吊环处战后被削薄的痕迹

二战德国坦克汇总

米娜桑,大家好最近要准备考试所以一直就没有更新,在这里先向大家抱歉了,也一直感谢那些一直陪伴我的粉丝朋友们的支持,我也会继续努力,做出更让粉丝朋友们喜欢的作品。那今天,我开了一个新的系列——兵器那我这一期该大家带来二战德国期间的坦克

快上车老司机要发车了

二战系列

动物园系列

一号坦克

坦克简介

一号坦克(德语:Panzerkampfwagen I,意为一号装甲式战斗车辆),是德国于1930年代初研制的一款轻型坦克,缩写为“PzKpfw I”,其官方军械署赋予的编号为“第101号特殊用途车辆”(SdKfz 101)。一号坦克自1932年开始设计,并于1934年开始生产,其原先仅是作为德军建构新一代的装甲战斗与技术战术时所使用的训练用车辆,但后来将其投入了西班牙内战、二战的波兰、法国、苏联、北非以及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使用。一号坦克于西班牙累积了战斗使用经验,而且还帮助德军分别于1939年和1940年击败了波兰与法国。1941年后,一号坦克的底盘被用于建造更新型的自行火炮和自行反坦克歼击车,通过升级改装来延长其服役寿命。在西班牙军队中服役一号坦克一直到了1954年。

中文名称:1号坦克

英文名称:Panzerkampfwagen 1

前型/级:无

次型/级:2号坦克

研制时间:1931年

定型时间:1933年

服役时间:1936年

研制国家:德国

主要型号

A型(德文名称:Panzerkampfwagen Ausf A)

德国军械署接受了LK B1样车并给予Sd.Kfz. 101的制式编号批准量产。第一批量产型被称为一号坦克A型,它是在LK B1 基础上改进而成:每侧4个大直径负重轮中的后3个装在平衡架上而第1负重轮为独立悬挂,而车体尾部比LK B1 更低矮,炮塔移至车体中轴线靠右。全车只有2名成员:驾驶员兼机电员、车长兼机枪手。从1934年7月至1936年6月共生产了818辆一号A型坦克。

具体参数:

生产商:克虏伯、亨舍尔、曼、戴姆勒-奔驰、克虏伯-格鲁松(Krupp-Gruson)

底盘编号:9001-10477

武备:两挺7.92mm MG13机枪(备弹2250发)

乘员:2人

引擎:Krupp M305

重量:5.4吨

变速箱:6档(5进1退)

长度:4.02米

速度:37km/h

宽度:2.06米

行程:145km

高度:1.72米

电台:FuG 2

B型(德文名称:Panzerkampfwagen Ausf B)

由于一号A型的风冷式柴油机存在严重的缺陷,因此1935年德国武器局命令使用LK B2 样车和一号A型的部件开发新的型号,在换装了迈巴赫液冷式汽油机后,定型为一号坦克B型。B型的车体加长,发动机盖改为纵置式,每侧有5个负重轮(后4个装在平衡架上)和4个托带轮。从1935年8月至1937年6月共生产了675辆B型。其中部分车辆改装了向上排气装置并加上了空气滤清器,适合于热带气候,它被称为一号Tp坦克并配属非洲军团。

波兰战役期间的Ausf B型坦克

具体参数:

生产商:魏格曼、亨舍尔、曼、戴姆勒-奔驰、克虏伯-格松森

底盘编号:10478-16500

武备:两挺7.92mm MG13机枪(备弹2250发)

乘员:2人

引擎:迈巴赫 NL38TR

重量:5.8吨

变速箱:6档(5进1退)

长度:4.42米

速度:40km/h

宽度:2.06米

行程:170km

高度:1.72米

电台:FuG 2

C型(德文名称:Panzerkampfwagen Ausf C)

作为装甲部队问路石的一号坦克A、B型在参加过波兰战役后就已过时,它被改造成各种变型车。未经改造的车辆在1943年完全退出现役成为训练车。

但德国军械署仍希望对一号坦克进行全面强化而使其成为全新的侦察坦克。基于这一宗旨,1939年在一号B型基础上开发出重8吨的VK601样车,它最后定型为一号C型坦克。

C型与A、B型在外形上完全不同,它的短粗车体上装有平衡式交错重叠负重轮并使用现代化的扭杆式悬挂。搭载改进的早期二号坦克炮塔,装有EW141机关炮一门和MG34机枪1挺,EW 141并没有使用20mm弹药也没有使用13mm弹药,而是采用了来自Pzb38/39反坦克步枪上的7.92×94 mm弹药(看起来和二号坦克布局相似所以用大部分人误解EW141为20mm)

EW 141的开火模式为半自动,虽然有人称它为机枪,但是它无法进行全自动模式的射击。所以射速约100发每分钟左右。穿深:500m距离大约可以打穿24~25mm厚的均质钢装甲,30度夹角

从1942年7月至12月共有40辆C型出厂,其中2辆在1943年被送往苏联配属于第一装甲师,其余38辆被送往西线,盟军1944年在诺曼底登陆后全部损失。

试验期间的Ausf C型坦克

具体参数

生产商:克劳斯-玛菲

底盘编号:150101-150140

武备:一挺EW141 MG机枪;一挺7.92mm MG34机枪

乘员:2人

引擎:迈巴赫 HL45P

重量:8吨

变速箱:10档(8进2退)

长度:4.19米

速度:79km/h

宽度:1.92米

行程:300km

高度:1.94米

电台:FuG Spr Ger‘a’

F型(德文名称:Panzerkampfwagen Ausf F)

VK1801的量产型称为一号F型,它采用交错负重轮和极宽的履带,出入口设在车体两侧。虽然只有2挺机枪,但炮塔曲面防盾和车体前部装甲厚达80毫米,当时盟国方面还没有能击穿如此厚度的反坦克炮。1942年4月至12月共生产出30辆F型,其中八部于1943年夏天被送往库尔斯克投入实战。苏联对一号F型产生了浓厚兴趣,其后苏联轻型坦克中最重要的T-60系列也开始向重装甲化发展,并以大战后期的“T-80突破坦克”达到极致。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市保存了一辆完整的一号F型,但战时当地德军编制里并没有它的记录。

具体参数:

生产商:克劳斯-玛菲

底盘编号:150301-150330

武备:两挺7.92mm MG34机枪

乘员:2人

引擎:迈巴赫 HL45P

重量:21吨

变速箱:5档(4进1退)

长度:4.38米

速度:25km/h

宽度:2.64米

行程:150km

高度:2.05米

电台:FuG 5

VK1801D型

德国军械署还计划试验性地发展一种一号“重装甲步兵突破坦克”,顾名思义就是牺牲部分越野性能,带有厚重装甲用来掩护步兵冲击敌军要塞的支援坦克。

衍生型

150毫米sIG33Sf重型步兵炮

1940年2月德军用一号底盘改装出了40台该型步兵炮,这种步兵炮使用150mm slG 33 L/11.4火炮。成员总共为三人,但是因为这种步兵炮的重量太大,而且装甲防护非常薄弱,所以德军只进行了少量的这种火炮的改装。因为德军也知道这种火炮除了给敌人造成心理上的压抑之外,并不拥有优秀的打击能力。甚至因为一号坦克的车体过小的原因,只能携带极其有限的个位数炮弹,在炮弹被打空之后,只能使用补给车上面的弹药。这种坦克参加过法国、巴尔干和苏联战场的战斗。这是当时第一种自行火炮,可以说开创了自行火炮的先河。

一号指挥坦克

为更好地协调装甲部队,德军在1935年将部分一号坦克底盘改造成为指挥坦克。去除了炮塔,装有突起的上层指挥结构和固定的四角型指挥塔,出入口开在指挥结构两侧。它装有FuG2和FuG6电台,多出的天线架在右侧翼子板上。苏德战争爆发后又加装了更强的FuG8和FuG10电台而成为后期型,框形天线环绕车体。

1935年至1937年在一号B型基础上共改造了184辆指挥坦克,另有6辆是用A型改造。

一号防空坦克 ( Flakpanzer I Ausf A )

在1941年以前,德国的防空坦克都是以半履带车底盘为基础,尽管半履带车机动性能良好,但是薄弱的装甲,若遇到敌人反装甲武器便十分危险 。共改装24辆。

1940年的末期,德军为了提高防空坦克越野性能以及装甲防护性,提出以全履带车辆底盘为基础的防空坦克,此时,老旧的1号坦克已经于战场退至后方担任训练坦克,德国工程师们遂利用1号坦克底盘来改装成为防空坦克,并于1941年初由柏林的阿尔卡特公司完成24辆1号防空坦克,装备了第614防空营的三个连(每连8辆)。:改装完成的1号防空坦克,防护性能简陋,仅在火炮前方装设人员防盾,导致火力以及装甲防护力都嫌不足。1号防空坦克配属于614防空营,广泛使用于德苏战场,直至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攻防战,这些1号防空坦克全部被摧毁,而部队也灰飞烟灭了。

1943年东线战场上曾缴获过一些一号防空坦克被改装上15mm MG 151/15型重机枪

规格

乘员:5人

武装:20毫米 Flak 38 L/112.5 防空炮 x 1

战斗重量:5800kg

一号自行反坦克炮

一号自行反坦克炮

这是一号坦克最著名的变型车。1939年在一号B型底盘上改装了半装甲后部开放式战斗室,装有43倍口径的47毫米捷克制反坦克炮,称为一号自行反坦克炮(Panzer Jager I)。这也是世界上第一种自行反坦克炮。它参加过1940年法国战役和初期北非战役、巴巴罗萨战役,一直使用到1943年。

一号自行榴弹炮 野牛自行火炮

1940年德军在部分一号B型底盘上架起三面式的高大防护板,里面直 接摆放1门SIG 33型12倍口径150毫米重步兵炮。火炮连同轮子一起放入所以能随时拆卸。它参加过1940年法国战役。共改装38辆。

一号自行榴弹炮

一号炸药搬运车工程爆破车

这是为工兵部队配发的特种车辆,在一号B型坦克后部加装特殊设备,可以将75公斤炸药箱运到指定地点后再离开。共有2个型号:“滑落式”是将炸药从固定的滑轨放下,而“直落式”则是利用线操纵摇臂将炸药吊落。

另外还开发了遥控搬运车,称为Fe Lad Tr,可用伸缩式摇臂运载68公斤炸药,但仅停留在样车阶段。

一号喷火坦克

这不是制式车辆而是前线临时改造而成,只需拆除一号A、B型的右机枪换上步兵用火焰喷射器即可。

一号弹药搬运车

这是拆除一号A、B型炮塔后加上护板的运输车,用于运送弹药,多在战争中后期使用。

一号B型训练坦克

早在战前德军就已开始用一号坦克训练坦克驾驶员。这种训练坦克是没有上层结构的一号B型坦克底盘,四周加装护栏以免颠簸时学员被甩出车外。从1936年至1938年11月共改造出164辆训练坦克。

二号战车

坦克简介

1934年,德国陆军武器部门正为陆军战斗坦克(三号坦克)和支援坦克(四号坦克)迟迟无法完成而发愁。为在短时间内填补装甲部队中产生的空白,武器局希望各军火商提供一种重量10吨以下、拥有一门20毫米机关炮和一挺7. 92毫米机枪的轻型坦克 。根据这些要求向MAN、克虏伯、亨舍尔发出了设计邀请。同年三家公司都拿出了样车。

中文名:二号坦克

外文名:德语:Panzer II/英语:Panzerkampfwagen 2

乘员:3人

长度:4.8米

宽度:2.2米

重量:7.2吨

功率:140匹 (105千瓦)

机枪:7.92mm机枪

研制国家:德国

火炮:20mm机关炮

研制时间:1934年

服役时间:1935年

主要型号

标准型二号坦克轻型坦克a1a2a3b型

1935年,第一批新型坦克出厂,同时它得到“二号坦克”的正式名称和制式编号Sd.Kfz.121。首批生产的25辆称为a1型,它需要3人操作(车长兼炮手、机电员、驾驶员)并拥有圆弧状的车体前部装甲,诱导轮是焊接式而且因为没有最终减速齿轮而导致无法有效地刹车。针对这些问题又生产了25辆称为a2型的改进型车辆,诱导轮改为焊接式而且完善了冷却装置。在1936年这一系列最后的a3型共生产了50辆,它的冷却进气口比a2型更大。

这样看来,从1935年至1936年二号坦克a1/a2/a3型共生产了100辆。但同时存档的另一份资料中的记载却是“1936年5月至1937年2月,我国制造二号坦克a1/a2/a3型共计75辆”。无法判断应以哪份为准,但后者将投产时间推到1936年后并缩小制造数量,很可能是为了和凡尔赛条约“捣浆糊”。

a系列的致命缺陷在于装甲薄弱和发动机功率太小,当时使用的马巴赫HL57型6筒130马力汽油机只能提供40公里的时速,军方很不满意。

在a系列试生产型完成后,二号坦克进入第2期生产。1937年开发出b型:它加装了最终减速齿轮使得车体前部变成平直型,改用马巴赫HL62型140马力汽油机并简化了发动机室上部结构,新型履带也提升了行使可靠性。由于原定的量产型(A型)尚未定型而装甲部队又等不及,所以从1937年2月至3月赶工制造了25辆b型发放到部队以做应急之需。

cABC型

c型作为量产型的范本在1937年3月开始生产,最后制造的c型坦克改用独立式板弹簧悬挂装置,每侧5个中直径负重轮和4个托带轮,这成为二号标准量产型(c/A/B/C/F/G型)的重要特征,而c型最后生产型将车体前部又改回和a1型一样的圆弧形,最大装甲厚度15毫米。

1937年7月开始出厂的A型是第一种量产型二号坦克,它与c型区别很小,但这时已发现由于没有指挥塔而使车长观察十分不便。B型(1937年12月开始生产)和C型(1938年6月投产)为了提升防护性能而在驾驶室前部和炮塔前部加装了20毫米的附加装甲(用螺栓固定)。从1937年3月至1940年4月共生产了1113辆c/A/B/C型。

这4种型号的二号坦克在波兰和法国战役中担任德军装甲师的主力,成为“闪电战”的陆军第二号功臣。但令人尴尬的是,德军坦克兵似乎更偏爱捷克38(t)坦克甚至出现不要二号坦克而争抢38(t)坦克的局面,第一功臣的桂冠也就这样被38(t)坦克收入囊中。在1940年时德军共拥有各型二号坦克955辆,占坦克总数(2580辆)的近半数,但事实说明早期二号坦克在火力、防护和机动性方面都逊色于捷克38(t)坦克,这就向厂家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要求。

F型

1941年在C型的基础上诞生了最为稳定的二号F型。F型设有车长指挥塔从而更好地保证了观察的安全性,驾驶室前部装甲改为35毫米一体化、侧部20毫米,解决了以前临时附加装甲结构不牢固的问题,但车重也增加到9. 5吨。车体前部装甲再次改为平直型并经常挂有备用履带作为防护。F型后期改装了威力更强的KWK 38型60倍口径20毫米机关炮并在炮塔后部加上了工具箱。后来在c/A/B/C型上也作了相应改造如加装指挥塔和改变车体前部形状等。

但是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时二号坦克已明显落后于时代,它的设计理念是填补四号坦克的空白,而当四号坦克已进入稳定量产阶段时标准二号坦克显然没有进一步发展的必要了。因此在1941年3月至1942年12月生产了524辆F型后,标准二号坦克开始退出现役,到坦克学校用作训练、改装成指挥车之类的特种用途车、发给警察和亲德组织扫荡游击队是几种必然的归宿。

部分二号坦克A~F型改进了发动机和冷却设备以适应沙漠战,这些非洲军使用的二号坦克称为A~F(Tp)型。

衍生型

实用型二号坦克侦察突击坦克

早在1938年,德军就已开始考虑在开战后二号坦克的去留问题。因此除了作为四号坦克候补的标准型二号坦克以外,又同时诞生了一系列截然不同的“实用型二号坦克”,可以说这一系列才是真正的二号坦克,它的设计理念是作为侦察和突击车辆提供快速进攻的可能性。

亨舍尔公司开发了一种新型底盘,称为LaS 138H(138H农业拖拉机)。它的上部结构简单,大直径负重轮装在平衡架上,但是没有托带轮。

DE型

1938年又对LaS 138H底盘加以改进,最重要的变化是使用了新型的扭杆悬挂和4个大直径负重轮,从而大幅提升了行驶速度,行星式转向装置也是其特色之一。搭载早期标准二号坦克炮塔。1938年5月至1939年8月共分2批生产,称为二号坦克D/E型。

但是D/E型由于违背了设计宗旨而使制造过程严重复杂化,因此并不成功,产量也只有43辆。它全部配属各轻装甲师的装甲侦察营,只参加了波兰战役。

不过43辆D/E型却奇迹般的没有一辆损失,在1940年后全部改为喷火坦克。

OGG1G3G4型

在D/E型失败后,MAN公司为它开发了许多后继型。

O型和D/E型一样是作为快速侦察坦克设计,它拥有全新的整体外形。悬挂装置沿用D/E型但是负重轮交错排列,加上较短的车体和全新的炮塔使它完全脱胎换骨。O型获得了75辆的订单,但是因为细节调整费时过多而没有投产。

最后调试成功的完全版O型称为G型,除了基本的G型外还发展出GGG4型,每一种都拥有更厚的装甲和更宽广的驾驶员视野。但军方对G型仍然很不满意,所以从1941年4月至1942年2月间G型(包括G1/G3/G4型)出厂12辆后便命令停产。

由于G型中途停产,厂商紧急开发出新的H型。它基本和G型相同,但车体侧部装甲由G型的15毫米强化至20毫米,新型齿轮箱使最大时速从G型的50公里增至65公里。

军方命令H型在1942年4月必须投产,但生产线要到9月才能上马,于是合同告吹。最后H型只停留在样车阶段。

J型

J型是和一号坦克F型共同开发的“突击坦克”,用途是支援步兵突破敌军要塞,因此拥有重装甲并减低了行驶速度。

J型虽然使用G型的底盘为基础,但由于设计理念截然不同所以做了大幅度改进:它的车体前部装甲达到80毫米(与四号坦克H型相当),整体外形短粗精悍并将出入舱口设在车体侧部。J型也使用交错排列负重轮并换装了极宽的履带,这可能是受到一号坦克F型的影响所致,二号J型和一号F型都有“缩水虎I”的谐称。二号J型的装甲已经超过了苏联装备的KV-1坦克,安装这样的惊人的装甲的代价就是机动性的急剧下降。

J型从1942年4月至12月生产了22辆,其中一部分配属第12装甲师并在1943年参加了东线战斗。

现存的一个二号J型的炮塔展览于法国荣军院。

M型

二号坦克M型是二号H型的火力加强版,装备了50mm反坦克炮。不过因为主炮生产速度过慢和过于复杂而没有量产。但是它是真实存在的。

VK1301“新A型”:

VK1301是和H型共同发展的轻型侦察坦克样车,它以G型为基础,但所有负重轮都带有辐条。1942年VK1301以“新A型”的名称制造了样车。

VK1301是著名的二号L型“山猫”侦察坦克的前身。

VK1602“豹式(Leopard)”是另一种试验车。

特殊衍生型

喷火坦克AB型

1940年,二号喷火坦克诞生,它不是从普通坦克底盘改装,而是专门设计的原创车辆(因为LaS 138H样车原本就是有2种发展方向),因此拥有独立的制式武器编号Sd.Kfz.122。底盘和LaS 138H样车为基础采用扭杆悬挂,外形与D/E型类似但是车体两侧加装压缩助燃气体箱,每侧翼子板前部装有小型喷火炮塔(共2个),可以遥控操作。车长位于六角型主炮塔内,炮塔上只有一挺MG34机枪。

为对应D/E型,二号喷火坦克分为A/B型在1940年1月至1942年3月生产了112辆,后来将所有43辆D/E型也改装成喷火坦克。它作为珍贵的特种车辆只配发到军直属喷火坦克营。

VK1303二号L型山猫

所有二号系列的量产终于在L型划上句号。

时值1942年,德国武器局仍十分顽固的坚持发展二号坦克,L型的开发与H型同步,所以也是以G型为基础设计。但是最后到了样车阶段却改用M型底盘而成为VK1303,这辆样车拥有全新的大型炮塔,一门KWK 38型20毫米机关炮装在大型防盾上。

VK1303经过进一步改进而作为L型于1943年9月投入量产。L型的乘员增加至4人,后期换用更强的KWK 39型60倍口径20毫米火炮。它被称为“山猫”(Luchs)并拥有独立的制式武器编号Sd.Kfz.123。

L型“山猫”获得了使用单位的,军方于是签发了800辆的订单,由奥格斯堡-纽伦堡机械公司和亨舍尔公司生产。但由于当时轻型坦克已没有生产优先权,所以从1939年9月至1944年1月只能见缝插针地制造了104辆(有资料说是133辆),底盘编号200101-200200。军方终于忍无可忍下令停产。

奥格斯堡-纽伦堡机械公司发展了他的底盘和戴姆勒-奔驰公司的上层结构和炮塔。山猫的一个改进修改了悬挂系统和车体的VK901(G型)。他由180马力的迈巴赫HL66P型6缸发动机和ZFAphonSSG48变速箱提供动力。山猫重13吨,能在公路上行驶290公里。由指挥官、炮手、驾驶员和无线电操作员4人操作山猫。通讯系统由FuG12MW型接收器和80瓦的发射设备组成。成员之间的通讯是使用内部通讯系统。

山猫这种轻型侦察坦克被部署在东西线一直服役到战争结束。它装备了国防军和武装党卫军的装甲侦察营(侦察分队)。西线的第116装甲师,东线的第3和第6装甲师都有报告使用了这种装备。武装党卫军的第3骷髅师和第5维京师在东线也使用了山猫。发到东线的山猫都在车体前部安装了附加的前装甲板以提供额外的保护。还有一小部分安装了无线电设备和天线以作为侦察通讯车辆。山猫最后安装了(山猫50毫米)39型50毫米60倍径坦克炮(VK1602美洲狮),但是也生产了一种安装了38型20毫米55倍径加农坦克炮(射速达到每分钟420~480发)的变形体。20毫米加农炮安装了TZF6型光学瞄准镜。也有不确定的报告说有31辆山猫使用了开放式的炮塔用于安装39型50毫米60倍径坦克炮,在1943年后期进入部队。也有计划是制造一种回收车辆-山猫维修坦克,但它们是从来没有实现。和山猫维修坦克一样也提出过在延长其底盘后改装成的山猫防空坦克(VK1305),安装20毫米四联装高炮或者36型37毫米高炮,这个项目同样也从来没有实现过。

自行火炮

野牛型自行火炮

野牛型自行火炮安装一门sIG33 150毫米步兵炮,可以为前进的步兵提供强力的火力支援,但是因为这种火炮的大小过大,二号坦克车体过小导致野牛型自行火炮的防护和机动性很差,备弹量也很少,只能携带少量的弹药,而且在战争中也是故障连连。

黄蜂型自行火炮

“黄蜂(Wespe)”型自行榴弹炮装备一门105mm榴弹炮,是德国在二号坦克淘汰后用其底盘改装而成的自走炮。颇受德军驾驶员喜爱。这款车型被坦克世界收录。

(如图所示底盘是二号坦克)

黄蜂自行火炮

三号坦克

坦克简介

在1935年,希特勒命令研制一种15吨的新型坦克。研制人员将一种新型的装甲车装备了两挺MG34机枪和37mm或50mm火炮后改装为坦克。古德里安为新组建的装甲师装备了大量的该型坦克,为以后的德军坦克打下了基础,在坦克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三号坦克是战争初期德军闪电战中的主力突击坦克,伴随着德军征服了法国。但随着T-34等更强的盟军坦克的诞生也宣布了三号坦克的停产。

三号坦克于1945年退役。

中文名称:三号坦克

外语名称:英语:PanzerkampfwagenIII / 德语:PanzerIII

前型/级:二号坦克

次型/级:四号坦克

研制时间:1935年

定型时间:1937年

服役时间:1937年

研制国家:德国

枪:两挺7.62mmMG34机枪

炮:一门50mm(37mm)(75mm)火炮

各个型号主要性能

人员: 5人

发动机: Maybach HL 120 TRM / 12-cylinder / 265hp Maybach HL 120 TRM / 12-cylinder / 265hp

速度: 公路: 40km/h土路: 23km/h

行程: 公路: 165km 土路: 115km

载油量: 320升

长: 5.38m/6.41m (含火炮)

宽: 2.91m

高: 2.44m

武器:3 x 7.92mm MG34机枪

50mm KwK 38 L/42或50mm KwK39 L/60炮

弹药:7.92mm - 6450发

50mm - 79 发

装甲: 10-37mm /10-47mm

三号坦克

主要型号

三号A型

1937年共生产10辆,其中8辆参与了入侵苏台德和波兰战役,这种坦克仅安装37毫米火炮,火力薄弱。

产量:Ausf A 1937年 15辆

三号A型

三号B/C/D型

产量仅有80余辆,这些坦克并不是全部安装了武器,更多的是作为试验车使用,用于验证德国的坦克制造和设计能力。

产量:三号B型:Ausf B 1937年 15辆

三号C型:Ausf C 1937 /38年15辆

三号D型:Ausf D 1938 年30 辆

三号B型

三号C型

三号D型

三号E型

共生产96辆,重量增加到19吨,使用一门kwk35/36型37毫米火炮和MG347.92毫米机枪(后期37毫米炮被更换为50毫米炮)。车体成员布置成为二战时期最为主流的布置形式。

三号E型

产量:Ausf E 1938/39年96辆

三号G型

共生产600辆,成为德军的主力坦克之一,使用一门50毫米炮,内装炮盾被改进为37毫米外装炮盾,车体装甲也增加到30毫米,拥有了更强的防护能力,但是却依旧脆弱。

三号G型

产量:Ausf G 1940/41年600辆

四号中型坦克

坦克简介

四号中型坦克(德语全称为:Panzerkampfwagen IV),为纳粹德国二战中生产的一种中型坦克,大陆常称为四号中型坦克。它原本设计目的是支援步兵,并与专门执行反坦克任务的三号坦克协同作战。在三号坦克的整体性能逐渐不能满足二战中期装甲战斗需要时,四号中型坦克因所使用的技术较为成熟,并且有较大的改良空间,而被改造成主力突击坦克供给装甲师使用。二战期间,四号中型坦克先后生成过多种用途的改型战车,包括突击炮、自行反坦克炮、弹药运送车、架桥坦克等。因其可靠的性能和多样的用途,被德军士兵昵称为“军马”。

中文名称:四号中型坦克

外语名称:英语:Panzerkampfwagen IV / 德语:PanzerIV

前型/级:三号中型坦克

次型/级:五号中型坦克(“豹式”中型坦克)

研制时间:1934年

定型时间:1935年

服役时间:1939年

研制国家:德国

五号中型坦克

坦克简介

五号中型坦克(德语:Panzerkampfwagen V Panther),是在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后,德国为应对苏联T-34中型坦克,而研发生产的新型坦克,制式编号为Sd.Kfz.171。该坦克采用了新式55°倾斜装甲和长身管L/70 Kwk42 75毫米主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成功的中型坦克之一。

五号中型坦克在1943年的库尔斯克会战中首次投入实战,一直服役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战争后期,该型坦克与IV号坦克是德军并列装甲主力。

中文名称:五号中型坦克(“豹”式中型坦克)

外语名称:英语:Panzerkampfwagen V Panther / 德语:PanzerV

前型/级:四号中型坦克

次型/级:六号重型坦克(“虎”式重型坦克)

研制时间:1938年

定型时间:1941年

服役时间:1943年

研制国家:德国

总产量:6000辆左右

主要型号

基本型

五号中型坦克有许多衍生版本,它们之间的差异与其他德国坦克的衍生型号相比相对较小。五号中型坦克的设计基本保持不变,从第一款到最后一款坦克的武器装备和装甲厚度只有轻微的变化。而且大部分所做的更改、设计或提高机械性能等行为皆是在战斗后进行的。

A型预生产D1

1942年7月,MAN公司制造了2辆样车,其中只有一辆安装了炮塔,广泛测试后表明还存在很多的技术问题。1942年后期,制造了20辆“预生产”型(0系列),都仅仅是装备了轻装甲,前装甲板厚度为60mm,安装在炮塔上的武器则是早期型的75mmKwK42L/70火炮(炮口制退器是取75mm KwK40L/43型火炮的),炮塔上有一个突出的桶式车长指挥塔。发动机采用的是迈巴赫公司的HL210P45型。这20辆坦克被定名为五号中型坦克A型,技术上和后期型号的五号中型坦克是不一样的。有趣的是它的变型车D1型上安装了四号中型坦克H型坦克的炮塔,1944年早中期东线战场上的第653重坦克歼击营就装备了一些作为指挥坦克使用,这支部队还使用过早期型五号中型修理坦克以及改装了20mm高射炮的T-34坦克。

五号中型坦克A型(“预生产”D1型)

D型

五号D型中型坦克是在“五号中型坦克早期型投入战斗仅有一年时间就批准生产的。原因是早期版本的五号中型坦克动力系统极不可靠。五号中型坦克D型在库尔斯克会战期间的战斗成为它的首次亮相。而与五号中型坦克早期型相比,五号中型坦克D型在基本设计上有了较大的改进。尽管基本设计听起来并不是那么重要,但随着基本设计的改进,坦克可靠性也随之提高了,“黑豹”中型坦克开始在装甲部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该型坦克核心其实非常类似于其他德国坦克,与后来的“虎”式坦克有着相同的布局。它的动力系统由一个放置在舱体的后面的迈巴赫汽油发动机,同时前轮也起到了良好的驱动作用。炮塔集中安装在舱体上部。对于其它德国坦克而言,五号中型坦克D型的创新是增加了大车轮,使得其机动性更为出色。最具革命性的技术,至少对于德国坦克设计而言,是“黑豹”D型倾斜的盔甲。这是仿照苏军T—34坦克而紧急研发的。这种技术一直沿用到了“虎王”式重型坦克的身上:它增加了坦克防护的有效厚度,使80毫米的倾斜盔甲在55度的防护能力相当于140毫米的垂直盔甲。而“黑豹”D型还拥有另外两个主要功能:安装了可以直接与坦克车长通话的系统,用潜望镜取代了大部分的坦克视窗——后来德国军方也在这方面进行了多次改进,直到视窗全部被潜望镜所取代。

五号中型坦克D型A型

1943年8月,在改进之后(比如变速箱),制造出了新的型号——五号中型坦克A型,五号中型坦克A型是一种威力强大的武器,相比D型,火力和防护都有了增强,炮塔正面的装甲厚度达到了100mm,车长指挥塔采用了铸造式,车体两侧安装了装甲裙板,辅助武器也增加了1挺MG34高射机枪和1挺MG34型前机枪,其前机枪采用了球形枪座。此外,还强化了负重轮结构及改进了排气装置。诺曼底战役中德军所使用的五号中型坦克中A型最多,该战役中,德军损失了400辆各型五号中型坦克。从1943年8月到1944年5月,MAN、戴姆勒-奔驰、德玛格和MNH公司一共生产了2000(一说2200)辆,底盘编号为151001-160000和210255-211000。

五号中型坦克A型G型

五号中型坦克G型是五号中型坦克的最后版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其生产数量比前其它所有“黑豹”坦克型号的总和还要多。五号中型坦克G型的生产始于1944年3月,尽管生产目标降低到每月300辆,但它却一直生产到了战争结束,只有1944年10月和12月的生产数量较低。

和五号中型坦克前期集中生产型号相比,五号中型坦克G型有许多设计上的变化:大部分装甲改为垂直装甲,炮塔上的倾斜装甲的角度降低了11度,使它在对付反坦克炮时显得不那么有效。所以为了应对这个问题,坦克前部侧面装甲的宽度从40毫米增加到50毫米,来补偿坦克装甲后部和下部厚度的降低。司机的视觉窗口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潜望镜窗口。新增加了一个新的驾驶员的座位,可以起到辅助作用,这样司机的头就不会伸出舱口,制造了更好的可见性与安全性。

在生产运行期间的设计师将五号中型坦克G型防弹盾进行了多次修改。因而在早些时候坦克有圆形轮廓,是为了留出下腔的空间。而对于在传入轮可能磨损到防弹盾的问题。设计师便将大部分防弹盾转移到炮塔上的博装甲。生育的防弹盾成楔形的下半部分,进而消除这个问题。原材料的短缺意味着五号中型坦克G型底盘运行的全钢齿轮数量需要减少,而坦克底盘也因此进行了多次改进。在生产运行期间五号中型坦克G型的配置不断变化,包括变速箱油冷却器的更换,增加了一个装甲弹药箱和一个战斗室加热器,而五号中型坦克G型的操作系统都没有发生变化。随着战斗减员数量的增加,部队坦克数量的减少给五号中型坦克G型留出了许多空间,令其能发挥巨大的战场作用,而它也因此成为了到战争结束时纳粹党卫军装备的五号中型坦克的最常见的版本,约有超过一半的德国装甲坦克部队装备了它。

五号中型坦克G型F型

1944年5月,德国又开发了五号中型坦克F型,该车增加了五号中型坦克F型装甲厚度并安装了戴姆勒—奔驰公司设计的新炮塔,安装一门75mmKwK42/1型或者斯考达的75mmKwK44/1L/70型火炮(甚至还有准备安装更长身管的

75mmKwKL/100型火炮),其火炮防盾采用了“猪头”式。它的负重轮采用了钢缘式。1944年10月,德国计划1945年3月在柏林的戴姆勒—奔驰公司开始制造F型。到战争结束,只有很少的新炮塔原型以及8辆底盘被制造出来。

六号重型坦克

坦克简介

虎式重型坦克(德语:Panzerkampfwagen Tiger Ausführung E (Sd.Kfz. 181),中文:虎式坦克/虎I坦克/六号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队所使用的重型坦克。

虎式坦克是二战中德国的著名坦克,从1942年下半年服役起至1945年德国投降为止,一直活跃于战场第一线。虎式坦克在战争中击毁了大量的敌军坦克也包括其它火炮,这使它成为所有盟军坦克危险对手,凡是在战斗中能够击毁或击伤虎式坦克致其被遗弃的盟军坦克,人们都会尊称其为驯虎者。

虎式自身重量较大达到了56吨,虽然使用的迈巴赫12缸发动机,功率700马力,但过大的重量使得它的马力重量比率只有每吨12.8马力,因而越野性能较差,在苏德战场的复杂地形上作战时易陷入被动。此外过大的重量使虎式的故障率较高,维护复杂。

中文名称:虎式重型坦克

外语名称:英语: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E Tiger I /德语:PanzerVI

前型/级:五号中型坦克(“豹”式中型坦克)

后型/级:七号重型坦克(“狮”式中型坦克)

研制时间:1937年—1941年

定型时间:1944年6月

服役时间:1942年—1945年(部分地区用至冷战)

研制国家:德国

总产量:约1300辆

主要性能

重量:56吨(早期)57 吨(后期)

车组:5 人(车长,炮长,司机,装填手,无线电操作手)

发动机:Maybach HL 210 P30-12 650hp(早期)

Maybach HL 230 P45-12 700hp(后期)功率 700马力

最大时速:38公里(公路)/15~21公里(越野)

行程:110-160 km(公路)80km(越野)

每百公里耗油量:公路 450L 越野 650L

全长:8.45m 炮管指向前方 8.451m 炮管指向后方 8.379m 不带炮管车体长 6.280m

高:2.86m 火炮中轴线高度 2.195m 地面至底盘高 0.470m 带车长指挥塔时炮塔高度 1.200m

宽:3.4-3.7m 用战斗履带车体宽度 3.560m 到外侧轮盘车体宽度 2.822m 战斗履带宽度 0.725m(附:使用运输履带车体宽度 3.230米)

武器:2 X 7.92 MG34机枪和88mm KwK 36 L/56坦克炮 (早)

3 X 7.92 MG34机枪(后) 6 X NbK39 90mm 高爆榴弹发射器(S雷)

各大公司的设计“虎式”方案

VK3001(H)

VK3001(H)底盘

VK3001(H)(VK意即“试验型车辆”,数字前两位表示“30吨级”,后两位表示“第一种原型车”),它可以说是“虎”I的“老祖宗”,在亨舍尔公司内部,它被称为“TigerCub”(虎崽)。研制命令于1939年末下达给保时捷、亨舍尔、奔驰和MAN四家公司(后两家因转向开发VK300即V号“黑豹”而退出竞争),保时捷方案代号为VK3001(P),亨舍尔方案代号为VK3001(H)。

之后亨舍尔选择在“突破战车”方案上继续改进,车体没有大变化,只是正面装甲厚度增加了10毫米,但行走装置明显不同——每侧7对负重轮以交错方式排列,纵置式扭杆悬挂,履带比“突破战车”的宽120毫米,达到520毫米。负重轮交错式的排列是陆军武器局第六处(WaPruf 6,负责管理战车设计与开发的部门)的“点子大王”——工程师克尼伯坎普(Kniepkampf)的发明(他在二战后期主持了E系列坦克的开发)。这种布局除了能均匀分散车重,提高越野能力外,还有利于行驶平稳性和乘坐舒适性,且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火炮射击的后坐力。因此这种布局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德军的半履带式车辆,以及所有后期开发的坦克上,形成德国独特的“负重轮交错排列情结”。

VK3001(P)

VK3001(P)

斐迪南·保时捷博士在1939年9月3日获命为德国坦克发展委员会首席,是希特勒在坦克发展上的首席顾问;该委员会由工程师和产业界代表组成,负责未来的坦克设计并对兵器局正在开发的坦克提供专业建议。保时捷博士在1939年底应该已经从委员会知悉克虏伯和亨舍尔厂正在发展新的30吨坦克的计划,他自己也在斯图加特的保时捷工厂设计新的同级坦克,不受兵器局根据战训所推演的技术性能要求,自由发挥他的设计才能(可能正因为如此,保时捷的许多设计虽然在概念上先进,但是多半不符合部队需求,如外架的悬吊系统和电驱动概念)。

VK3601(H)

VK3601(H)

在1940年入侵法国的作战中,德军虽然凭借大胆的战略谋划、新颖的坦克战术和优秀的军队素质素横扫西欧诸国,但德国坦克在火力和装甲防护上的弱点也暴露无遗。无论士兵还是最高统帅部,都对英国的“马蒂尔达”和法国的“夏尔”B1重型坦克感到惊讶,III号、IV号的主炮很难将它们打穿。于是,装备重型坦克的要求空前迫切起来。

在确定新式重型坦克的火炮口径时,希特勒和陆军武器局发生了分歧。前者倾向于火炮口径越大越好,而且装甲尽量厚重;武器局则理智一些,他们对重量超过40吨的坦克不“感冒”,认为这会导致运输和部署的不便,机动性也会因地形、桥梁和铁路的限制大打折扣。

从1940年末到1941年初,亨舍尔公司第三车间扩建,以便流水化组装重型坦克。完工后,第六处就要求亨舍尔公司立即开发36吨级的第四代“VI号坦克”。要求是:装甲正面厚100毫米,侧面厚60毫米,最高时速每小时40公里,搭载的火炮可以在1400米距离上击穿100毫米的装甲。

保时捷“虎”式

第一个被生产出来的保时捷虎式底盘

德国重型坦克在35年就开始计划了,经过几年的发展,亨舍尔在VK3601之后搞出了VK4501。而另一方有一个平行的计划正在进行着,那就是保时捷厂自行开发的重型坦克。

当时,为了加快VK4501(P)的进度,VK3001(P)的零件被修改并且用在了前者上。VK4501(P)的悬挂装置就是VK3001(P)悬挂装置的改进型。它有六个负重轮,没有托带轮。每侧履带由109个履带板组成,640mm宽,接地部分4175mm(4.175m)。虎(P)(保时捷“虎”式坦克)在车体的后部装有两台(气冷)PorscheType101/1引擎,引擎可产生310马力。引擎驱动发电机,发电机为两台电力引擎提供动力,发电机出力275Kw。主动轮在车体后部而不是标准的前部。电传动系统和VK3001(P)的相似。

保时捷虎式的设计实在还不成熟,在整个夏天厂商不断修改引擎与机电设计,设法解决漏油、过热以及耐用性的问题,但是还是没有获得满意的结果。

尼伯龙根在6月送了第二辆车到库马斯多夫进行测试,但是行走100公里之后引擎突然熄火,两具引擎各自消耗了85和55公升的汽油;经过测试,发现即使小心行驶,也有许多设计不良的地方迫使保时捷虎式抛锚。

亨舍尔“虎”式

1939年,亨舍尔设计出了D.W.IA后,亨舍尔公司又制造出了D.W.2。D.W.2是一款战斗全重达32吨的坦克,乘员5人,主炮为75mm L/24坦克炮。在1940年,德军统帅部要求研发一款新式的30吨重型坦克。之后,保时捷、MAN及戴姆勒·奔驰三家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而亨舍尔公司的设计方案方案则是以先前的D.W.2为基础,该原型车编号为VK3001(H)。在军方的要求下,制造了4辆用于测试。同时,保时捷博士的设计VK3001(P)也得到认可,并被要求制造原型车。之后,亨舍尔在次年的3月和9月制造了2到4辆原型车。但在当年11月俘获了一辆T-34/76坦克后,对比下该坦克显得乏善可陈,因此项目被取消。而同类的36吨坦克项目VK3601(H)也因为经济原因而被取消。

VK4501(H2)

1941年,德军开始研制虎式坦克。1941年5月,亨舍尔公司和保时捷公司分别提出了各自的设计方案,VK4501(H)和VK4501(P)。它们均安装了88mm KwK36 L/56坦克炮。有证据显示它们都使用了先前研制的30吨级坦克上的一些成果。在1942年4月20日(希特勒的生日)虎式坦克的两种原型车进行了性能展示。尽管保时捷的设计采用了汽油机,纵向扭力杆等很有特色的设计,但是在测试过后因为达不到要求,最后被亨舍尔公司较为常规的设计打败。不过军方为了防止意外,还是让亨舍尔公司生产了90辆VK4501(P)的底盘(后来均改装为象式自行反坦克炮)。

(值得注意的是,虎I与所谓的T-34冲击毫无关系。)

德国在巴巴罗萨作战中遇上苏联的T-34后,令现存的德国坦克显得落后于时代。为此亨舍尔内的设计技师埃尔温·阿德勒说出了“当知道苏联军的坦克优胜过任何一辆国防军的坦克时全部人都大吃一惊”这样的说话。由于虎I的设计只是以当时为止的试作重型坦克基础上扩大而成,与汲取了遭遇T-34后的作战经验及经过机械比较作为设计基础的豹式完成不同,因此虎I没有采用倾斜装甲等革新的设计。不过却使用厚重的装甲以作弥补。

七号重型坦克

坦克简介

狮式坦克全称七号狮式超重型坦克(Panzerkampfwagen VII Löwe ),为二战德国研发的一款超重型坦克。狮式坦克有重装狮式坦克和轻装狮式坦克。

一切的原点都要回到从1941年克鲁伯(Krupp)公司以掳获的苏联T-35坦克作为研发德国超重坦克蓝本开始。在追求威力以及具备一定技术成熟面的条件下,1942年克鲁伯公司就提出了“虎鼠式”(Tiger-Maus VK7001)重型坦克以及“狮式”七号坦克(PzKpfw VII Löwe ,VK7201)的研发企划案。不过这项计划最后沦为保时捷与克鲁伯之间对于预算的斗争,尤其保时捷推出更大一号的鼠式坦克企划案之后,狮式坦克的企划案就因为希特勒对于鼠式坦克的兴趣而在同年3月初就被取消,但是克鲁伯的研发经验与技术却给后来的鼠式重型坦克的研制打下了基础。

当克虏伯公司在进行虎II坦克的期间,研发人员仍然在想着一个综合轻狮与重狮的版本,就是采用88毫米KwK 71倍径主炮并且维持140毫米的正面装甲。重新设计的狮式坦克能够以90吨的重量达到35km/h的速度。至于这个速度就依赖梅巴赫(Maybach)的HL 230 P30 12汽缸引擎所产生800匹马力来带动;甚至狮式坦克被设定为取代虎式坦克的指定车种。

不管研发人员如何构想如何画图,1942年3月5日, 德国超重型坦克的指令与合约下达,因此狮式坦克的设计案就在7月中旬永远正式叫停了。

八号重型坦克

坦克简介

八号坦克II型,又名八号坦克2型或八号坦克量产型。八号坦克是二战期间德国制造的一种超重型坦克,是世界上最重的坦克。

德国开发超重型坦克的历史从1941年克虏伯(Krupp)公司以掳获的苏联T-35坦克作为研发蓝本为开端,所以到了隔年克虏伯公司提出“虎鼠式”(Tiger-Maus, VK7001)重型坦克以及七号狮式坦克(PzKpfw VII Löwe, VK7201)。不过计划在同年3月初就被取消,但是研发的经验与技术却为后来的重型坦克做了准备。

1942年3月中旬后,保时捷车厂收到一份合约,要求制作新款100吨重的205型VK10001保时捷坦克(Panzer - VK10001 / Porsche Type 205)。4月中旬的时候德国陆军补充要求新坦克载弹量应高达100发,5月时在阿道夫·希特勒的亲自要求下,斐迪南·保时捷教授(Professor Ferdinand Porsche)与克虏伯公司的穆勒博士(Dr. Muller)开始合作进行整个计划;希特勒还要求坦克应重达180吨,坚不可摧,并且无坚不摧,搭配高性能的55或者70倍径的坦克炮。研发的结果造就八号坦克鼠式(Panzerkampfwagen VIII Maus)成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设计的最重型坦克,也是全世界到目前为止最重型坦克纪录保持者。鼠式坦克不仅仅是完成设计,并且到达产制完成的阶段,一共有两辆原型车问世。

1942年6月8日 德国著名的坦克设计师波尔舍(另一个译名就是保时捷)博士在会见希特勒的时候提出发展超重型坦克,希特勒当日即任命波尔舍为总设计师,研制一种安装有128mm或150mm火炮的超级重型坦克,这就是“鼠”式坦克的来历。1943年1月12日,德国陆军兵器局召集了各有关厂家下达研制任务,参加研制的厂家有:克虏伯公司,西门子公司,戴姆勒-奔驰公司,斯可达公司和阿尔凯特公司等,由阿尔凯特公司负责总装任务。

1943年12月23日 在阿尔凯特公司的试验跑道上进行了“鼠”1坦克的行驶试验,获得成功,不过当时炮塔没有浇铸,用的是55t的混凝土炮塔作为替代品。1944年1月10日,该样车被运到斯图加特附近的博普林根试验场,进行了更广泛的试验,除了悬挂装置强度不够和出现一些其他的小故障外,都还令人满意。但是它的最大速度只有25km/h,持续速度只有20km/h。随后希特勒命令波尔舍博士在1944年6月之前制造出有炮塔的装有武器的完整“鼠”式坦克。

1944年3月20日 第二辆样车“鼠”2式坦克的车体被运到了博普林根,不过其他的部件直到6月9日才全部运到,并开始新的试验。1944年10月,“鼠”1坦克和“鼠”2坦克都被运到柏林郊区的库麦斯道夫试验场作进一步的试验,试验开始不久,“鼠”2式样车由于发动机和发电机轴匹配不当,发生了柴油机曲轴损坏的严重故障,而新制造的发动机直到1945年3月才运到库麦斯道夫,组装没有出现什么问题,但是随后不久德国就战败了。

“鼠”式超重型坦克只生产了两辆样车,还有9辆正在生产过程中。原计划生产150辆,但是由于二战的进程,基本上“鼠”式坦克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鼠”1坦克装上了一个实验炮塔,上面没有装任何火炮,动力装置是MB509汽油机,车体表面涂三色迷彩。“鼠”2坦克装上了完整的炮塔,炮塔上装有一门128mm的火炮和一门并列75mm火炮,动力装置为MB517柴油机,表面涂两色迷彩。这两辆样车在德国投降前只有2号参加了最后的战斗,在苏军进攻柏林前,德军把“鼠”1样车炸毁了,把“鼠”2样车派遣到了柏林进行战斗,还击毁了许多苏军坦克(详情请见以下段落),苏军在战后将各处缴获的车体部件拼凑成一辆完整的“鼠”式坦克。

中文名:八号坦克

外文名:PanzerKampfwagen VIII Maus Ausf II

研制时间:1942年

定型时间:1943年

服役时间:未服役(只参加了柏林战役,并击毁了许多苏军坦克)

产量:2辆

特殊型号

八号坦克防空车

用一种新型炮塔代替八号坦克的原本炮塔,并在炮塔上安装两门高射炮的对空/对地两用坦克装甲和机动和原本八号坦克差不多,但是火炮换成了两门88mm Flak43 高射炮,既可对空也可对地,弹药基数据说达到了400多发,但此计划后来被希特勒取消,后因战争的结束而下落不明。

八号坦克防空车

八号坦克歼击车

在鼠式坦克的底盘上安装一个巨型战斗室,使其变成一种超重型突击炮(类似于美国的T95重型突击炮)。

九号/十号坦克

九号坦克

十号坦克

坦克简介

九/十号坦克 9号坦克(Panzerkampfwagen IX)“剑齿虎”和10号坦克(Panzerkampfwagen X)是E系列坦克计划后的两种标准战车,实则为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故意散布欺敌的虚构坦克开发计划。

九号坦克:9号坦克被命名为“剑齿虎”,计划取代“黑豹”2和“E-50”,采用了新设计的kwk46 105毫米L/88型火炮,其正面上车体装甲为半蛋型的150mm,下车体装甲为半蛋型的160mm。炮塔外形采用半蛋造型,炮塔前甲厚252mm,筒形火炮防盾厚120mm。炮塔侧甲后甲均厚95mm。在侧面防护上,9号坦克大胆的使用双层半蛋型间隔装甲,根据后来美国科学家的计算,9号坦克的正面防护超过580毫米,侧面超过380毫米。

十号坦克:10号坦克计划取代E-75,采用KwK43 L/71 88mm炮,全车的所有部位都采用了曲面装甲,使得装甲的防弹性能发挥到了极致,负重轮改进成为了单排而非传统的交错式,流线形的外壳使得10号坦克表面跳弹的几率大大增加。

THEEND.......................

明示:

投币,收藏,转发,关注

投币,收藏,转发,关注

投币,收藏,转发,关注

投币,收藏,转发,关注

投币,收藏,转发,关注

投币,收藏,转发,关注

投币,收藏,转发,关注

投币,收藏,转发,关注

投币,收藏,转发,关注

投币,收藏,转发,关注

投币,收藏,转发,关注

投币,收藏,转发,关注

投币,收藏,转发,关注

投币,收藏,转发,关注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二战德国坦克发展史

首先是I号坦克及变形车

总述: 1931年,德军中的一些将领如海因里希.古得里安等,意识到建立装甲部队的重要性,以及需要一种轻型坦克来培训将来的装甲师作战人员。因此,在1932年德军向主要的公司提供了一种轻型坦克(5吨)的规格说明。设计者的主要经验来源于早期的一些“秘密”项目和与瑞典Lansverk公司的合作计划。

I号A型:德国武器局接受了LK B1样车并给予Sd.Kfz. 101的制式编号批准量产。第一批量产型被称为一号坦克A型,它是在LK B1 基础上改进而成:每侧4个大直径负重轮中的后3个装在平衡架上而第1负重轮为独立悬挂,而车体尾部比LK B1 更低矮,炮塔移至车体中轴线靠右。全车只有2名成员:驾驶员兼机电员、车长兼机枪手。从1934年7月至1936年6月共生产了818辆一号A型坦克。

来张正面的!

I号B型坦克:一号A型的风冷式柴油机存在严重的缺陷,因此1935年德国武器局命令使用LK B2 样车和一号A型的部件开发新的型号,在换装了马巴赫液冷式汽油机后,定型为一号坦克B型。B型的车体加长,发动机盖改为纵置式,每侧有5个负重轮(后4个装在平衡架上)和4个托带轮。从1935年8月至1937年6月共生产了675辆B型。其中部分车辆改装了向上排气装置并加上了空气滤清器,适合于热带气候,它被称为一号Tp坦克并配属非洲装甲军。

I号坦克C/D型:C型与A、B型在外形上完全不同,它的短粗车体上装有平衡式交错重叠负重轮并使用现代化的扭杆式悬挂。搭载改进的早期二号坦克炮塔,装有EW141机关炮一门和MG34机枪1挺,其中EW141为20mm的口径的反坦克速射炮。 从1942年7月至12月共有40辆C型出厂,其中两部在1943年被送往苏联作战,其余38部被送往西线。

D型 德国武器局还计划试验性地发展一种一号“重装甲步兵突破坦克”,顾名思义就是牺牲部分机动性,带有厚重装甲用来掩护步兵冲击敌军要塞的支援坦克。 1940年在一号A型坦克和VK601的混合基础上开发出VK1801样车,它也称为一号D型,由于拥有重装甲而达到20吨的重量。

变型系列一号指挥坦克为更好地协调装甲部队,德军在1935年将部分一号坦克底盘改造成为指挥坦克。去除了炮塔,装有突起的上层指挥结构和固定的四角型指挥塔,出入口开在指挥结构两侧。它装有FuG2和FuG6电台,多出的天线架在右侧翼子板上。苏德战争爆发后又加装了更强的FuG8和FuG10电台而成为后期型,框形天线环绕车体。 1935年至1937年在一号B型基础上共改造了184辆指挥坦克,另有6辆是用A型改造。

▲德国装甲之父——古德里安

而德国的古德里安在富勒《装甲战》思想的基础上对装甲兵作战理论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坦克集中应用突破敌防线的作战思想。简而言之就是利用大规模的装甲部队担任尖刀作用,在战役层面打开战役缺口。尔后利用其机动性优势迅速向敌后方进攻,瘫痪敌后勤指挥系统,由摩托化步兵跟随其后填补战场空缺,最后装甲部队回应配合步兵完成对包围圈内敌人的围歼,这也是二战期间德军所采用的战术思想,并与之配合发展了1号、 2号 、3号 、4号、 5号黑豹、 6号虎式 、7号虎王共7型主力坦克。

1号 2号坦克

1933年德国重整军备后,陆军部决定利用暗中发展的坦克技术来开发一型重量在5吨上下的轻型坦克作为过渡之用。各项技术指标也不要求过高,结果克虏伯公司的方案被选中。经过1年多的继续改进和发展,新坦克被生产出来了,并被命名为1号坦克。

▲1号坦克——武器仅为两挺机枪

1号坦克全重5.9吨,成员2人,发动机功率为57马力,主要武器装备为2挺MG-13-7.92mm机枪,正面装甲厚度为13mm,最大公路时速为40千米,最大行程145千米。19357年克虏伯公司又推出了1号B型车,主要改进了悬挂系统和动力系统,采用100马力的发动机后,机动性能获得大幅度提升,其它部分基本没有变化。

在成功研制1号坦克后,陆军部要求在一号坦克的基础上研制一款更大的坦克,最终MAN公司的方案赢得了陆军部的青睐,新坦克被命名为2号坦克。2号坦克主体从1号坦克发展而来,悬挂系统和动力系统依然沿用了1号坦克的技术,武器为一门20mm机关跑和两挺7.92mm机枪,战斗全重达到了9.5吨,最大公里时速为40千米,越野最大行程为125千米。

▲2号坦克——主武器为一门20mm机关炮

相比于同时期西方和苏联的坦克,1号和2号坦克在各方面都难以与之抗衡,可以说这这两种坦克的实验作用大于作战目的。1936年德国派遣100辆1号坦克和少量2号坦克参加西班牙内战。实战表明该两型坦克薄弱的装甲仅能抵挡步兵的轻武器,在近距离甚至连重机枪的子弹都无法做到有效防护 ,面对苏联的BT-5和T-26根本无法生存。1938年德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时,古德里安利用新组建的3个装甲师进行了一次具有战略战术双重意义的装甲集团远距离奔袭作战。结果在这次作战行动中,战车的维修率高达50%,尽管这次行动在后来被很少提及,但笔者认为这次行动对德国闪电战理论的行成具有重要意义。

3号 4号坦克

轻型坦克火力和防护性的不足是显而易见的,1935年起,德国人把研制重点转向两种中型坦克,其中一种是数量较多装有高射炮的坦克,这就是3号坦克。

在1号和2号坦克发展的同时,古德里安就指示各军火公司研制一种15吨级装备37或者50mm火炮的中型坦克作为未来装甲部队的主力坦克。1937年5月陆军部选中了奔驰公司的设计方案,定型后的坦克被命名为PZKPFW3型,简称3号坦克。3号坦克自1939年入役到战争结束各种改进型号多达12中,其中A B C D为实验型号,产量很小。1939年开始生产的Z型是初生产型号,Z型后期装备一门50mm短管火炮,是入侵波兰的主力。1941年德军又开发了F. G. H三种型号,它们和J 型早期型都装备了50mm或37mm的火炮,1941年至1943年又增加了J G M N四种型号。除了N型和J型早期型,其他型号都装备一门50mm长身管火炮,N型装备一门短身管75mm火炮。截止战争结束3型坦克各种型号共生产了6000余辆。

黑豹坦克

▲黑豹坦克被称为二战中最优秀的中型坦克

1941年德国陆军部下令由MAN 奔驰公司分别开发一款更大吨位更强火力的新型坦克。1942年11月选中MAN公司的VK3002原型车,并命名为5号黑豹坦克,于12月投入生产。黑豹坦克可以说是德国坦克发展史上一个突破,和以往的德国坦克不同。黑豹坦克采用了倾斜装甲设计和宽大的履带,在防护性和机动性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其采用的KWK42型70倍口75mm主炮威力强大。在北非战场上曾在3000米距离上击毁一辆谢尔曼坦克,这个距离在今天看来也是一个非常远的距离了。

黑豹坦克最初的生产型号为D型,于1944年在库尔斯克战役前紧急生产了250辆投入战场,由于匆忙上阵,乘员对坦克的熟悉度不够,加上战术上的指挥错误以及装备的不成熟极大限制了黑豹坦克的性能发挥,第一天交战就损失了210辆,损失率高达84%。

虎式坦克

▲虎式坦克在当时具有最强的防护和火力

1942正当黑豹坦克研制时,希特勒决定在研制一种吨位更大,火力更强的重型坦克。最终陆军部选中了亨舍尔公司的设计方案,新坦克被命名为6号虎式坦克。与豹式坦克45吨的重量相比,虎式坦克的战斗全重达到了惊人的57吨,这个重量别说在当时,即使在目前的主战坦克里也是属于重量级选手。虎式坦克的车体结构比较简单,主车体和炮塔采用轧制装甲焊接而成,采用垂直设计,正面装甲厚度为100mm,侧面为80mm。主炮为一门由防空炮改进而来的KWK36型88mm火炮,发射穿甲弹初速达930米每秒,在3000米的距离上具有110mm的穿甲威力。而当时的坦克交战距离普遍在1000米左右,所以在当时虎式坦克可以击毁任何在视距内和它交战的坦克,盟军没有一种坦克可以挡住虎式坦克主炮的正面一击。

1942年7月至1944年8月,德军共接收了1355辆虎式坦克,由于数量稀少,德军将虎式坦克集中编为精锐的重坦克营。每个营编制30辆虎式坦克,隶属于集团军或者司令部,编号为50X或10X,其中著名的有501,502重坦克营,党卫军101重坦克营。

凭借无坚不摧的88mm主炮和坚不可摧的防护,虎式坦克在战场上遇神杀神,遇佛杀佛。德军凭借少数虎式坦克在远距离就能对苏军坦克形成火力压制,以一挡十在战场上很常见。1944年在法国的作战行动中,一辆虎式坦克牵制了盟军一个师。一旦在战场上遭遇了虎式坦克,盟军只能采用集体冲锋的方式接近虎式坦克,攻击其侧面薄弱部分。而在这个过程中盟军的损失相当惨重,绝大部分坦克在接近虎式坦克的过程中在远距离就被虎式点名了。

虎王坦克

虎式坦克的出现催生了苏联的斯大林2型重型坦克,这中坦克在火力的防护上已经超越了虎式。为了保持坦克的质量优势,1943年1月,德国陆军部责令保时捷,亨舍尔,MAN公司开发一款重量在60吨以上的重型坦克,最终亨舍尔公司的VK450方案中标,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虎王坦克。虎王坦克在当时拥有超越时代的防护和火力,重量达到了70吨,火力方面采用了一门71倍口径的KWK43型88mm火炮,在当时具有摧毁一切坦克的可能,就连面对防护优良的斯大林2型坦克也无法抵挡这门炮的火力。

虎王坦克于1944年5月首次在明斯克附近参见战斗,接着7月于波兰参加了防御作战。1944年503重坦克营的两个虎王坦克连参加了诺曼底作战,但在1944年8月前全部损失殆尽。由于出现的时间太晚,加上的德军已经失去战场主动权,所以虎王坦克的出现只是杯水车薪,至战争结束也只有少量的虎王坦克投入战斗,战斗历程也十分短暂,鲜有耀眼之处笔者在这就不赘述了。

纵观整个二战德国坦克发展历程,我们首先要纠正一个错误,德军的装甲实力并不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二战初期德国闪击波兰后,其主力坦克仍然是落后的1号和2号坦克,3号和4号数量占整个坦克总数比例并不大,与同时期英法的坦克相比,在火力和防护性上落后一个档次,甚至连捷克的38t都不如,这种情况在3号和4号的改进型大规模服役后才有所改观。随着战争的进行,虎式和豹式的出现彻底扭转了交战双方坦克质量对比。苏联方面依靠规模庞大的T-34-85和斯大林2型才能与之抗衡。而西方盟军直到战争结束时也没出现一种在火力防护上和德国重型坦克当的坦克。M-26潘兴的出现对于战场进程是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二战德国突击虎

  

二战德国突击虎|
  • 二战德国坦克汇总|
  • 二战德国坦克汇总| | 二战德国坦克汇总| ...

    二战德国突击虎|
  • 瑞典S坦克发展史|
  • 瑞典S坦克发展史| | 瑞典S坦克发展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