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地貌怎么形成的 第三纪晚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提起丹霞地貌,人们可能会想起曹丕的诗中的一句诗词,这句诗词是这样写的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这里的丹霞主要是用来形容梦幻的晚霞风景,后来逐渐的成了一个地理名字。说起丹霞地貌,那么你知道丹霞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吗?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丹霞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发育始于第三世纪晚期喜马拉雅山运动。因为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导致部分的红色地层发生了褶曲和倾斜,让原本红色的盆地升高而成了一个外流区。流水偏向于盆地的中部低洼的地方集中,水流把沿着岩层的那一边进行侵蚀,从而形成了两壁笔直的深沟,这个深沟称之为巷谷。巷谷堆积很多水不能够流出,从而就形成了坡度山堆。
随着进一步的侵蚀,石墙、石柱都开始渐渐的消失不见了,慢慢的形成了把坡形成了丘陵。红色岩石里面还有很多的灰岩石头,还有一些碳酸钙胶结物体。这种碳酸钙被用溶解之后就形成了一些溶沟、溶洞、石钟乳、石芽等等,还有一些不明的堆积物质体。
在砂岩里面,因为有很多交错的层理形成的锦绣地形,这个锦绣地形称之为锦石。河流比较深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比较高的山壁。还有被切割很多各式各样的山峰,这些山峰有宝塔形状的,有直立形状的,有堡垒形状的等等。还有岩层比较倾斜度比较大的地区,被侵蚀形成了绵绵起伏的单斜山脊,这个单斜山脊跟很多个山脊相邻,这个山脊被称之为是单斜峰群。
有的岩层节理发生了很多大面积的崩塌,形成了很高大壮观的崖坡,而崖坡的节理慢慢的形成了石墙,石墙的侵蚀下形成了石窗,慢慢的石窗的扩大就变成了石桥。
丹霞地貌成因 丹霞地貌怎么形成的
丹霞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流水向下侵蚀及重力崩塌作用,形成了赤壁丹崖及石墙、石峰、石柱、石巷、岩穴等造型地貌。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的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而发育成的各种丹霞奇峰总称。以陡崖陡坡为特征,中国广东的丹霞山就是丹霞地貌的一个典型代表。
丹霞地貌在我国广泛分布,目前已查明丹霞地貌1005处,分布于全国28个省,其中四川的蜀南竹海和七洞沟属于幼年期丹霞,贵州赤水丹霞属于青年期丹霞,广东丹霞山属于壮年期丹霞,江西龙虎山则属于老年期丹霞,丹霞地貌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均有分布;最低海拔可以形成于东部的海岸带,最高海拔可以出现在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上。但相对集中分布在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地区。
红色陡崖坡是丹霞地貌最重要的识别要素,不同形态和体量的陡崖坡组合成堡状、墙状、柱状等各类丹霞地貌的基本坡面。在幼年期和青年期丹霞地貌区,大部分陡崖坡则构成峡谷的谷壁。
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丹霞地貌怎么形成的、第三纪晚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怎么形成的 丹霞地貌成因 喜马拉雅 第三纪 第三纪晚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