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鉴 桌游志
对于那些“雅人”而言,有关书籍的回忆总是优雅的,或者小清新(笑)的。也许是什么《追忆逝水年华》,或者《挪威的森林》,毕竟人家把人生活成了精致的童话,活成了叫人半懂不懂的诗。
我是个粗人,俗人,粗俗人。从小到大没看过几本书,与书的回忆自然也不会那般“雅”,要说也只能说说和几本杂志有关的事。
前几天家里大扫除,在墙角的杂物堆中发现了厚厚一摞《桌游志》,日期大多是12-13年这段时间,粗略一算也是七年之前的老物。
封面上的女郎们依旧青春活力,性感惹火,只是蒙在上面的那层灰尘,那褪色的靓丽光鲜,不禁让人怒骂一句:时间过得真他妈的快。
捧着厚重的铜版纸杂志,我再度神游过往。
最初接触《桌游志》是在高中。
我不算是硬核的桌游玩家,也就玩玩三国杀什么的(这里点名批评现在的游卡桌游,想钱想疯了),且做高中繁忙学业之余的消遣。因为友人的“热情推荐”,我偶然得到一本《桌游志》,从此开始了与“她”的孽缘。
算是比较老的一期了,我接触的第一本桌游志
念书的时候不太爱看杂志,偶尔翻几眼《意林》、《读者》。所以《桌游志》的出现算是让我小小的惊艳了一次。
“原来还有专门为介绍三国杀而出版的杂志啊……”我当初就是这样的感受。
有一说二,这本杂志诞生的那个时候虽然纸媒式微,但杂志的质量却并不忽悠,可以说是相当良心了,全册铜版纸彩印,摸上去很有质感。
内容更是精彩缤纷,从冷知识到桌游杂谈、四格漫画,再到与桌游相关的历史文化专题,乃至小说连载都能看到,至今我还记得里面连载过的《死者世界》和《内奸》。
当然我的注意力绝大多数只集中在三国杀部分,以及一些文化专题上,偶尔了解一下其他的桌游内容,仅此而已——
这些都是比较冠冕堂皇的说法,让大家相信为师是一个正直善良,热爱知识渴望学习的好老师……屁咧!
其实买《桌游志》一多半的目的还是为了看封面和夹在中间的美少女写真。
虽然如今看来算不上什么福利,可是对当初涉世未深的为师来说……劲啊!
那时候我的娱乐手段并不多,只有一部山寨的苹果电脑,用来看看动画玩玩单机游戏,但每天能用电脑的时候也不多(电脑被保管在祖父母那里)。所以《桌游志》的出现也算是给平淡枯燥,缺乏刺激的生活添加了些许艳情的调味。
至于《桌游志》的入手,自然也不能明目张胆的去买。
毕竟这种“玩物丧志”的东西无论是家里还是学校都不是很支持,所以无论是阅读还是购买,都有一种“地下工作”的感觉,始终都偷偷摸摸的。
顺带一提,买桌游志的钱也很符合这样的“地下工作”。因为我用的是自己的晚餐费,我最直接也最大笔的灰色收入。
高中的时候都是把钱冲到饭卡,刷卡吃饭。我是走读生,所以只在食堂吃晚饭,家里一个月大概给一百左右。
但高二的我沉迷锻炼“修行”,经常和某位王姓同学(绰号:大哥)不吃晚饭,在操场跑圈。因为正在成长期,晚自习放学回家也有一顿宵夜垫肚子,然后那张红票子就……嘛,我不说大家也该懂了吧(坏笑)。
后来随着胆子越来越大,买的东西也不局限在《桌游志》上,什么漫画闲书都不在话下,甚至斥百元“巨资”委托同学代我购入一套铁盒的三国杀珍藏版卡牌,带着风林火山外加军争和神将,这件老物下次有机会再说吧。
如今上班摸鱼,回家更是百无禁忌,想看书看杂志打游戏什么都可以,经济上也比穷学生要好很多(进化成了穷教书的……),反而没什么买这些“违禁品”的欲望,真是奇哉怪也。
是我长大了吗?也未必,只是当一件东西太容易得到的时候,我们反而不会再去珍惜。也真应了古人那句话,叫“妻不如妾,妾不如偷”。想来上课吃东西,看小说总比平时更爽快,也是这样的道理吧。
晚上回家借着“用功读书”的借口,偷偷把自己关在房里,拿出托同学买的全新一期桌游志,一页一页仔细翻看,不肯错过每一部分的内容。
不知不觉,夜也深了。
这时外面最好下场大雨,噼里啪啦的雨落,轰隆隆的雷声,我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忘记了作业和升学的压力,纵身跃入铜版纸上那浓稠的文字之海,自在畅游。
我至今还记得有一个文化专题是与“修仙”相关的,什么雍正能把十四把小剑炼化在腹中,什么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什么血青蚨、铜钱剑、辰州符;还有一本专门谈到日本妖怪,天狗,九尾狐,酒吞童子……
比起那些早已被翻烂的学究书,反倒是这些更能让我记忆深刻。
我吸收着课本外的“无用”的知识,也曾因为那些可爱的封面girl而面红耳赤,对着中间的写真喷泻无处安放的欲望与躁动。痴迷,注视,疯狂的颤抖,稀奇古怪的幻想,从股间到脊髓到后脑的快感直冲云霄……
贤者时间偶尔也会想着喜欢的女孩子,想着她现在在做什么?睡了还是用功?或者和我一样做一些不能被大人知道的“坏事”?
高中,青春,理想,志向……都在一页一页的杂志里被翻过,只剩下那一堆永远与现实脱节的胡思乱想。
恍惚间,那些快乐而愚蠢的夜晚都已经过去七八年。柜子上那一大叠的桌游志早已成了现在的模样,封面褪色,落灰,偶尔有几本还夹着一两张样式新奇的三国杀角色卡。
对了,每买一本桌游志都会送一些限定的实体卡牌,我记得最开始送的是sp杨修,后来的牌都到哪儿来着?好像送给朋友了吧。
和《桌游志》有关的人也多是高中的老友。
高中有个相当的同学,姓金,我叫他阿金/老金。早先在《我与金庸二三事》一文里写过他。老金有一套三联版的金庸全集,我都借来看过。后来我们还合写小说,可惜到最后都腻了,悲夫。
他有次向我要一本杂志,想要把里面的写真剪下来贴墙上装饰,好像是早安少女李纯封面的那期。此举让我联想起《九十九度中》的逸九少爷。当时正好在看林徽因的文集来着。
应该是这本
那时候我们都没什么多余的心思,喜欢这个词除了肉欲,就是纯纯的爱和仰慕。
还有位姓曲的同学,他是带我入《桌游志》坑的那个人。我买桌游志和其他“违禁物品”都是他暗中相助,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宛如黑帮的交易。对中二少年的我们来说,也算是圆了一场“无间道”的梦。
作为酬劳,附赠的卡牌大多被曲君拿走,杂志我留着。
后来和曲君各奔东西,不怎么联系,除了几次聚会之外就再也没见过。他好像大学期间唱歌得奖,之后发迹,目前天南海北的飞在世界各地走穴演出,吃喝玩乐让人好生羡慕;而我在老家教书育人,写点文章换几个买游戏买书的钱。
说到这儿,本来斑驳久远的记忆,那些熟悉的面容和情景也就差不多了,只剩一片狼藉,满地鸡毛。
不知以后能不能相逢呢?
唯一能把我们联系在一起的就是这堆旧杂志。
在这里说句曲君的坏话(笑)。当初不管是买桌游志还是在做其他事的时候,他总是想从中抽出一点好处来,是个有小心思的人,也很可爱。记得后来买的铁盒也少了两张神将,貌似……
但我不怪他什么。一是让我能一直记着这么个朋友;二来,因为留些不完美,有些遗憾,反而让这段与《桌游志》相伴的记忆更有一番别样滋味。
不知道当初那些,被他“骗”走的卡,还有多少留着呢?
现在的游卡桌游变了很多,无论是三国杀游戏还是《桌游志》。前几天看到《桌游志》现在的封面,总觉得杂志“没内味儿”,不知为什么,反正就是看一眼就懂了。
不,也许我还停留在过去罢了。但现实却一刻也不曾停下地前行,我却始终不愿意接受这些改变。
对人也好,对事也罢,总是有些来自过去的执着,让我们停留在回忆当中,不愿意改变。
桌游移植 想在手机上玩桌游 难度有多大
很多玩家都曾抱怨桌游虽好玩,但十分难开,不知道去哪里“领取朋友”一起愉快玩耍。阿宅们更是懒得迈出家门参与线下聚会,希望能将桌游移植到手机平台上,随时随地开一局。
那么怎样能顺利地将桌游移植到手机平台,难度有多大呢?这听上去是一个把大象关进冰箱分几步的问题,答案无非是设计APP—提交审核—等待上线就完事了,但如果真的这样想,就过于理想和简单化了。
选择合适题材
首先,并不是每一款桌游都适合被移植到手机上。由于手机屏幕普遍偏小,如果是一个超大版图再加上骰子、卡牌、模型等诸多元素的桌游,显然无法在小屏上获得很好的游戏体验;版图上有太多细节的桌游同样不合适。
纯卡牌游戏倒是很适合移植到手机平台,特别是纯粹的DBG(牌库构筑),玩家可以省却洗牌的烦恼,对于卡牌本身也不再有损耗。如《暗杀神》、《星域奇航》和《金牌小说家》这些DBG早已登录了手机平台。
《暗杀神》
其次,手机游戏和面对面玩的桌游不同,在玩家执行行动时,最好是由某位玩家做一个简单的行动,然后可以立即轮到下家行动,这样用简单的画面语言就能交代清楚,玩家也不会因为等待而分神。但如果像《神秘大地》、《加勒多尼亚》这样不平等回合数的游戏,难免会出现一方行动还没做完,另一方已经无聊地退出游戏去做别的事的尴尬状况。
《神秘大地》
再次,由于手机游戏相较于桌游的互动性其实是有限的,所以反而是那些SOLO和对战体验较佳的桌游更符合玩家的胃口。比如线上的《七大奇迹:对决》依然能牢牢抓住玩家的心,《远古印记》和《鬼故事》依然能营造阴森恐怖的氛围,充满未知的挑战。但若是一个五人局的游戏,需要系统来回提醒该轮到谁动了,久而久之就让人会产生“怎么玩个游戏还那么费劲,不如LOL五黑”等想法。
《七大奇迹:对决》
界面和教学
相比那些花里胡哨,用满屏的小红点提醒你该干什么的手机卡牌游戏,许多已成功移植到手机上的桌游界面就朴素得多。一般就是单人、多人、教学模式和设置四个按钮,甚至有些偷懒的设计者都不愿意对界面多做改动,彼此“借鉴”起来。所以桌游移植到手机平台上所花费的界面UI投入成本其实并不高。
再说到新手引导,很多手机游戏是采取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先来一局新手对战,然后教你怎样变强(抽卡,符石),再通过竞技场和其他玩家PK激起你的获胜欲,最后进入公会系统或塔这样的配置。玩家可以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到沉浸感和代入感,学习一款新游戏的成本也并不高。
但桌游不一样,首先要向玩家解释清楚游戏规则和各种按键的用处,而且还得尽量保证玩家能够一次性牢记,以免出现边玩边忘的窘境。这样对于游戏的新手引导和系统提示上的要求远比一般的手机游戏来说更高,一旦做得不够地道,很容易让玩家连新手教程都没过就弃游并给出差评。
就这两方面来说,《历史巨轮》手机版就做得非常不错,不但通俗易懂,而且让游戏设计师VC客串教学,整个过程风趣幽默,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规则的记忆。《历史巨轮》本身是一款重度非常高的桌游,虽然手机版省却了Setup的诸多烦恼,但对原作的细节若处理不到位,就会劝退众多新人和桌游原作粉,而却能广受好评,可想而知改编的功力之深厚。
《历史巨轮》
也有一些移植到手机上的桌游设置了新手教学局,尤其是策略埋得较深,玩家容易摸不着头脑的重度较高的游戏,这也不失为一种解决思路。但其难度相比起做新手引导更大,若对局时长、规则解释或游戏代入感等方面没控制好,很容易就活不过教学。
联机和成就
网上有很多对于“孤独等级”的划分,比如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吃火锅、一个人去看病……虽然不少SOLO桌游很好玩,但一个人玩桌游终究是也是孤独的。
所以将桌游移植到手机上,终极目标自然不是让玩家沉迷SOLO,而是经常能够和天南地北的玩家来上一局。于是游戏的联机系统就非常重要:需要有好友系统、社交系统、更新系统和线上组局的各种要素等等。
当联机系统做出来后,怎样能保证用户留存和活跃度就是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了。有些游戏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且快捷高效,十分钟就能开一局,比如当年的神作《银河竞逐》,无论是狂热粉自制的对战平台,还是如今IOS系统上的移植作品,都不缺捧场的玩家。
《银河竞逐》
但是如果是游戏时间较长,策略度较重的游戏
而SOLO向的游戏(其实多是由合作游戏改编)就更容易出现被束之高阁的情况。此时只有通过推出新的扩展和人物才能刺激玩家再次尝试。
《勃艮第城堡》
可以看出虽然桌游世界包罗万象,但实际上真正适合移植到手机上的桌游也是十分有限的。而且一款移植到手机上的桌游要想和诸多手游巨作PK,或100%还原线下桌游对局体验,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桌游移植到手机端后,操作简化、聚合性好、便捷性高等特点,都是线下桌游所不具备的优势。
因此,在开发、移植一款桌游之前,开发团队应提高对桌游核心理念的理解和对目标市场的了解程度。在选择完适当的题材后,移植改编过程中,除了美术风格、动画特效、界面UI这些最基础的设定,通常还需要合理布局游戏版图,安排好新手教程,完成联机和成就系统的设置,才算打好了地基。
此后还需通过不断的维护、消除BUG、增添选购项目和更新扩展,才能营造良好的游戏环境,维持玩家的新鲜感,提高桌游移植的成功率。这些都绝不是随便找几个程序员,照搬一下美工和文字就能解决的问题。
|大宝鉴、桌游志
历史巨轮 大宝鉴 想在手机上玩桌游 桌游 桌游志 桌游移植 桌游设计 难度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