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季诺战役 科普
博罗季诺战役是拿破仑侵入俄国时期的一次会战。1812年夏,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从法国本土及其欧洲盟国与附庸国中征集了一支60余万人的大军,入侵俄国。俄军在莫斯科以西125公里的博罗季诺村附近筑有完备的工事,迫使法军在对其不利的地形上与俄军交战。俄国方面的战略企图是在防御中消耗法军;拿破仑则希望以集中自身优势,一次冲击达成歼灭俄军,成为事实上的决战。8月26日(俄历9月7日),俄法两军在博罗季诺展开了一次规模最大的会战。会战结果是双方均损失惨重。俄军达成战略目的,战争主动权逐渐转移至俄军方面。
战役背景
1812年夏,拿破仑从法国本土及其欧洲盟国与附庸国中征集了一支60余万人的大军,入侵俄国。(参见俄法1812年战争)
1812年6月24日,法军进入俄境,第一批三个集团近45万人,很快深入俄国内地。
战争初期,俄军面对法军咄咄逼人的攻势,被迫撤退,沿途进行坚壁清野,以阻滞法军前进。8月16-18日,俄法军在斯摩棱斯克激战。(参见斯摩棱斯克战役)俄军抵挡不住法军进攻的锐势,放弃斯摩棱斯克,向莫斯科撤退。8月29日,新任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抵达前线,率军继续后撤。
1812年9月3日,俄军在博罗季诺附近预先选定阵地,以切断法军通往莫斯科的两条主要通道,库图佐夫决心依托阵地与拿破仑军队进行一次决战。
军力对比
包括驻守在奥德河以东的预备队在内,拿破仑共征集了60多万部队和大约1400门火炮。在这支几乎来自欧洲各国的部队中,法国人只有27万,其中包括从法国占领的领土上征召来的人。没有什么选择余地的奥地利和普鲁士派来了军队,意大利总督欧仁亲王也率领4.5万名士兵加入了这支大军。拿破仑还从被困于伊比利亚半岛的24.3万部队中(其中也有许多不是法国人)抽调了2.7万人。
法军军旗
东进大军分成5支主要力量。中央是由拿破仑亲自指挥的主力突击部队,并辅之以欧仁亲王的意大利军和拿破仑的弟弟热罗姆·波拿巴国王(他因行动缓慢而受到审查,在博罗季诺会战之前便离去了)的一支部队。中央部队大约有38万人。除此之外还有两支侧翼部队。麦克唐纳元帅率兵向北守卫波罗的海沿岸,陆军元帅施瓦岑贝格亲王的奥地利军队负责掩护拿破仑的南侧,这两支部队各有3.4万人。虽然拿破仑一直在不断征募新兵,但这支“大军”士气高昂,战斗力很强。
俄军有火炮640门,法军有火炮587门。
俄军有一支英勇善战和训练有素的步兵,但是装备差,仅配备了许多口径不同的滑膛枪,火力上处于劣势。不过他们坚信苏沃洛夫的名言:刺刀比子弹更有用。俄军骑兵包括通常的轻骑兵团、重骑兵团和龙骑兵,其装备比刚到博罗季诺时的法军精良得多。此外,俄军还拥有数千名优秀的哥萨克骑兵,他们虽然不善交战,但善于追击、警戒和伏击。俄军炮兵新近进行了整编,配备了一批新武器。它规模庞大,包括44个重炮连和58个野炮连。俄军还拥有一支精干的先头部队,但其救护手段却(和法军一样)极其原始,很难应付巨大的伤亡。
后勤补给
给养问题可以说它是整个会战成败的基础。法军战线过长(300英里),部队成份复杂,交通困难,地形不利,特别是由于法军未能达到进行这场会战所要求的速战速决的目的,给养问题才显得格外重要。
拿破仑对入侵俄国一事已考虑数月之久,在俄国边境以西建立了9座兵站,每座兵站都粮草充足,足够法军消耗多日。将这些粮草运送到前线的是由5424辆马车和2400辆牛车组成的辎重队(分成26支运输队)。这支运输队伍需要20万头挽畜(此外还有11万匹战马),每头挽畜每天要消耗近20磅饲料。据计算,近1/3的随军粮草都被挽畜消耗了,难以长久维持一支远离兵站或给养地的前方部队了。
到俄国后,虽然时值夏季,但除少数轻型车队外,由于道路泥泞,多数车队无法通行,也没有适合放牧的牧场。于是法军不得不丢弃和就地消耗大批粮草。到达维尔纳之前,法军已损失2万匹战马。四处掠夺时又发现整个乡村早已坚壁清野,拿破仑的一切后勤保障计划都落空了。
战场环境
9月4日,库图佐夫向亚历山大一世报告说,阵地选在莫扎伊斯克前方的博罗季诺村。博罗季诺阵地正面宽8公里,前沿位于马斯洛沃、戈尔基、博罗季诺、谢苗诺夫斯科耶一线;右翼在马斯洛沃村附近,紧靠莫斯科河;左翼与难以通行的乌季察森林相连;中央以库尔干纳亚高地为依托;后方有森林和灌木林,便于隐蔽配置军队和实施机动。阵地构筑有完备的工事,迫使法军在对其不利的地形上与俄军交战。据说,博罗季诺是莱昂蒂·莱昂蒂耶维奇·本尼格森在率军加入主力部队的途中选定的阵地,俄军因此放弃了先前由巴克莱的参谋人员选定的地点。情况也许确是如此,因为在米拉拉迪维奇将军率领的1.8万民军到达之前,库图佐夫并不急于交战;况且在俄国人选定并迅速加强的阵地以西,肯定还有即便不比博罗季诺更理想,也和它同样不错的阵地。博罗季诺村位于科洛查河北岸,地处新斯摩棱斯克大道旁,科洛查河与另一条小河沃伊纳河汇合于此。这里还有另外两条支流,在大道以南与其平行的是斯托尼茨河,在沃伊纳河上游一点汇入科洛查河的是谢苗诺夫卡河。科洛查河从博罗季诺向北流入汹涌的莫斯科河,这一流域内两岸陡峭险峻。
战场环境
俄军阵地的最右翼部署在科洛查河与莫斯科河之间的一环形地带,左翼驻守在位于老斯摩棱斯克大道上的乌季察村周围的丛林中。斯托尼茨河和谢苗诺夫卡河的夹角地带是一道低矮的山梁,其北端是一座小土丘,极适于作战。俄军在这里修筑了工事,并以守卫这里的军长的名字命名为拉耶夫斯基棱堡 [ 注: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拉耶夫斯基将军是沙皇亚历山大手下最著名的将领之一。在这次会战中,他亲自带领16岁和11岁的两个儿子,对法军的一个炮兵连发动了一次突击。棱堡以南主要是平地和沼泽,有的地方有丛林。这里的一些小村庄易守难攻(至少谢苗诺夫斯卡娅村是这样),注定会成为法军摧毁的目标。但其附近的三个小工事(称为“巴格拉季昂棱堡”)构成了左翼中央的中心枢纽。位于丛林地带的最左翼阵地是乌季察村附近的另一个高地。主防御阵地中心以西近1英里处,是舍瓦尔季诺棱堡,库图佐夫派1个师在这里防守,并得到骑兵和炮兵的支援。
巴克莱的第1集团军构成俄军右翼。库图佐夫认为法军会沿新斯摩棱斯克大道推进,因而在这一地段部署了重兵,但他忽视了中央和左翼阵地。由于战线过长,守卫在那里的巴格拉季昂的第2西集团军处于易受攻击的境地。库图佐夫未占据乌季察高地,而准备让巴格拉季昂的第3军在最左翼的丛林中打一场极有可能成功的大规模伏击战。不幸的是,本尼格森在视察阵地时却给第3军军长下达了相反的命令,使其部队暴露在旷野中。虽然大体上讲俄军占据着坚固的天然阵地,并抓紧时间尽量对其进行了加固,但俄军左翼仍有可能被包抄。不过,后来的情况表明,库图佐夫还算幸运。
战略计划
正当巴克莱(当时他尚未被库图佐夫接替)一面向莫斯科撤退,一面寻找立足之地时,拿破仑也在考虑是否在斯摩棱斯克安营扎寨,等到1813年再战。这不仅对部队给养有利(虽然法军严重减员,但给养仍十分紧张),而且还会给法军带来其他好处。然而,这场会战的目的尚未达到,亚历山大拥有强大的民军,时间对他有利。于是,拿破仑决定冒一次险。8月29日,他率军从斯摩棱斯克出发,沿着通往莫斯科的碎石路前进,一路烧杀掠抢,最后遭到毁灭。
博罗季诺战役
库图佐夫的作战企图是,以积极防御的手段尽量杀伤敌人,改变敌我力量对比,为尔后交战和歼灭法军保存实力。
拿破仑的战略主张,是以一次总决战粉碎俄军。面对俄军的防御,法军难以从两翼包抄,决定在博罗季诺会战中采取正面突击,以求在狭窄地段上突破俄军防线,揳入俄军后方,将俄军逼至莫斯科河加以歼灭,从而打开通向莫斯科的大门。
过程
当俄军忙于构筑防御阵地时,拿破仑正在慢慢集结军队,准备向俄军左翼发动大规模攻击。他在驱马观察地形时,一眼便看出法军在向法军主阵地发起进攻之前,必须先摧毁舍瓦尔季诺棱堡。他把这一任务交给了第1军(由达武元帅指挥)第5师(由孔潘将军指挥),并派两支骑兵部队给予支援。9月5日傍晚日落前,战斗打响了,双方激战到将近午夜才收兵。俄军损失了大约5000人,法军的伤亡略少一些。
尽管俄军在戈尔恰科夫亲王指挥下英勇作战(实际上法军也是如此),但库图佐夫根本不该同意本尼格森的方案,即防守舍瓦尔季诺棱堡,因为它不仅不在俄军炮火的有效射程之内,而且毫无战略价值。俄军却为此损失了许多精兵强将和3门火炮。俄军左翼主要依托巴格拉季昂棱堡,这场战斗并未改变左翼易受攻击的形势。9月6日,俄军全力以赴巩固阵地,拿破仑也渴望更细致地观察地形,准备其作战计划。
于是,拿破仑把指挥部移到舍瓦尔季诺棱堡北面的平坦地带,并多次对俄军阵地进行侦察。当时,他正患重感冒和膀胱炎,身体欠佳,法军的临战状态也不能令他满意。除兵力上稍占优势(约13万:12.2万)外,法军在其他方面并不比俄军更占优势。自从越过涅曼河以来,法军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损失了大约25万人。严重的人员伤亡和食品短缺无法提高法军的士气。法军骑兵的处境尤其不利,它丧失了大量马匹,剩下的马匹也羸弱不堪。相反,俄军却兵强马壮。此外,俄军在火炮的数量和质量上也占有优势。
9月6日,拿破仑正在侦察阵地,达武走上前去,要求允许他率领自己的军和波尼亚托夫斯基亲王的第5波兰军,从侧翼进攻俄军左翼和后方。达武认为,他只需4万人便可以闪击俄军的这一薄弱防区,并迅速取得决定性胜利。这种战术本该受到拿破仑的青睐,但他在稍事考虑后拒绝了这一行动计划,而主张采用大规模正面进攻的方案。朗斯特里特在葛底斯堡战役中也打算采用同样的战术,但同样被断然拒绝了,而且理由更少。
最后制定的作战方案是:达武率第1军进攻巴格拉季昂棱堡(在拿破仑的印象中,那里只有两个而不是3个筑垒阵地);在达武左翼,内伊的第3军在朱诺的第8军的紧密配合下,以近卫军为后方部队,从拉耶夫斯基棱堡北面的谢苗诺夫斯卡娅村攻击俄军防线。这样,法军的整个进攻重心是在约1.5英里的战线上打击俄军左翼和中央。欧仁的第4军和第1军第3师在科洛查河北岸作战,其任务是摧毁博罗季诺村,然后利用三座特制的浮桥渡河,向拉耶夫斯基棱堡进军。骑兵由缪拉全权指挥,他在达武的后方集结了3个骑兵军(第4军)。从右翼迂回攻击俄军的唯一措施是派波尼亚托夫斯基的第5军沿老斯摩棱斯克大道从侧翼包抄俄军左翼。
法军炮兵(共有587门火炮,但配备到各炮兵连的火炮数量仍显不足)的任务是,战斗一打响就对敌实施大规模炮轰。战斗开始的前一夜;法军已将2个炮兵连部署在舍瓦尔季诺东北面的高地上,准备炮轰巴格拉季昂棱堡。这2个连各有24门火炮。第1军炮兵司令佩内蒂将军又从近卫军、德赛师、孔潘师和弗里昂师抽调62门火炮,增援这2个连。这些火炮主要用来压制俄军的炮火,而索尔比耶将军(指挥近卫军的后备炮兵)则利用近卫军的榴弹炮猛轰俄军堑壕。一旦法军右翼和俄军交火,第3军的40门火炮将一齐向拉耶夫斯基棱堡开火。炮兵在作战中将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9月7日凌晨6时,佩内蒂所部率先向敌开炮,战斗由此开始。法军的进攻时间比原计划晚了一些,因为那2个在夜间部署的炮兵连因火炮射程不足,不得不调动位置。俄军炮兵迅速还击。炮战断断续续进行了数小时,整个战场硝烟弥漫,能见度下降,这给双方的近战增加了困难。
拿破仑的第3军一开炮,法军先头师便开始进攻。欧仁亲王率兵向博罗季诺村的巴克莱部队发动攻击,俄军被击退,未来得及拆毁科洛查河桥;但他们很快夺回了博罗季诺村。接着,俄军接到退回主阵地的命令,这一次他们拆毁了科洛查河桥。欧仁亲王在村中留了一个师的兵力和部分骑兵。大约上午9时30分他率余部渡过浮桥,进攻拉耶夫斯基棱堡。
与此同时,孔潘所率的第1军第5师在德赛的第4师的密切配合下,正向巴格拉季昂棱堡挺进。拿破仑希望法军所向披靡,但是俄军炮兵巧妙设防,向法军射出一排排炮弹,使法军纷纷倒下。更为不幸的是,此时俄军步兵也投入了战斗,将无情的子弹射向挺进中的法军。孔潘中弹负伤。达武的坐骑被击中,他本人也被震伤,只得离开战场,将指挥权交给德赛。双方大部分部队都投入到肉搏战中,战斗异常激烈。法军一度攻占了俄军阵地。但巴格拉季昂从图奇科夫将军的第3军调来2个旅组织反攻,终于把法军强行赶出了阵地。这时大约是8时30分。
坚守在指挥所的库图佐夫此时意识到,他的兵力部署太偏重右翼,而左翼兵力不足。于是他命令巴戈武特将军率领第2军绕道俄军后方,支援左翼中央。但就在这支部队准备行动之际,法军又向巴格拉季昂棱堡发动了猛攻。战斗相当激烈,法军先后攻占了两座棱堡,但在进攻第三座棱堡时受挫。在关键时刻,英勇善战的缪拉亲自上阵指挥,基本稳住了阵势。
棱堡争夺战至少还要持续两个小时,此时它已成了各兵种参加的大混战。双方炮兵继续使成千上万人丧生;双方骑兵相互拼杀,淹没在马蹄飞扬、子弹呼啸的混战中;双方步兵刺刀相向,满脸是汗,浑身是血迹和泥土。俄军高级指挥官伤亡最为惨重。最为不幸的是,英勇善战的第2西集团军司令巴格拉季昂亲王也在战斗中负伤,并于两周后死去。
在这个血腥的早晨,两翼战场的情况怎样呢?在法军右翼,波尼亚托夫斯基的部队行动缓慢,几乎到8时才和俄军投弹兵完全接上火。这支俄军担负着为第3军提供掩护的任务。由于俄军第3军已抽调部分人马去保护棱堡,加之前一天俄军参谋长拒不执行俄军总司令的伏击计划而使俄军暴露在危险的阵地上,法军的任务完成得较为顺利。
经过一场激战,俄军停止了抵抗,波尼亚托夫斯基的部队轻而易举地攻占了乌季察村,而且还可能继续夺取村后那座具有重要战术价值的小山,严重威胁俄军左翼。为此,库图佐夫命令第2军从俄军右翼迂回过来。这支部队的及时到达阻止了波尼亚托夫斯基的后续攻击,保住了高地。但是俄军第一军军长图奇科夫却在战斗中阵亡。该翼的战斗平息下来。如前所述,欧仁亲王夺取博罗季诺之后便率大军南渡科洛查河,准备进攻拉耶夫斯基棱堡。他在博罗季诺地区保留了一些炮兵,其炮火足以覆盖棱堡北侧。他还在科洛查河南岸部署了增援部队,企图在步兵进攻前以猛烈的炮火削弱敌方的防御。坚固的棱堡为俄军炮兵提供了较好的保护(步兵没有藏身之处),而部署在棱堡后方、奉命坚守到底的第3骑兵军却遭受了巨大损失。
上午9时30分,欧仁亲王的步兵发起进攻,战斗同样很激烈。拉耶夫斯基的第7军因不得不派兵增援俄军左翼而兵力不足,无力控制谢苗诺夫斯卡娅的防线。尽管如此,法军的第一次进攻还是被俄军击退了,而且伤亡巨大。但法军以莫朗的第1师(配属于第4军)和博纳米将军的第30步兵旅为先头部队,很快又发动了第二次进攻。这些部队经过激烈而残酷的战斗终于攻入棱堡,与高大健壮的俄军炮手展开了面对面的殊死搏斗。法军一度占领过阵地,但俄军很快又夺回了阵地,并最终通过白刃战将法军赶出了阵地。
棱堡周围的战斗异常激烈,此时格鲁希的第3预备骑兵军也投入了战斗,企图突破俄军仓促形成的方阵,但不仅没有得逞,反而遭到巨大损失。这时俄军又痛失一些高级将领,其中第1集团军参谋长负伤,炮兵总指挥亚历山大·伊凡诺维奇·库台索夫少将阵亡。到11时30分,这些顽强抵抗的俄军士兵仍坚守在拉耶夫斯基棱堡周围。拿破仑下令再次发动进攻,一支俄军突然向法军左翼发动袭击,迟滞了法军的进攻。大约10时30分,库图佐夫得知法军没有在科洛查河的一个渡口设防,便命令乌瓦洛夫将军的第1骑兵军(约2500名骑兵)和马特维·伊万诺维奇·普拉托夫将军的顿河哥萨克部队进攻留在北岸的法军。在阳光的映照下,这支阵容严整的俄军刀光闪烁。俄军约8000名骑兵击退了奥尔奈诺伯爵的胸甲骑兵和轻骑兵中队(其任务是保护拿破仑“大军”的左翼),但未能攻破留守博罗季诺的法军1个师的方阵。当法军骑兵从南岸渡过河时,俄军经过较为激烈的交战后便撤走了。库图佐夫对两位骑兵指挥官行动拖沓,作战不力极为不满。但这支骑兵的出现(其哥萨克人活动在法军侧翼和后方)完全打乱了法军在拉耶夫斯基棱堡前的计划和进展。
除上述左右两翼的进攻外,拿破仑在战斗打响后1小时左右发动了第三路进攻。这是在被摧毁的谢苗诺夫斯卡娅村南面某处到拉耶夫斯基棱堡地区之间对俄军左翼中央发动的一次进攻。达武和内伊的部队联合实施了这次行动,并得到了在左翼进攻的拉图尔·摩布尔的骑兵和在右翼作战的南苏蒂的骑兵的大力支援。和在其他地方的战斗中一样,双方的炮兵,步兵和骑兵都投入了此次战斗。战斗开始时,法军照例先对俄军实施炮轰,俄军炮兵迅速还击,不断将实心弹、葡萄弹和榴霰弹射向仓促形成一道红蓝长墙的法军步兵纵队。不过这场战斗首先还是一场骑兵战。身穿艳丽服装的法军骑兵肩并肩排成一列列横队,步伐整齐地向俄军开来,继而便转入和俄军刀光剑影的拼杀中。俄军虽然在作战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果敢,但无论在殊死激烈的马战、步战还是谢苗诺夫卡河两岸的炮战中,它最终还是被法军击退了,这一重要战场开始陷落。俄军的失败已成定局,其所需要的只是抓紧时机,重新部署兵力,组织部队,恢复元气。由于拿破仑不在场,一直坚守在阵地最前沿的内伊和缪拉向拿破仑皇帝紧急求援,以期在俄军立足未稳之时一举攻破俄军的防线,这样便很可能赢得这场战役。然而,拿破仑犹豫片刻后拒绝动用他的预备队,从而坐失了良机。
于是,这场著名的博罗季诺战役又要打到下午乃至夜晚了。法军仍需攻克拉耶夫斯基棱堡。因为中午时分,俄军收复了拉耶夫斯基棱堡。乌瓦洛夫和普拉托夫的骑兵对法军侧翼的威胁,迟滞了拿破仑命令欧仁亲王发动的下一次进攻。这对第4骑兵军无疑极为不利,因为就在欧仁亲王的部队准备阻止哥萨克人的威胁时,第4骑兵军也已前进至谢苗诺夫斯卡娅前沿。于是它不得不任凭棱堡中的俄军炮火轰击长达2个多小时,并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将近下午3时,欧仁亲王已为另一次大规模进攻做好了准备。为配合欧仁亲王的进攻,位于谢苗诺夫斯卡娅和博罗季诺的炮兵连集中优势炮火对拉耶夫斯基棱堡实施了交叉火力封锁。
这主要又是一场骑兵的混战以及和往常一样的步兵的阵地争夺战。一个中队接着一个中队的骑兵投入到殊死的恶战中。法军第2骑兵军军长蒙布兰将军不幸阵亡,战场上那刺耳、尖厉的刀枪撞击声一时间大作。拿破仑的一个随从参谋奥古斯特·德·科兰古将军接替了蒙布兰的职务。但他也在率第5胸甲骑兵团攻入棱堡时阵亡了。棱堡内的俄军炮手进行了顽强抵抗。直到西夫里准将率领的第9步兵团赶到后,俄军才被制服。棱堡内尸横遍野,惨不忍睹。伤势严重的士兵倚靠在扭曲的火炮架上奄奄一息。法军终于拿下拉耶夫斯基棱堡,但战斗又持续了2个多小时,其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几千骑兵卷入的大混战。欧仁亲王为达到突破俄军防线的目的,在棱堡后的高地上集结了所有可动用的骑兵。然后这一队队勇猛的法军士兵向集结在阵地上准备应战的俄军骑兵中队和紧随其后的步兵纵队发起了进攻。很快,俄法两军混战在一起。巴克莱·德·托利一直在战斗最激烈的地方指挥着他的轻骑兵和长矛骑兵冲杀,他的坐骑被击毙,他也险些丧命。正当骑兵混战时,双方的步兵和炮兵也都参加了战斗。
到下午5时,双方都已精疲力竭。在法军右翼作战的波尼亚托夫斯基已向乌季察高地发动过一次猛攻。俄军的巴戈武特将军(早些时候他率第2军从俄军右翼迂回过来)发现在中央和右翼的俄军主力已开始后退,自己已处于不利境地。为了行动上的一致,他也主动后撤,把阵地让给了波兰人。
战斗即将结束,和这一天中其他重大、激烈的战斗相比,此时相当平静。俄国人还在垂死挣扎,有人想如果这时拿破仑将他的近卫军投入战斗,俄军必将全军覆没。但这位皇帝又一次没有这么做,而且这次包括贝尔蒂埃(拿破仑的参谋长)和缪拉在内的大多数高级将领都支持拿破仑的主张。库图佐夫在夜间决定第二天清晨把部队从战场上撤下来,他仍坚信自己赢得了这场防御战。
结果
在这次战役中,双方投入的总兵力将近30万人。双方的伤亡异常惨重,特别是高级将领的死伤人数更为惊人。看来很可能有大约30%的参战人员负伤,但谁也不清楚确切的伤亡数字。据西尔·罗伯特·威尔逊将军说,俄军伤亡3.6万人,法军伤亡3.5万人,然而他并没有亲临战场,而是在整个战斗期间都在沙皇的大本营里。他提供的法军伤亡数字有可能是准确的(尽管他宣称法军只有26名将领伤亡,这个数字显然太低了,实际上是38人),但俄军很可能损失了4万人。一般估计为俄军伤亡4万4千多人、法军伤亡3万5千多人。在这场会战中,尽管双方的总司令都没有立下卓著战功,但是双方下级指挥官却以他们的勇气,斗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激发了部队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战斗热情。
影响
博罗季诺会战,双方未能决出真正的胜负,但为俄军消耗法军和转入反攻创造了条件。尽管从战术上看,法军取得了博罗季诺会战的胜利,俄军退出了战场,但俄军并未被歼灭,拿破仑入侵俄国的唯一目的因此落空了。在交战中双方伤亡惨重,但俄军仍拥有随时可以投入战斗的预备队,而且后勤补给安然无恙;而拿破仑的运输线太长,难以维持其现有部队的补给。结果,几个星期后遭到毁灭性打击的是法军,而不是俄军。
博罗季诺战役对俄法1812年战争的整个进程有重大影响。虽然没有直接导致战争进程发生根本性转折,但标志拿破仑军队覆灭的开始。拿破仑后来曾写道:“在我一生的作战中,最令我胆战心惊的,莫过于莫斯科城下之战。作战中,法军本应取胜,而俄军却取得了不可战胜的权利。”(其他评论区补充)
沙俄重器 博罗季诺级战列舰
在著名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之后,俄罗斯帝国于1898年把手伸向了窥视已久的辽东半岛。无能的清政府轻易被武力所吓倒,在一番威逼利诱之后,俄罗斯帝国终于获得了他们梦寐以求的温水不冻港。清帝国等于在武力威逼之下被迫签署了租借旅顺、大连为期25年的不平等条约,俄国还得到了延伸中东铁路到旅顺的权利。
苏沃洛夫公爵号战列舰
在得到中国的基地后,尼古拉二世于当年推出了大海军计划补充修订方案,计划对太平洋舰队进行大规模扩充。这一计划决定建造8艘最新型战舰用于太平洋舰队和黑海舰队。但是俄国当时国内仅5个能建造大型战列舰的船台,因为其自身的造船能力有限,只能同时建造5艘战列舰。为了能实现既定方针,俄国决定先向美国和法国订购两艘代表这两个国家最高造舰技术的新式战舰,然后参考其设计在本国同时开工5艘融合它们先进技术和工艺的新式战舰,最后再总结性的整合前述战舰的优点和教训建造一艘最强的超级战列舰。美国人四平八稳、全面均衡和走成熟技术的路子似乎不太对性急的俄国人的胃口,仿造特列维赞号设计的波将金级仅制造了一艘。倒是法国设计的号,尽管在建造初期就发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依旧以其强大的火力和优异的防护性能而得到俄国人的垂青。俄国人决定在融合皇太子号之所长并修改其缺陷后,建造5艘新式战舰,即著名的博罗季诺级。当然,俄国人并不愚蠢,他们制定了统一的战舰标准。
皇太子号
这5艘新式战舰的设计显然要考虑到远东旅顺基地的实际条件。清帝国建立这个基地的时候,正值其大力兴办洋务运动发展海军的时期,当时在旅顺港建造的船坞,虽然大到足以让曾经巨大宏伟的定远级铁甲舰入坞维修,但在那个战舰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它很快显得有些狭促和过时了。据信,当时其船坞只能容纳超度不超过118米、排水量不大于14000吨的船舶入坞维护,那么针对太平洋舰队所设计的主力战舰,也就必须得考虑这一糟糕的“实际情况”,甚至在设计上作出牺牲。
沙皇尼古拉二世
法国人在为俄罗斯海军开工建造了皇太子号战列舰之后,就针对其设计上的缺陷作了全面的改进,然后建造了更为强大的索芬号。而俄国人也根据建造皇太子号时签订的协议取得了索芬号的图纸以及大量技术资料,同时也依照自身的需要和实际情况,改进出了后来被命名为博罗季诺级的新式战列舰。可以说博罗季诺级是俄罗斯版本的索芬号,而其设计也传承自皇太子号战列舰。
其设计为长艏楼船型,尺寸为长114.6米、宽23.2米、吃水8米标准排水量为13500吨。20台燃煤锅炉发出的蒸汽驱动两台蒸汽机,主机的最大功率输出能达到16500马力,因此最高航速为18节。同时,由于设计能装载煤炭2000吨,因此以10节航速航行时航程远达8500海里。如此巨大的航程,在以往的俄国自建战舰中,是从未有过的。而且博罗季诺级是俄罗斯帝国海军中第一种设计时就安装有完整无线电系统的战舰,这也就很好的解决了舰队同指挥机构的联络问题,使得海军高层能在万里之外进行指挥和调遣。
博罗季诺级的主炮使用当时俄罗斯海军最强的舰炮,12英寸40倍径的Model 1895型。这种主炮最早被安装在战列舰“伟大的西索亚”号之上,威力比老式的12英寸30倍径Model 1877型大幅度提高。由于弹药通用化的问题,新老两种炮使用的都是331.7公斤重的炮弹,但是却因为炮膛增大身管的延长,以及配用新式发射药,在炮弹出膛速度上有了极大的进步。
Model 1877发射的炮弹初速仅580米/秒,而Model 1895却能达到792米/秒!如此高的炮弹初速也使炮弹的射程大大增加,“博罗季诺”的主炮以15度的最大仰角发射时,最大射程可以达到约14000米,而使用Model 1877的老式战舰,却还无法达到10000米。为了能加快供弹速度,炮塔内被安装了新式的电动扬弹机,因此射击速度比以往的战舰更为快速。
全部两个双联装炮塔,沿用自伟大的西索亚号开始的统一标准被安装在艏艉的中轴线上。副炮采用Model 1892型,炮塔化的设计使其射界比廓式安装的战舰更为优良。同时,电机驱动的副炮塔对于近距离高速目标的反应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虽然其副炮的主要作战对象并不是敌人的高速雷击舰。6个双联装副炮塔对称的被安装在左右两舷。博罗季诺为抵御敌人的高速鱼雷艇大量安装了口径为75毫米的速射炮。20门75毫米小口径速射炮以炮廓形式安装在左右两舷的水线处,这种设计的初衷是为了使其能更有效的对付来袭的敌舰,炮口不需下摇即可射击基本上属于同一水平面的敌舰船体。
就其装甲厚度而言,可以说是俄罗斯战舰中前所未有的——不是因为其如何的厚、而是因为按照传统的标准,它的装甲实在是薄的吓人!两个主炮塔之间的舷侧装甲带厚度仅7.5英寸、艏艉装甲带为100毫米,全舰装甲最为坚固的主炮塔和指挥塔,也只有10英寸。这是俄罗斯第一次在他们自己建造的战舰上,采用镍化钢与维式热处理法这两种革新技术,因此,博罗季诺级所安装的装甲在屈服度上已经不输给当时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种先进战舰。尽管在主装甲带厚度上,因为各种实际的客观原因而无法达到原先的设计要求。如果说博罗季诺级的侧装甲带厚度上还值得商榷的话,那么在水雷和鱼雷防护上,它是完全有资格宣称属于世界第一的。在博罗季诺的水线之下,覆盖有4英寸厚度的水下防护装甲层。不仅是有装甲保护,他们还学着法国人样子在战舰的两舷的水下,安装上了防护隔舱。这些在受到鱼雷或者水雷袭击时,能破裂进水以减低爆炸对于船体伤害的隔舱,使军舰在遭到水下破坏时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高。
鹰号
在战争初期,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因为几次时运不济的交战,逐渐被日本联合舰队所压倒,并最后被围困在旅顺港内。陆地上战斗则同样对俄国人不利,俄国驻留在远东的部队不敌日军的节节进逼,逐渐撤退并最后退守辽东半岛的最南端——旅顺,同俄国的陆上联系被切断。远东俄军处于苦守待援的窘境。为了挽回俄罗斯帝国的尊严,尼古拉二世决定孤注一掷。他下令调集波罗地海的全部主力舰艇,并以此为基础组建了第二太平洋舰队。类似博罗季诺级这类新锐巨舰自然被寄予重望,并担负了构成舰队核心战斗力的重任。由于建造工期拖延的缘故,第二太平洋舰队组建的时候,博罗季诺级的五号舰光荣号尚未完工,而鹰号也是刚完成了大部分的舾装作业,尚未进行正式的海试。这次旅途很不顺利。第二太平洋舰队在北海惹下著名的多格尔沙洲事件,将英国的渔船当作了日本的驱逐舰一通猛轰,甚至还将己方的巡洋舰误认为敌舰加以射击。但是真正开始暴露出舰艇设计上问题的,是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这些变故使军舰的各种交织在一起的设计问题逐渐暴露了出来。
在北非洲的丹吉尔,第二太平洋舰队于添加煤炭的时候遭遇到飓风。虽然舰队没有为此遭受损失,但是根据水兵们时候的描述,4艘博罗季诺级战舰的露天甲板都被海浪所覆盖,唯一没有被浪头淹没的只有艏楼部分的甲板。虽然当时的风速大约只有50节、浪高为9米,在风急浪高的大西洋这种情况并不罕见。作为一种理论上能够适应远海作战的战列舰来说,这样的表现非常糟糕。皇太子号的干舷很高,但是适航性能却不好,就是甲板上浪严重。据说,个别时候舷侧遭遇到三角波拍打的情况下,海浪甚至能冲刷到上层建筑物顶部。 法国设计师在汲取了皇太子号的教训之后设计出了他们的索芬号,首先是要降低船体的重心,于是皇太子号的长艏楼船型得到改进,省去了半层甲板的重量,虽然干舷的损失对适航能力还是造成了影响,但是这比较起皇太子号上得不偿失的内倾斜侧舷设计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
博罗季诺级在照搬了法国人牺牲干舷为代价的稳定重心设计后,在设计上还受到了旅顺港干船坞的尺寸和容量的干扰,结果,俄国人制.造的博罗季诺级虽然在艏楼部分同索芬号是一样的干舷高度,但是他的艏楼后甲板高度比之法国人的索芬还要低!也是因为受到船坞尺寸的限制,博罗季诺号无法造到像索芬那样的长度和宽度,而只能适度提高吃水来补足因为尺寸的缩小所造成的吨位损失。俄国人还不得不把舰船的重量降下来以适应旅顺船坞。进一步降低后甲板高度就是为了减重,俄国人不仅降低了后甲板的高度,他们也削减了主装甲带的厚度。7.5英寸的侧装甲带其实并不是出于俄国人本意,虽然由于新材质和技术的运用,装甲强度已经有了飞跃,但是尚未能够达到只要那么如此厚度就能确保无虞的地步。原本的设计,是给博罗季诺级安装上10英寸的舷侧装甲,但是这个期望还是因为吨位的原因而告吹。在削减了2.5英寸的主装甲带厚度并大大降低其覆盖面积之后,博罗季诺级的设计已经使它可以勉勉强强挤进旅顺那已经显得狭小的船坞了,这番修改为它的未来的命运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对马海战中作为俄方旗舰的苏沃洛夫公爵号,是日本联合舰队在战术布置中确定的第一波攻击重点。14点07分,日舰队开始齐射。日舰准确的齐射发挥了巨大威力,仅15分钟就让苏沃洛夫公爵号完全丧失了战斗力。日舰的一发12英寸炮弹洞穿了后部炮塔,将整个炮塔掀了开来,同时拥有重装甲的司令塔也遭到直接命中,俄国舰队的指挥系统瘫痪了。在随后的交战中,到处起火、动力丧失的该舰几乎被日本所忽略,所幸的是船体本身损伤并不严重,进水轻微。直到19时左右,在舰上官兵的奋力抢修下恢复了自航能力,但是却也再次引起了日本舰队的注意。于是东乡下令由雷击舰给这艘战舰以最后打击,于是日军的驱逐舰向这艘不幸的战舰扑去。这个时候正是布置在两舷的75毫米速射炮发挥作用的时刻,却怎想因为当时的海况不佳,浪头不断的打向战舰的侧舷,安装位置过低的75毫米炮廓,几乎就处在浪涌之中,根本无法发挥作用。
于是,日本驱逐舰在几乎毫无干扰的情况下,轻易地将鱼雷射向苏沃洛夫公爵号的两舷。而动力尚未完全恢复,舵效应又很糟糕的该舰自然无法回避,先后被5枚鱼雷命中。纵使有着一流的鱼雷防护措施也无力回天,19点20分沉没。全舰仅20人生还。就在旗舰沉没之前的几分钟,亚历山大三世号已经先一步翻覆在海浪之中。
日舰在重创旗舰苏沃洛夫公爵号之后,将火力转移到了紧随其后的亚历山大三世和博罗季诺号之上,又尤以前者被命中的次数为最多。日舰对于俄舰水线处的准确射击,在“亚历山大三世“号的水线装甲上造成了许多的穿透。水线装甲带因为重量问题被迫由10寸削减为7.5英寸的危害,由此显现了出来。
东乡平八郎
大量的击穿造成了严重进水,而进水又造成了船体吃水的增加。很快,仅仅高出水线1.83米的侧装甲带因为船身的下沉转变成了水线下装甲。由于不断的进水,海水很快就淹没到75毫米速射炮炮廓,不密封的炮廓又更加剧了进水,装甲带上没有防护的船体又不断被日舰射来的炮弹轻易贯穿,造成更严重的水密性能的破坏。如此的恶性循环之下,战舰焉有不沉之理?比旗舰更悲惨的是,亚历山大三世号仅4人生还。
19时20分,也就是旗舰沉没的同时,日本舰队将炮火转向了博罗季诺号,这艘战列舰已经在先前的炮击中燃起了熊熊大火。但是日军炮火的洗礼没有持续多久,集火射击后的第4分钟,日舰富士号射来的一枚12英寸炮弹命中了这艘战列舰的要害副炮弹药库。由于船艏方向第一对副炮塔被安装在艏楼之上,所以在设计时弹药库没有像其他的炮塔那样被布置在水线之下,于是日舰的一发12英寸炮弹洞穿7.5英寸的侧装甲之后、威力巨大的下濑炸药轻易就引爆了这个死穴。巨大的爆炸波及到其他的弹药库、彻底撕列了船体,这艘战列舰一瞬间就在剧烈爆炸的碎片里消失无踪。很不幸的是,全舰只有一名幸存者。
鹰号则比较幸运,虽在先前的战斗中被击伤,1/3的锅炉熄火主炮也完全失效之下却没有为日舰所重点关照,因为日本联合舰队的主力舰只有4艘,无法将毁灭性的12英寸炮弹射向所有的俄国战舰。但是当熬过可怕的“鱼雷之夜“后,以旧式铁甲舰尼古拉一世号领军的俄罗斯第第三太平洋舰队残余,将伴随着朝阳一起再次面对与昨天一样可怕的火力轰击。自知抵抗下去有死无生的舰队代司令涅鲍佳托夫少将最终选择了投降。
对马之战拉下了帷幕,被俘虏后的鹰号则成为了日本海军的宝贵战利品,也成为日本海军检讨战列舰设计得失的宝贵样本。它后来被日本联合舰队命名为石见号编入现役,直到1922年《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的》的签定后,成为舰队炮击演习的标靶被轰沉。
|博罗季诺战役、科普
博罗季诺战役 博罗季诺级战列舰 沙俄重器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