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寺庙

对数的由来 起源及发展|

对数的由来 起源及发展

对数的由来,起源及发展

对数的由来 起源及发展|

对数的创始人是纳皮尔(John Napier),他是苏格兰的贵族,1550年生于苏格兰爱丁堡附近的麦启斯顿(Merchiston),1617.4.4卒于同地。纳皮尔1563年入圣安德卢斯(St.Andrews)大学,又到过欧洲留学,1571年重回苏格兰。

纳皮尔(John Napier)图片来源:

纳皮尔对数字计算特别有研究。球面三角中的“纳皮尔比拟式”(Napiers analogies),“纳皮尔圆部法则”(Napiers rules of circular parts),以及作乘除法用的“纳皮尔算筹”(Napiers rods or bones)都很有名。尽管当时的人以为这些是纳皮尔的生平杰作,可是比起他的伟大发明——对数来,只是雕虫小技而已。

18世纪大数学家拉普拉斯曾说对数“用缩短计算的时间来使天文家的寿命加倍”。这是毫不夸张的评价。

那时指数的概念尚未完成,也没有指数符号,纳皮尔本人更不知“底”为何物。一直到欧拉才发现指数与对数的天然关系。对数的建立先于指数,倒是历史上的珍闻。

纳皮尔不从指数出发,怎样得到对数的概念呢?不妨用现代的术语来说明一下:

设AB是定长的线段,DE是从D点出发的射线。现在有C,F两点,C点从A向B运动,F点从D向右运动。两点同时以相等的初速出发。F的运动是匀速的,而C点的速度与线段CB的长成正比(比例常数是1)。当C点行过一段距离AC以后,F点行过一段距离DF,纳皮尔称DF为CB的对数。

说明:C点是变速运动,要采用速度变化率表示C点的瞬时速度,式子(1)是求解上式微分方程得来的。

纳皮尔造对数表,实质上是给出上面微分方程的近似积分,由此可知,纳皮尔对数和自然对数是两回事。不少教科书把二者混为一谈。

纳皮尔的对数大作《奇妙的对数定律说明书》(Mirifici Logarithmorum Canonis Descriptio)于1614年6月在爱丁堡出版。

我国“对数”的名称是这样来的,17世纪中叶以后,对数与对数表传入我国,在1g2=0.30103这样的式子里,2叫做“真数”(这个名称至今不变),而0.30103叫做“假数”,“真数与假数对列成表”,所以叫做“对数表”。后来“假数”这个名称渐渐不用,把0.30103叫做2的“对数”。

对数的发表,震惊了伦敦的一位数学家布里格斯(Henry Briggs),他1561年2月生于英格兰的约克夏(Yorkshire),1631年1月26日卒于牛津。先是伦敦克累沙姆学院(Gresham College)几何教授,以后是牛津大学天文学教授,布里格斯最先认识到对数的头等重要性,1616年,他决意到苏格兰去拜访纳皮尔。

布里格斯建议将对数改良一下,以便于计算。相当于改为以10为底的常用对数。这种见解,纳皮尔也曾想过,第二年(1617)纳皮尔逝世,布里格斯以毕生的精力,继承纳皮尔未竟(未完成)的事业,1624年布里格斯出版《对数算术》(Arithmctica logarithmica),刊载1至20,000以及90,000到100,000的14位以10为底的对数表。而20,000到90,000的空隙,到1628年由佛拉哥(Adrian Vlacq,1600?-1667)补足。

瑞土的彪奇(Jobst Burgi,1552.2.28-1632.1.31)年轻时是钟表匠,以后研究天文。他也独立发现了对数,可能还早于纳皮尔,但发表较迟(1620),这时纳皮尔的对数已闻名全欧了。

纳皮尔的对数并不是自然对数,到伦敦的斯彼得(John Speidell)《新对数表》(New Logarithmes,1619)出现,才和自然对数(以e=2.71828…为底)接近,

穆尼阁(Jean Nicolas Smogolenski,1611-1656,波兰人,1648年(遣顺治3年)来中国,以对数、三角学等教授方中通、薛凤祚(?-1680)。1653年穆尼阁、薛凤祚合编《比例对数表》,这是我国最早的对数著作。

藏煦(1805-1860)是钱塘(今杭州)人,我国清代的数学家。“十龄后即好畴人学(天文、数学),昼读夜布算,覃思有得,则秉烛以记”。他无心于功名,一生没有做官。研究对数很有成绩,觉得旧有求对数的万法头绪纷繁,初学者颇难了解,于是详加推究,发现捷法多种。著成《对数简法》(1845),《续对数简法》(1846),《假数测圆》(1852),总名《求表捷术》.

1854年,有一个英国人艾约瑟(Joseph Edkins,1825-1905),在李善兰和张福僖(?-1862)处看见戴煦的著述,大为叹服。这年他专程到杭州拜访戴煦,戴煦竟不予接见。艾约瑟大失所望,但对戴煦的崇敬并未稍诚,他将戴煦的书译成英文,寄回英国的“算学公会”。这是对数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对联的起源及发展 对联的由来

对联的由来 对联的起源及发展

对联,又称楹联、刈子、联语,是由两牛字数相等、句式相同、平仄和谐、语意相关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多用来悬挂或粘贴在墙壁和楹柱上,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对联扎根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融诗经的对偶规范、诸子百家的学说、辞赋的修辞文采、骈文的对仗声律、唐诗的风范格韵以及民间的桃符形式为一体,题材丰富、风格多样,集情意韵形之美,收雅俗共赏之效。这一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学传统艺术形式,源远流长,历经千余年不衰,深受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成为我网文艺自花园中一枝精致夺目的奇葩。

对联的起源可以远溯到桃符。桃符,又名仙木,是占人过年时悬挂在门两边,画着传说中镇邪除妖的神荼和郁垒神像的桃木板。后来桃符逐渐简化,上面只画符咒或只写“神茶”、“郁垒的名字。这种桃符每年除夕更换一次,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即指此事,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但这种桃符只是为了求神灭祸、祈求吉祥,没有独立使用对仗句子的意识,还不是文学意义上的对联。五代时,符咒和“神荼”、“郁垒”的名字逐渐被联语替代。据说这源于后蜀国君孟昶的一个突发奇想的旨意。后蜀广政二十七年 964年孟昶突然下了一道旨意,命群臣在桃符上题写对句比试才华。群臣写来写去,孟昶都不满意。最后孟昶索性自己提笔写出了一副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来这种过年在桃符上写联话的形式慢慢传入民问,深受百姓的喜爱,越传越广。虽然这副五言联并不一定是我国的第一副对联,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它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从文学自身发展规律来考察,对联的形成是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的。《诗经》、《楚辞》、诸子百家著作、汉赋、唐诗等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对偶句,是对联的原始形式。《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分为风 160篇、雅 105篇、颂 40篇三大部分。《诗经》中已出现了一些对偶句,如《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再如《大雅旱麓》中:“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诗经》中的对偶句排列整齐,且字数相等,对后世的唐诗和对联的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启迪作用。春秋末年,各国封建统治者纷纷搜罗一些文人志士,为巩固他们的政权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中逐渐涌现出了不同学派,各流派互相辩难,争芳斗艳。我国思想领域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涌现出了像孔子、墨子、老子、荀子、庄子等名人,并产生了儒家、墨家、道家等学派的一系列学术体系。诸子学说论述精辟,特别讲究语言的精练,文章中大量的对偶句可以看做是对联的早期形式,如:“情欲信,辞欲巧”,又如《尚书益陈谟》中提的“满招损,谦受益”,《论语雍也》中“乘肥马,衣轻裘”,《论语述而》中“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等。《楚辞》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离骚》是辞赋之祖,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骚”体对后来“赋”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其朴素的对仗形式,又为对联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汉代是我国古代文化昌盛的时期,贾谊、枚乘、司马相如、王褒、扬雄、班固等一大批文学家的赋,对仗工整,较之单行散句有着更为独特的美感形态。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对语言工整华丽的进一步追求,又形成了新文体—骈文。骈文中对句很多,较之汉赋中的对句,在句式的对仗工整及音韵的和谐方面又进了一大步。

隋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一些文人墨客喜欢将精彩之笔凝注于对句上,一时形成“摘句欣赏评风”的时风,涌现出了大批著名文学家及传世佳作。其中很大一部分佳作不光是对仗工丽的名句,更是对联的典范,如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天水一色,风月无边”;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白居易的“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也难”;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骆宾王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等。由此可见,唐代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对联的产生打下了基础,完善了白身的规则,使对联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宋代以后,由于受诗词的影响,对联在对仗方面更为讲究。当时的对联作者匚不在少数,对联的应用范围也有所扩展,从宫廷园囿、庶民百姓的门庭、楹柱,流传到名胜古迹、寺庙廊院。明清时期是对联的鼎盛时期。统治阶级对骈文和对联非常看重,还将其列入科举考试。文人将时局政见、流派纷争通过对联的形式予以表达。对联的应用遍及社会的每一个阶层,蔚为大观。对联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艺术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谁是第二?” 张之涧出句“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梁启超对句“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等。

人的由来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即进化的过程为:腊玛古猿、南方古猿、早期直立人、(晚期)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现代人。现代人在人类分类学上属于晚期智人,是智人的一个亚种。

人的由来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人类是人的总称,一般指智人,是生物学分类中人科人属下的唯一现存物种。

人类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归功于他们可以利用技术适应和修改栖息地的能力。

人类是由直立人进化来的,现代人和智人属于同一物种,大脑的发达与复杂化有利于聚群的社会生活。


|对数的由来、起源及发展

    

对数的由来 起源及发展|
  • 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 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 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

    对数的由来 起源及发展|
  • 对联的由来|
  • 对联的由来| | 对联的由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