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叠纪恐龙图片
哥打龙是一种最早期的原始蜥脚类恐龙,诞生于2亿800万年前的三叠纪时期拥有着非常典型的原始蜥脚类特征,比如四足行走、短粗躯干、长脖子和长尾巴等,不过它的体型并没有后期的蜥脚类恐龙那么巨大,体长只有9米左右,但也属于大型恐龙之一。
哥打龙和大部分的原始蜥脚类恐龙一样,行走都是依靠四足的,而四足基本都是呈现椭圆形,非常粗壮并且有力,而尾巴和脖子则比较修长,占到了身体的大部分长度,能帮助它扩大摄食的范围。并且哥打龙还有着弯曲且较短的肱骨,并且脊椎神经非常简单但粗壮,髋部的前突则比较低矮且修长。
根据哥打龙的牙齿化石可以看出,呈现植食性恐龙特有的勺子状,所以它和大部分的蜥脚类恐龙一样,都是以树叶为食,在遭遇敌人或者受到威胁的时候,它就会摆动鞭子状的尾巴和抬起粗壮的前足进行威慑,但相比防御能力极强的倍甲龙来说,哥打龙的这点技能基本上是非常难以自保的。
哥打龙的第一批化石是在印度泰伦加纳的安得拉邦发掘出来的,当时只包含了化石碎片,缺乏颅骨,不过幸运的是,截止到目前,已经发现的哥打龙化石数量达到了12具之多,所以它的化石基本上都已经完整,只缺乏少数的牙齿碎片而已,由于最早的一批化石埋藏于Kota地层内,所以它的拉丁文名中也包含了这一地名,含义则是Kota地层的蜥蜴。
印度政府在发现哥打龙化石之后,就将这批最早发现的正模化石妥善的安放在安得拉邦的海得拉巴的博拉博物馆中,并且定期的进行展出。哥打龙的化石在1988年就已经发现,也就是在同年完成了命名和种属描述。
蒙古恐龙图片
足龙是一种兽脚亚目恐龙,诞生于7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隶属于阿瓦拉慈龙科,第一批的足龙化石发掘于蒙古的乌哈托喀,不过化石比较破碎。足龙的外形很像鸟类,尤其是后腿非常修长,所以奔跑能力极强。
虽然足龙化石非常的不完整,但是从部分细节处还是能够看出一些习性和特征的,比如足龙的第第三和第四根跖骨都是相互夹住的,这就是非常明显的夹跖脚型,而这样的脚型和大部分的似鸟下目或者暴龙科恐龙都有着非常大的相似之处,再加上它的后肢细长,尤其是小腿骨长于大腿骨,所以科学家认为它的奔跑速度是极快的,就像三角洲奔龙一样。
足龙的正模化石是在蒙古国乌哈托喀的德加多克塔组发现的,据说当时这批化石埋藏于地下的白垩纪地层,至少有7500万年的历史。科学家也以此发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虽然足龙的体型比任何的阿瓦拉慈龙都要更大,甚至是同时期的鸟面龙体型的2倍,但是发现的足龙化石却非常的稀少且破碎,而鸟面龙的化石则极为密集且完整,所以科学家认为足龙在当时很可能是少数罕见物种。
虽然足龙目前是被认为属于阿瓦拉西龙科,但是现在由于化石破碎,资料不全,所以足龙和阿瓦拉慈龙的关系还并不是非常明确,首先它的夹跖脚型只能说和暴龙超科等有着非常大的相似之处,但是原始阿瓦拉慈龙却并没有这样的特点,比如巴塔哥尼亚爪龙等,所以科学家认为足龙可能与阿瓦拉慈龙属于衍生关系,也就是说它和阿瓦拉慈龙有亲属关系。
足龙的种名都是根据它的脚部特征而来的,全名叫做美足龙,其中蒙古语的含义就是美丽的脚,所以它的名字简称也就成了足龙,这或许是因为它有着独特的夹跖脚型。
植食恐龙图片
鸭嘴龙是一种鸟臀类恐龙,诞生于白垩纪的晚期,最大的特点就是头顶长有突出的冠饰,而且吻部是较宽的鸭嘴状,鼻孔朝天。鸭嘴龙算是北美洲最早挖掘的翼类恐龙,在加拿大北部的一具鸭嘴龙化石也是目前全球最北的恐龙化石,最大的鸭嘴龙身长可达22米左右。
鸭嘴龙的头部大多带有不同的冠饰,不过在鸭嘴龙属中也不是每一个都拥有着夸张的冠饰,主要分为三种,一是平头类恐龙,基本上和正常恐龙相比就是头顶处更加扁平,但是没有突起的头冠。而第二种则是带有棘或者棒状头冠的,它们大多属于栉龙,第三种则是比较原始的鸭嘴龙,大部分头冠都是厚实的头盔状。
鸭嘴龙还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它们的头骨都非常高,并且枕部尤其的宽阔,脸部也非常修长,嘴巴比较宽扁,鼻孔极大,导致鼻部带有一定的凸起。并且它们的腿部都带有三根指爪,大多后肢比较粗壮有力,用来行走奔跑,其中第三跖骨是最长的,带有很强的鸟脚痕迹,而其他的则都是蹄状爪。
鸭嘴龙属于植食性恐龙的一种,在白垩纪末期的时候发展的极为鼎盛,而它们宽扁的鸭嘴能够帮助它更加大力的咀嚼食物,主要以藻类或者柔软植物为食物,而且因为它们没有很好的防御和攻击技能,所以视力非常好,能够远远的就看清周围的敌人,为了更好的抵御危险,它们也大多选择群居生活。
鸭嘴龙算是鸟脚类恐龙中化石分布最广的一种,由于白垩纪末期鸭嘴龙在北半球的活动最为频繁,所以可以说在北美几乎遍地都是鸭嘴龙的化石,包括我国的内蒙古、东北、四川等地也发现了很多相关的化石,比如山东龙就是其中之一,它也是体长最长的鸭嘴龙科恐龙的一种。
|三叠纪恐龙图片
三叠纪 三叠纪恐龙图片 化石 恐龙 恐龙图片 植食恐龙图片 蒙古恐龙图片 鸭嘴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