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寺庙

四号坦克 维基百科|

四号坦克 维基百科

四号坦克(德语:Panzerkampfwagen IV,或称IV号坦克)为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生产的一款中型坦克。它原本设计目的是支援步兵,并且与专门执行反坦克任务的三号坦克协同作战。在三号坦克的整体性能逐渐不敷二次大战中期装甲战斗需要时,四号坦克因所使用的技术较为成熟而比三号坦克有更大的改良空间,因此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四号坦克逐渐成为装甲师装备的主力车种。四号坦克较大的改良空间亦使其较为容易改装,既有改造为突击炮、自行反坦克炮,也有改造为弹药运送车、架桥坦克等,成为用途最广泛的坦克。从投产至二战结束,德国共制造了逾8,800辆四号坦克或其改造型。四号坦克参加了几乎所有战役,而且表现出相当的可靠性,没有像豹式坦克初期型号有大量的技术问题,就数量、服役时间来看,这型坦克才是德国装甲兵的主力,因此被德军装甲兵昵称为“军马”。四号坦克除了由德国自行使用,亦有出口至其它国家,甚至二战结束后仍有国家将其投入战争。

四号坦克 维基百科|

四号坦克

Panzerkampfwagen IV

法国博物馆内一辆配备了Zimmerit、炮塔装甲裙边及金属丝网制侧裙的四号坦克H型

概观

类型:中型坦克

服役:1939年

退役:

1945年(德国)

1967年(叙利亚)

原产国:纳粹德国

设计:克虏伯

生产:克虏伯、沃玛格、尼伯龙根

产量:约9200辆

单位造价:103,462帝国马克

主要用户:

纳粹德国

罗马尼亚

土耳其

匈牙利

保加利亚

芬兰

意大利

西班牙

叙利亚

技术数据

乘员5人(车长、炮手、装填手、驾驶员及无线电操作员)长度7.02米宽度2.88米高度2.68米重量

B型:16吨;

C型:18.14吨

D型:20吨;

F型:22.3吨

G型:23.6吨;

H型:25吨

发动机:梅巴赫

A型:HL108TR 12缸汽油引擎

B型:HL120TR 12缸汽油引擎

C型:HL120TRM 12缸汽油引擎

功率

A型:250hp;B型:300hp

功率重量比:12匹/吨

悬挂系统弹簧悬挂(C型开始使用板簧悬挂系统)

速度

A型:31公里/小时〔道路〕

B型:39公里/小时〔道路〕

42公里/小时(道路)

16公里/小时(越野)

最大行程:200公里

J型:320公里

装甲及武器装备

装甲

炮塔正面50毫米/10°

炮塔两侧30毫米/26°

炮塔后方30毫米/10°

炮塔顶10毫米

车体正面80毫米/11°

车体侧面30毫米(后期型号加5毫米裙甲)

车体后面20毫米

主要武器:坦克炮-KwK40 75毫米43倍径炮(KwK-40 75mm)

辅助武器:2×7.92毫米MG34

历史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被迫签订《凡尔赛条约》,其中协约国禁止其发展与生产坦克,然而到了1920年代中期,德国军方已体察到未来建立装甲部队的需求,故机动兵总司令部参谋海因茨·古德里安于1930年成立了一个工作组。1934年1月,陆军武器署提出了由三号与四号两种坦克搭配组成装甲部队,前者作为主力,而后者则定位为支援型坦克。除了主炮之外,四号坦克皆与三号坦克相似,同样有五名乘员,并配搭无线电系统以便于沟通,同时总重量限制在24吨左右。

为规避条约,四号坦克最初研发时有着“中型拖拉机”的代号,后来德军改以“营长用车”(Bataillonsführerwagen,BW)为代号继续研发。1934年年底,陆军武器署交予克虏伯、莱茵金属及MAN开发。虽然当时流行多炮塔坦克,但它们仅设计了几款单炮塔坦克。

莱茵金属交付的原型车重约18吨,并配备320马力的引擎,最高时速为30公里/小时。原型的引擎舱位于车身后方。驾驶员与无线电操作员分别处于坦克左前及右前方,无线电操作员同时兼任机枪手。炮塔方面,坦克指挥官坐在车顶舱口下方,而炮手位于炮膛左边及装载机右边。炮塔比底盘中心线向左偏移了66.5毫米,而引擎则向右移动152.4毫米,以清除扭矩轴与转动炮塔的电动马达间的阻隔物,同时让扭矩轴连接到驾驶员与无线电操作员之间的变速箱。由于非对称布局,坦克右侧留有大量空位,这里后来用于放置弹药柜。陆军武器署后来要求悬挂系统使用新设计的扭力杆,以允许负重轮能垂直偏转得更大,借此提高越野性能及乘员的舒适性。但后来,由于对新型坦克有迫切需求,陆军武器署放弃使用扭力杆,改以技术成熟的弹簧式悬挂。1935至36年,所有原型经过各种测试后,陆军武器署最终选择克虏伯公司的方案,并赋予编号“第622号试验车”(Versuchskraftfahrzeug 622,简称“Vs.Kfz.622”),指定由其进行生产,1937年10月,克虏伯于马德堡的工厂开始生产四号坦克。四号坦克即成为德国于战前开发的最后一款坦克。

生产

克虏伯于马德堡开始生产四号坦克A型。然而,四号坦克却没有像三号坦克般有大量不同生产商,因此1941年底前马格德堡成为四号坦克唯一一座生产基地。

四号坦克生产情况

各年生产数字

1937年 13

1938年 102

1939年 141

1940年 278

1941年 481

1942年 994

1943年 3014

1944年 3125

1945年 375

总数 8523

各型号生产数字

A型 1937 35

B型 1938 42

C型 1938/39 140

D型 1939/40 229

E型 1940/41 223

F1/2型 1941/42 637

G型 1942/43 1687

H型 1943/44 3774

J型 1944/45 1758

总数 8525

935年10月15日德军成立了第一批装甲师,当时坦克排辖下只有一号及二号坦克,原本预定要追加三号及四号坦克,但由于三号坦克仍在试制阶段,故四号坦克的生产进程被迫延后,其生产效率甚至在战争开始后仍然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以致于国防军陆军总司令部在开战初期也仅有几辆四号坦克可供调派的境地。

德军原预想四号坦克在战争中的作用不大,故列为武器生产顺位较后者,这亦是战争初期四号坦克只由一个厂商负责生产的原因。1940年初期,只有约少量工人在克虏伯于马德堡的工厂中工作,生产能力只达合同中约定的35%。1941年,F1型开始生产,此时沃玛格、尼伯龙根工厂亦加入参与生产。1942年,当三号坦克的升级潜力用尽后,德军开始大规模生产四号坦克,其装甲钢板、底盘和炮塔主要由克虏伯的埃森厂房供应,引擎为迈巴赫制,变速箱则来自采埃孚,总造价刚好不超过10万帝国马克,若不计算武器、无线电等设备的情况下,每造一辆四号坦克需要下列原料:39,000公斤铁、116公斤橡胶、238公斤铝、63公斤铅、195公斤铜、66公斤锌及1.2公斤锡。

四号坦克设计之初为方便组装,生产工作即将车体分为四个部分制造,分别为底盘、车头结构、车尾结构及炮塔,组装时只需用螺丝把四大部分拴在一起即可,之后的豹式坦克与虎式坦克皆没有采用此方式,而是利用焊接制成。由于生产线很少达至理想状态,每辆四号坦克约需花2,000小时来组装,各部件生产时间的完整生产周期更高达15,000小时左右。德军生产四号坦克初期,于钢板加工作业耗费不少时间,然而自1943年引进了气焊与气割两种新技术后,克虏伯粘接坦克表面硬化钢的时间大大缩减了近100小时。虽然德军在生产作业时不时遭遇原料短缺的问题,以致于锰、铬、钼及钢的比例不如预期,进而使其应有的質量降低,但受益于表面处理工艺较佳,使四号坦克的钢板抗压性依旧相当良好,根据一项英国《布氏硬度测试》的资料显示,四号坦克G型的正面装甲达HB 520,为当时德军坦克中最高硬度者。

1943年,德国军方打算停止生产四号坦克,全力量产豹式坦克,然而当时位居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大加反对,指若真的如此,前线将有一天没有任何一辆坦克可以使用,军方其后撤回命令。当年4月克虏伯收到命令要改为生产豹式,四个月后又要改回四号坦克,此一转换就浪费了30万工时,相当于生产150辆四号坦克。同年12月,克虏伯工厂开始转产四号突击炮;1944年春天,沃玛格工厂亦开始生产四号自行反坦克炮,只剩下尼柏龙根工厂继续生产四号坦克。德国工业随着战事发展逐渐崩溃,盟军的空中和地面攻势压力越来越大,尼伯龙根工厂亦遭到轰炸而严重损坏,1945年三月至四月的生产量更下降到1942年前的水平,每月只有约55辆坦克驶下生产线。

型号A型

1937年10月推出的第一款四号坦克为A型,编号为1/BW。四号坦克A型的动力由迈巴赫HL108TR供给,引擎输出250匹马力,并使用SGR 75变速箱驱动5个前进及1个倒车档来实现31公里/小时的最大道路速度。四号坦克A型使用KwK 37 L/24 75毫米坦克炮,该炮初速较低,主要用以发射高爆弹以作支援。使用穿甲弹时,初速能达到430米/秒,在700米距离外射击可以击穿30度倾斜装甲板至43毫米。一挺7.92毫米MG34通用机枪置于主炮炮塔同轴,另一挺则置于前装甲板上。四号坦克A型正面装甲厚14.5毫米,炮塔则有20毫米的装甲,然而它们只能防御炮弹破片,轻型反坦克炮炮弹等。此型号的坦克很少走上战场,主要用作培训装甲兵及制造技师。

苏台德地区的一场阅兵,图中为四号坦克A型B型

1937年,A型生产了37辆后,厂方开始生产四号坦克B型。新式的四号坦克将原有的引擎换成马力更高的300匹迈巴赫HL120TR,同时使用新型SSG75变速箱以提供6个前进和1个倒档。尽管重量增加至16吨,但坦克的速度仍提高至39公里/小时。倾斜装甲板最大厚度增为30毫米,连接在车体上的机枪亦被替换成手枪射击口。

C型

时值1938年,厂商在生产了42辆B型后又对C型进行了改制,将炮塔装甲增厚到30毫米,从而使坦克增重至18.14吨。在完成了40辆C型坦克的组装后,由80341底盘编号开始,引擎再改为改良版HL120TRM。军方此时将四号坦克作为提供火力支援以压制目标的角色,相对之后的D型也只是其改进版,实体没有太大改变。

四号坦克C型D型

1939年8月生产了140辆C型后,D型开始投入生产。D型重新安置车体机枪,同时炮塔机枪的内部炮盾改为外部炮盾。此外,装甲再次获得提升,侧面装甲的厚度增至20毫米。1939年9月波兰战役完结,军方决定增产四号坦克,并于9月27日予以编号Sd Kfz 161。

为了对抗马提尔达二型步兵坦克,德军原定替四号坦克换上由Pak 38反坦克炮改制而成的50毫米炮。然而,由于德军在法国进展神速,订单在进入生产程序前被取消

E型

1940年9月,四号坦克引进了E型。其将正前方装甲提升至50毫米,并临时在倾斜装甲加上一块30毫米厚钢板。最后,指挥官的车顶舱口向前移动。旧式四号坦克回厂修理时亦会作此改動。1939年12月至1941年4月期间并生产了280辆四号坦克E型。

F1型

1941年4月,四号坦克F型开始生产。与E型的附加式装甲不同的是,四号坦克F型于炮塔及正前方上直接安装上50毫米装甲,而侧部装甲亦同时加厚至30毫米。改装后车重22.3吨,这使厂商相应将履带宽度由380毫米增加至400毫米以减少地面平均承受的压力,宽一点的履带也有助安装雪地单向齿轮配件。生产商同时改造了滚轮及前链轮。

F2型

1941年5月26日,在巴巴罗萨行动前几星期的一场会议中,希特勒决定提高四号坦克的主要装备。克虏伯获得该合同,它整合了Pak 38反坦克炮到新型车体:Sd Kfz161/1。第一架原型于1941年11月15日交付。然而,一个月后出现的KV-1坦克与T-34坦克使德军发现他们需要一门更强力的坦克炮。1941年11月,曾经决定使用的50毫米炮又被放弃,改用莱茵金属制的75毫米反坦克炮,该炮后来称为75毫米Pak 40 L/46。由于该炮的后座行程甚高,四号坦克的炮塔根本放不下。因此军方以加装炮口制退器,加强制退机性能与缩短弹壳降低发射药装药量方式缩短后座行程,成为75毫米KwK 40 L/43。这些手段也造成PAK40与KWK40的弹药需要各自专用而不能通用互换,增加了后勤负担。最初四号坦克的炮管安装了单腔球型炮口制退器,它提供了略低于制退系统总需求一半的制退能力。这种装备长炮管 7.5厘米KwK 40炮的四号坦克F型被命名为四号坦克F2型,同时装备短炮管的就改名为F1型。当发射39型穿甲弹时,炮弹的初速从以前的430米/秒提高到990米/秒,能于1,830米外穿透77毫米的钢制装甲板。坦克的重量此时增加到23.6吨。除了生产时装上长炮管外,有二十五辆回厂维修的亦改装上长炮管。三个月后,四号坦克F2型重新命名为G型,早期的G型与F2型没有太大分别。

四号坦克F1(上)

及F2型 (下)

G型

G型生产的一年当中,其又小改进了几次。鉴于该坦克几近达到改装上限,为了避免再增加重量,侧面附加的20毫米钢板遭到删除,但基本装甲厚度增加至30毫米。省下来的重量转移到前方装甲,该处附加了一块30毫米表面硬化装甲板,至此正面装甲厚达80毫米。正面装甲附加的30毫米装甲板其后又改至焊接在装甲上。除了因为增加重量而导致驱动系统发生技术问题,1942年11月8日的报告显示增厚的正面装甲受到部队好评。此时军方决定为四号坦克上一块30毫米附加装甲板,1943年1月5日,希特勒决定将所有四号坦克改为80毫米前装甲。此时,美军的M4雪曼坦克只能在100米以内击穿四号坦克的前装甲。为了简化生产,炮塔两侧和正面右侧的观察镜被拆除,而两个备用车轮则放在车体左侧后方。然后再将7个备用履带链放置在正面倾斜装甲板之上。在较热地区执行任务的坦克改善了后侧的通气口,而在较冷地区执行任务的坦克则加设加热冷却液的装置及一个起动液喷气器。新光源取代了原来的大灯,炮塔上的通讯器亦遭拆除。1943年3月19日,第一辆在两侧和炮塔加了侧边装甲裙的四号坦克展出。G型后期将指挥官的两片式舱门改为一个较大加厚的的圆型舱门。1943年四月原来的炮管改为更长的KwK 40 L/48坦克炮,并加上一个重新设计的双腔式炮口制退器。四号坦克在此时开始取代了三号坦克的地位。

H型

H型于1943年4月开始生产,其车体改进为Sd. Kfz. 161/2。H型亦由将附加式装甲改为单一80毫米装甲而改善了其完整性。德军步兵备有HHL磁性吸附雷,为了避免盟军加以复制利用,因而为坦克加上Zimmerit。坦克的侧面和炮塔四周进一步增加5毫米侧裙及8毫米炮塔裙。H型生产期间,其橡胶覆盖的回轮改为纯铁制,车身也为容易损坏的侧裙设置三角支架。这使坦克的重量跃升至25吨,大幅降低其速度,即使换装三号坦克的SSG 77变速箱亦没有解决问题。用来发射S雷的人员杀伤雷发射器也因为弹药的存量已经很少至近乎没有而取消。

4号H型坦克

J型为H型的后继款式,其与H型相差不大,但由于德军战损非常多,J型大幅简化其生产过程以增加生产速度。用来协助旋转炮塔的电动马达遭移除,故此组员需自行手动旋转炮塔。留下来的空位用来作辅助燃料槽,该槽容量达200升,故其巡行里程程增至320公里。厂方移除炮塔上的手枪射击口及观察口,同时简化引擎的散热器。此外,取消了结构较复杂的消音器,代之以两支仅配置抑焰器的排气管。1944年后期,德军的装甲车的坦克不再使用Zimmerit,同时四号坦克的侧裙改为铁网制,履带顶支轮亦由四个减至三个。

试作型

为了加强四号坦克的火力,军方曾尝试将豹式坦克的炮塔连同其75毫米70倍径炮安装至四号坦克的车体上。结果以失败告终。鉴于此,军方认为四号坦克已达其改装极限。

III/IV号坦克

最终停留在蓝图阶段,未制造。

外国使用

四号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出口最多的坦克,包括轴心国、合作国与中立国都曾使用过。1942年,德国赠送了11辆四号坦克给罗马尼亚、32辆给予匈牙利,它们大部分于1942年末至1943年中的东线战场中损失。罗马尼亚于整场战争中约获得120辆不同型号的四号坦克。保加利亚也由德国提供了46辆(亦有891辆的说法)四号坦克,另外还有12辆交给意大利作为重建装甲师的核心,它们于贝尼托·墨索里尼被推翻时主要用作训练坦克组员,而当1943年意大利被德国占领时,后者又将这些四号坦克收回。二战期间,身为中立国的西班牙曾于1943年3月向德国提出100辆长炮管四号坦克的军事援助以替换T-26,但直至同年12月,德国仅交付20辆四号坦克H型。1944年2月,西班牙又再提出其请求,这次数量为33辆,而德国的出口公司同时希望另外提供67辆,总数又一次是100辆,但最终西班牙却没有获得任何四号坦克。1944-54年间,四号坦克一直是西班牙拥有的最优秀坦克。另外在二战期间,德军曾有一艘装载了四号坦克的运输船因为受到英国军舰的追击而逃进西班牙港口,西班牙政府随即扣押这些坦克。芬兰也曾向德国购买过30辆四号坦克,但1944年只收到了15辆。同年第二批四号坦克交付给匈牙利,数量为62辆(一说为72辆),但其中20辆又被用于补充德军的损失。合计共297辆四号坦克交到德国的盟国手中。

除了德国的盟国外,其敌人亦有取得四号坦克并加以使用。苏军将捕获的四号坦克命名为T-4,用于1942至43年间的东线战场,还曾投入到北高加索地区的攻势作战。到了战争最后两年时,这些坦克改变了用途,主要用作渗透德军,极具地域特色的德军很容易就被这些坦克所蒙骗,第4装甲集团军的雷余辛柯上校(Leljuschenko)还特别指出,以四号坦克执行任务的效果比豹式好。苏联的库宾卡测试人员检测该车时指出,四号坦克易于驾驶、空间较大因此乘员较舒适、噪音也比T-34小得多。缺点方面则是其高耗油量,驾驶旁边的变速箱发出大量热和噪音,紧急出口也会被裙边阻挡。

20世纪60年代,叙利亚从法国获得数辆四号坦克,并将其车载机枪更换至苏制12.7毫米机枪。这些坦克用于轰击戈兰高地以下的以色列定居点,并在1965年中被以色列百夫长坦克击毁。叙利亚从西班牙获得另外17辆四号坦克,它们亦有用于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叙利亚另外还装备过少量同样使用四号底盘的四号自行反坦克炮及黄蜂式自行火炮。

出口到芬兰的四号坦克,J型

西班牙于二战期间扣押的四号坦克,H型

以色列于中东战争期间捕获的坦克 作战历史

四号坦克是德国惟一一种整场战争都维持生产及使用的坦克。其总量甚至达德国国防军拥有的坦克之30%。尽管其于1939年已经开始服役,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战时德军的装甲部队大部分仍是一号及二号坦克。但这些坦克于西班牙内战中对苏联坦克,如T-26显得有心无力。

波兰、西线、北非

1941年后期十字军行动,一辆十字军坦克驶过一辆燃烧中的四号坦克。

二战前德军生产的211辆四号坦克,其中参与波兰战役的有198辆,其余则留在装甲兵学校或预备队等。当时德军坦克共有1,445辆一号坦克、1,223辆二号坦克、98辆三号坦克及211辆四号坦克,四号坦克占总数不足百分之十。第1装甲师有一个比较平均的坦克比例,旗下每营有17辆一号坦克、18辆二号坦克、28辆三号坦克及14辆四号坦克。其余的装甲师就只有34辆一号坦克、33辆二号坦克、5辆三号坦克及6辆四号坦克。整场战役中只有19辆四号坦克遭搫毁。波军具有击毁德军装甲部队能力的坦克不足200辆,反倒是其反坦克炮对后者造成的威胁较大。此亦使德军官兵对步兵支援坦克-四号坦克的期望更大。

1940年5月10日,法国战役开始。虽然此前中型坦克产量开始增加,但该战役的主力仍是轻型坦克。德军仅投入523辆一号坦克、955辆二号坦克、349辆三号坦克、278辆四号坦克、106辆LT-35坦克及228辆LT-38坦克。战争期间,官兵发觉单凭四号坦克的短炮管很难打穿S-35坦克和B1重型坦克的装甲。S-35坦克的装甲厚56毫米,而四号坦克炮弹于700米外发射时只能穿透约43毫米的装甲。相同的尴尬情况亦发生在对上英军马提尔达二型步兵坦克的时候,该坦克的装甲厚达78毫米,最薄也到65毫米。参与法国战役中的德国坦克的性能明显不及英国及法国,德军能胜出主要依靠良好的通讯系统及新发明的战术-闪击战。法国战役期间,四号坦克损失达97辆,占总数近35%,战损率为德军各类型坦克中最高。之后有人以上述原因建议加厚装甲并加强武器穿透力,但因为德军在法国战役的进度神速,最终不了了之。

就1940年的坦克团编制来说,每团共有两个营,各包含一个中型坦克连,其中有四号坦克六辆,合共12辆。

四号坦克亦随德意志非洲军到达北非。此时的坦克团只有在第3及第6连配有四号坦克,合共22辆。沙漠中坦克炮的装甲穿透性方面,三号坦克在四号坦克换装长炮管前一直领先。尽管四号坦克相较英军坦克性能差距不大,甚至在部分领域上有些优势,但凭其短炮管无法击穿马提尔达二型步兵坦克厚达80毫米的装甲,甚至连穿透力较高的三号坦克也不能,马提尔达二型步兵坦克的惟一缺点就是其速度过慢。由于非洲的运轮与补给作业之困难,德军指挥官隆美尔将军直到1942年才获得27辆装备L/43长炮管的四号坦克F2型。他随即将那些坦克作为攻击的矛头。新式坦克能在1500米外击穿当时任何英军坦克,如此的射程在以沙漠为主要地形的北非战场中具有相当的优势。尽管德军获得新型坦克,然而美国大量提供M3李坦克和QF 6磅炮,使德军仍居劣势,最终落败。

四号坦克于1941年早期亦参与了入侵南斯拉夫之战和希腊战役。

东线

此辆隶属于第12装甲师的四号坦克正参与东方战线的战事。

1941年6月,德军拥有572辆四号坦克,其中41辆正在维修,因此6月22日时只有439辆四号坦克参与巴巴罗萨行动。战争初期,尽管四号坦克的质素比大部分坦克还要好,但对抗T-34坦克、KV-1坦克时仍有不足。四号坦克在零距离下亦不能击穿T-34坦克的装甲,后者却能在1公里外就击穿四号坦克最厚实的正面装甲。德军其后开始研发锥形装药,最初只能击穿40毫米,然后到70毫米,最后达100毫米。锥形装药使只能发射低初速的短炮管四号坦克亦能击毁其它坦克。激烈的战争使四号坦克很容易损毁,7月中时已有近50%发生故障或不能作战,虽然最后大部分都能修好。。1941年未,四号坦克总损失数达到378辆,达同年6月时德军四号坦克总数量的66%。

1941年起德国坦克团就改为由3个营组成,但每营还是只有1个中型坦克连。每团共有42辆四号坦克。

1942年装上长炮管的四号坦克开始分发到前线。现时,四号坦克终于能在1200米外在任何角度击毁T-34。直至蓝色行动开始之前,已经有约135辆四号坦克装上长炮管。此时其为惟一一种能击毁T-34及KV-1的坦克,然而相对于苏联红军装甲部队的数量来说还是太少。1942年6月至1943年3月期间,四号坦克成为德军最重要的坦克,装甲师中大部分亦是四号坦克。尽管虎式坦克在1942年开始服役,其极少的数量对战役影响不大,更何况虎式在初期经常故障。而豹式坦克至1943年5月才送到东线战场的官兵手上。四号坦克越加的重要性亦可在其损失数中看出,该年有502辆四号坦克在东线损失。

1942年初德军又改编制,每团共4个营。但德军达到此满编的机率太低,以第11坦克团为例,就只有两个营,其中短炮管四号坦克有38辆,长炮管型达20辆,总计58辆。到1943年长炮管型四号坦克的生产走上了轨道,大量加入坦克团,满编的规划是只有团部坦克连使用四号坦克,然而豹式初期的战斗力底下,而且生产数量不足,大部分位置仍由四号坦克取代。

至1943年,包括库斯克会战在内,四号坦克继续维持其重要角色。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新型豹式坦克的可靠性仍然不足,使作战效率低下。因此,单库斯克会战德军仍然投入841辆四号坦克。至1943年,德军已在东线损失共2352辆四号坦克,某些装甲师甚至只剩下12-18辆坦克。

东线一辆四号坦克H型,其顶部装甲并非标准。

1944年,具统计有2643辆四号坦克遭搫毁,而且这些损失越来越难以补充。四号坦克此时已难以对抗装备85毫米炮的T-34-85,或拥有122毫米炮的IS-2。虽然四号坦克的劣势开始明显,但由于豹式坦克的补充开始变慢,大部分装甲师,甚至连属于精锐单位的武装党卫队“国家”装甲师的坦克也都以四号坦克作为主力。1945年1月,德军又于东线损失了287辆四号坦克。总计下来,德军共于东线损失了6153辆四号坦克,占其损失总数近75%。

西线

1943年西线的一辆四号坦克H型,隶属于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

从北非战场之后,德军的新型四号坦克终于在诺曼底登陆第一次见到M4雪曼坦克。此时,四号坦克占德军坦克约一半。11个有在诺曼底地区活动的装甲师中,大部分皆是由一个四号坦克团及一个豹式坦克团组成,共约160辆坦克,而同时武装亲卫队辖下的装甲师通常较大型,装备亦较精良。战役之初,由于四号坦克在诺曼底的森林中隐藏得很好,而且其主炮穿甲能力较佳,面对盟军(除了萤火虫以外)的各种坦克仍有些微优势,但四号坦克的装甲防护力在发动德军的西线反攻行动时则已显现其效能已无法适应1944年的战场环境,其极易受到攻击机、反坦克炮或自行反坦克炮攻击而毁损,且即便四号坦克H型为对抗敌军的PIAT反坦克炮而加上了侧裙装甲,试图防御此类锥形装药武器,但后者又容易因诺曼底的矮树篱而受损。

盟军亦对其坦克加以改装,最被广泛使用且极为可靠的是美国生产的M4雪曼坦克,但M4往往受到装甲薄弱与火力贫乏而显得战力不足。先前对抗四号坦克早期型号时,其75毫米M3坦克炮尚算有效,但之后面对四号坦克后期型的80毫米正面装甲则已无法贯穿,更是无法对付豹式或虎式坦克。为此,英军利用QF 17磅炮强化M4雪曼坦克的火力,并将其命名为“雪曼萤火虫”。然而尽管雪曼萤火虫是惟一一款能击穿当时各式德军坦克之正面装甲的坦克,但在诺曼底战役开始之时只有约300辆。

1944年8月,法莱兹包围战开始,德国第7集团军与第5装甲集团军尝试突围并向东逃走,同时越过塞纳河逃回德国本土,途中失去极多装甲部队,而其中有大量四号坦克。同年冬季,德军发动守望莱茵河作战,四号坦克作为主力,却又一次因为燃料及弹药而承受大量损失。

英军于1944年在法国击毁的一辆四号坦克。

二战后续及评估

现代通常认为四号坦克在当时比较强大并可靠。其最初的薄装甲及短炮管主要是因为当时设想其为步兵支援坦克。随着加厚装甲并更换炮管,四号坦克逐渐从步兵支援坦克演化为主力坦克。在大战中期前,对比其它国家的坦克,因其性能相对优异,经常被当作装甲部队的核心因此四号坦克可说是德军最重要的坦克。且由于其发展时间长,使用的技术较为成熟,没有像虎式或豹式一般,在战场布署后才发觉有大量技术问题。四号坦克的缺点是其外型为传统的垂直装甲,相比T-34或豹式的倾斜装甲更容易受损。德军尝试以加厚的装甲加强防护能力,却使功率重量比越来越低。以1943年,大战中期的德苏双方来对比,德军训练有素的装甲兵、清晰的无线电及良好的分工,历经改良的四号坦克仍比T-34/76优越。但越到大战后期,已经无法再强化火力与装甲的四号坦克,还是对抗不了苏联各种新型坦克,最终被豹式取代。

由战争爆发到1945年1月四号坦克的损失数

年份总数辆

193919

194097

1941378

1942≈500

1943≈2350

1944≈2600

1945≈290

损失总数≈6250

1943年各国坦克的比较

型号:四号坦克H型

原产国:纳粹德国

重量:25吨

总长度:7,02米

宽度:2,88米

乘员:5

生产年份:1937–1945

生产数:8.500

主要武器装备:7,5厘米KwK L/48

炮弹初速:790米/秒

500米外穿入60°装甲板:96毫米

装甲正面/侧面:80毫米/30毫米

炮塔装甲正面/侧面:50-80毫米/30毫米

引擎:12缸汽油引擎

性能:300马力

功率重量比:12马力/吨

最高时速:40公里/小时

最大行程(公路):200公里

型号:T-34坦克43型

原产国:苏联

重量:31吨

总长度:6,60米

宽度:3米

乘员:4

生产年份:1940–1945

生产数:34.000(T-34/76)

主要武器装备:76,2毫米L/41

炮弹初速:660米/秒

500米外穿入60°装甲板:60毫米

装甲正面/侧面:45毫米/45毫米

炮塔装甲正面/侧面:70毫米/45–52毫米

机动性引擎:12缸柴油引擎

性能:500马力

功率重量比:16,2马力/吨

最高时速:54公里/小时

最大行程(公路):465公里

型号:M4雪曼M4A3

原产国:美国

重量:30吨

总长度:6,22米

宽度:2,62米

乘员:5

生产年份:1942–1945

生产数:50.000

主要武器装备:75毫米L/37,5 M3

炮弹初速:620米/秒

500米外穿入60°装甲板:60毫米

装甲正面/侧面:51毫米/38毫米

炮塔装甲正面/侧面:76毫米/51毫米

机动性引擎:8缸汽油引擎

性能:500马力

功率重量比:16,5马力/吨

最高时速:42公里/小时

最大行程(公路):210公里

型号:瓦伦丁坦克Mk X

原产国:英国

重量:17吨

总长度:6,33米

宽度:2,63米

乘员:3

生产年份:1940–1944

生产数:8.200

主要武器装备::57毫米L/50 QF 6磅炮

炮弹初速:890米/秒

500米外穿入60°装甲板:76毫米装甲

正面/侧面:60毫米/30毫米

炮塔装甲正面/侧面:65毫米/30毫米

机动性引擎:6缸柴油引擎

性能:175马力

功率重量比:10马力/吨

最高时速:25公里/小时

最大行程(公路):225公里

变种

四号坦克使用较成熟的技术制造,因此稳定性较高,制造成本低廉。军方于其它型号坦克不足时亦喜以此代替。因此四号坦克经常被改造成不同型式的坦克、突击炮或弹药运送车等。无论是变种的数量还是生产数量,四号坦克都在当时的德军中占最高的比率。

直接改造四号潜水坦克

就像三号坦克一样,四号坦克也被改造为潜水坦克。初期德军曾希望在海狮计划中使用四号潜水坦克奇袭英格兰,但后来计划取消,这些坦克被改用在横渡巴格河。当时使用了40辆四号坦克D/E型来改造。此类坦克在外部涂上一层密封剂以防止漏水,车体与炮塔中间用充气式密封橡胶囊塞著。在水下时坦克可透过两条露出水面的单向排气管来排出废气。这使引擎可以在15米的水下运作约20分钟。

四号指挥坦克

1944春季德军开始生产四号指挥坦克。它们的外表与普通四号坦克没有大分别,但内里安装了更先进的无线电仪器和额外天线。填装手此时则当作第二名无线电操作员。到秋天时已有89辆四号坦克改装为四号指挥坦克,另外8辆则直接从生产线上改装。

四号观察坦克

四号观察坦克通常提供给炮兵团作为观察车使用,此类四号坦克仍然保留其武装。四号观察坦克的天线会带有一颗星,而车顶上亦有一支额外天线。车长则获得一个可伸缩的潜望镜。1944年秋季到1945年春季期间德军并获得96辆四号观察坦克。

仅使用底盘

由于四号坦克被大量使用,其性能被证实十分可靠。因此德军设计各种自行火炮、防空炮时也会直接挪用其底盘。四号坦克的底盘也因此成为德军最常使用的底盘。

四号突击坦克

四号突击坦克是一款由四号坦克底盘改装而成的突击坦克,尽管灰熊式听起来符合德军坦克以动物名称命名的惯例,但实际上其由盟军的情报人员命名。四号突击坦克使用150毫米StuH 43 L/12,正前方装甲厚达80-100毫米。因为四号突击坦克具备厚重的装甲和强劲的火力,因此非常适合巷战。

四号突击炮

1943年后,突击炮开始取代牵引式反坦克炮。当时德军只有阿尔凯特公司生产的三号突击炮,于是军方下令研发四号突击炮,以提升危机应变能力。1943年12月三号突击炮的厂房遭轰炸,因此克虏伯开始生产四号突击炮,其后开始分发至各步兵团,但后来因为装甲师的坦克不足,因此当作自行反坦克炮并入装甲师使用。

四号自行反坦克炮、犀牛式自行反坦克炮与野蜂式自行火炮

三号突击炮于1937年加入战事后经过多次改进,成为一种有力的反坦克武器。但后来三号坦克到达其升级极限,因此军方决定使用四号坦克底盘制造新型自行反坦克炮。另外,有了斐迪南式自行反坦克炮经验,新式的四号自行反坦克炮车身较低矮,并加强对步兵的火力。这些四号自行反坦克炮大部分皆分至新立的自行反坦克炮营。

1940年起因为坦克的消耗量日益增加,军方开始研究将三号及四号坦克一件共通化,但后来因为三号坦克生产线皆转产三号突击炮,统一底盘及零件的计划亦告终止。

但后来军方要开发新式自行火炮时发觉没有足够底盘可用,也就用计划中的混合底盘当作自行火炮开发平台。

第一种是搭载88毫米炮的黄蜂式,后来又改名为犀牛式。犀牛式生产了四百九十四辆,全部交给军级直辖的重自行反坦克炮营。

野蜂式自行火炮亦是使用了混合底盘,其装备了一门150毫米榴弹炮。此类自行火炮成为装甲师炮兵团的主力,而每个重火炮连配有6辆野蜂式自行火炮及1辆弹药搬运车。

四号防空坦克

德国军方发现空军对于打击敌地面攻击战斗机的力量相对较弱,因此军方开始大力发展地面防空武器,以弥补空军的不足。同时,这种自行火炮亦要跟上装甲师的移动速度,因此军方将高射炮改装至坦克之上,量产所选的即为四号坦克。

量产的四号防空坦克分三种,第一种是家具车式防空坦克,名字来自其独特的方型战斗室。其主要武装为一门3.7厘米43年式高射炮。多数的家具车式防空坦克都是使用四号坦克H型或J型的底盘,但其炮塔只能在四块挡板放下后方可自由转动。

第二款为旋风式防空坦克,其有四支2厘米43年式高射炮,炮塔亦换成开放式九角型。德军共制造了87至105辆旋风式防空坦克,但由于东建筑工程公司和德国国防军纪录的差异有出入,实际数字仍是未知。

最后一款为东风式防空坦克,炮塔再换成开放式六角型,其武装为同样为3.7厘米43年式高射炮。东风式防空坦克的改进了射程,炮塔装甲的技术亦稍微进步,以及安装作为次要武器的MG34,然而总生产数只有45辆。

四号架桥坦克

1939年,军方已向克虏伯和玛机洛斯订购50辆架桥车辆。1940年3月生产了第一辆架桥坦克并送至第一装甲师,至5月时已有20辆,并附带训练好的人员。计划中第一至第五装甲师各3辆。架桥时,第一辆放置向上的一段步兵突击桥,另一辆则放置向下的另一段桥。其后军方又再加订60辆架桥车辆,然而又再取消,让多下来的底盘可以继续生产原本的四号坦克。军方后来发觉架桥坦克的效果并不理想,最后又再改回去四号坦克。

卡尔臼炮弹药运送车

1941年,克虏伯开始制造一些特殊的四号坦克来当作卡尔臼炮的弹药搬运车。通常每两辆弹药运送车配一个卡尔臼炮,但每辆弹药运送车只能运送3发共重2.2吨的600毫米炮弹。此类弹药运送车亦有一些特殊装置来直接将炮弹送至卡尔臼炮内。

四号装甲回收车

1944年未,36辆四号装甲回收车正式服役。这些四号装甲回收车皆由因受损而回厂修理的四号坦克改造而成。这些装甲回收车与四号架桥坦克为同一批。

底盘改造原型

少数装甲战斗车辆使用了四号坦克的底盘,但最后只制造了原型车,并未投产。

K18野战自行火炮/自行反坦克炮(大麦克斯 - Dicker Max)

1941年春季,克虏伯制造了两辆自行反坦克炮自行火炮的原型,并为其装上一支K18野战炮。其预设的作用为攻坚,或自行反坦克炮打击盟军的重型坦克。此原型车把前装甲加厚,并将侧面装甲减少,后方甚至是开放式。其原来希望在攻占直布罗陀时使用,但后来计划取消,这两辆原型也就跟随第3装甲师到东线作战。这种强力的自行火炮可以在大部分距离击毁所有苏联坦克。1941年秋季其中1辆因弹药自燃而毁掉,另1辆则回到德国。至于此自行火炮没有进入生产程序是因为德军开始生产犀牛式自行反坦克炮。

大麦克斯设计四号榴弹自行火炮

克虏伯从一开始就构思将榴弹炮自走化,1942年末开始生产了8辆原型。这种原型使用了缩减版的四号坦克底盘,只有6个路轮。其主要武装为安装在开放式炮塔10.5厘米的leFH 18榴弹炮,射程远达10.5公里。此炮的角度可由35°到40°。乘员有五人,弹药只有60发,而前及侧面装甲甚至只有20至15毫米,总重量达17吨。而它装上的引擎与四号坦克不同,只有一个180匹马力的6缸汽油引擎,到量产时再安装有320匹马力的引擎。其官方名称为leFH 18/1(Sf)auf GW IVb“(Sd.Kfz. 165/1)。这8种原型于1942年11月到达东线战场。这8辆原型转换成自行反坦克炮,正面及侧面装甲加厚为80及30毫米,武器改为7.5厘米Pak 39 L/48。

4号榴弹自行火炮设计蝗虫10自行火炮

蝗虫10自行火炮于1943年初由克虏伯及莱茵金属开发。莱茵金属原型带有10.5厘米的轻型榴弹炮,并为开放式炮塔。克虏伯原型则为一个闭合式炮塔,装甲约厚15毫米。两者的炮塔皆为可拆卸式,既可部署为碉堡,也可作拖曳式火炮。但最后军方命令取消生产,因为这样会使坦克的产量下降。海因茨·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原来可以加入此自行火炮,但古德里安认为火炮的发展不值得打断坦克的生产。最后,蝗虫10自行火炮的开发于1943年2月取消。

蝗虫10自行火炮三/四号混合底盘

军方曾希望将三/四号坦克的零件通用化,以简化生产。但战局发展使三/四号坦克不再足够对抗敌军,最后计划取消,改为研发新型坦克,多余的混合底盘则用作制造自行火炮等。

液压四号坦克

1944年,位于奥格斯堡的采埃孚公司制造了一辆利用液压驱动的四号坦克。该四号坦克H型没有使用齿轮,相反安装了两条油管,由引擎通过变速箱到后方的动轮,炮塔亦由液压驱动。惟一一辆制造出来的四号坦克原型没有进行过实战,德国就战败了。战后此坦克随即运往美国,并在那里进行测试,但最终因零件不足而不能再运作,而测试报告亦没有公布。此坦克现正存放于美军于马利兰州的博物馆中。

技术技术说明

四号坦克的基本设计就像其前者,一至三号坦克一样。它们都是由一个盒状车体加上一个炮塔。所有回到本土维修过的四号坦克都会升级装备,却因而造成纪录困难,而各种升级的介绍亦缺乏。

炮塔及装备

不像三号坦克,四号坦克的炮塔与车体之间有隔层分开。炮塔内四号坦克的人员配置与其它大部分装甲车辆相同,炮手与填装手分别就坐于主炮的左右方,而车长则坐在炮塔后方,并持有独立的观测镜及车顶圆型开口。原先整个炮塔为一体,而之后则加上逃生口,亦增加了观察口。最初四号坦克炮塔的右后方及左方皆有人员杀伤雷发射器的开口。整个炮塔都由一个旋转轴承支撑及协助旋转。而德国二战时期的坦克只有四号坦克有电动引擎协助驱动,动力来自一台后备15匹两缸DKW二冲程循环引擎,因此关闭主引擎时仍可旋转炮塔。调整炮塔高度时则要靠人手。炮盾处包含主炮及一支MG 34。炮塔正面则有两个面积十分小的观察孔,其可轻易闭合以保护潜望镜。

四号坦克E型的炮塔,观察窗口已关闭。主炮弹药及穿透力

火炮名称炮弹重量初速

7.5厘米L/246.8公斤(钝头被帽穿甲弹Pzgr.)385米/秒(Pzgr.)450米/秒(HL)4.5公斤(锥形装药,HL)

7.5厘米L/436.8公斤(Pzgr.)740米/秒(Pzgr.)920米/秒(Pzgr. 40)3,2公斤

7.5厘米L/48无数据790米/秒(Pzgr.)990米/秒(Pzgr. 40)

60°倾角装甲之穿透力(毫米)

100米外;Pzgr.Pzgr. 404198106100(HL)126143

500米外;Pzgr.Pzgr. 40389096

100(HL)108120

1000米外;Pzgr.Pzgr. 40358285

100(HL)8797

Pzgr. 40使用了碳化钨制成的弹药,但后来因钨的存量越来越少而减少供应。

1944春天,含铀的弹药研发成功,却因铀的存量亦不足而再次减少供应。

驾驶员及无线电操作员

驾驶员及无线电操作员分别坐于车体左前及右前方,而变速箱位于两者之间。两者各自有进出舱口。驾驶员在一块保护玻璃后向着前方,而这块玻璃可以由一个折叠式保护盒关闭。在这种情况下,驾驶员通过潜望镜利用上述观察孔来察看前方情况。无线电操作员亦有另一个相似的观察箱。无线电操作员除了负责管理无线电外,亦要操控一支车前机枪。他座椅下方藏着接受及发送信号的工具各一套,而操作台则位于其左方,即变速箱之上。实际上,三号坦克无线电的设置也差不多。然而,四号坦克中只有车长、驾驶员及无线电操作员拥有耳机及喉部收音麦克风,主机只能由操作员操控。2米长由铜制造的拉杆天线大部分集中于车辆的右侧,需要时可以将天线沿着木管接叠,而木管内则藏着一副备用天线。

一名坦克车长戴着耳机及喉部收音麦克风从车顶圆型开口伸出车外。

由四号坦克B型开始,四号坦克后方的引擎就改为能提供300匹马力的迈巴赫12缸汽油引擎(HL 120 TR)。两个安装在车体上的风扇将冷却空气从车身右方吹至坦克后方左侧的冷却器,然后排放。而能量传送的方式就像四号坦克一样,由引擎利用传动轴通过3碟离合器及有6个前进档的变速箱。传动轴再透过伞状齿轮来与舵机进行齿轮偶合,然后到达车体外带动动轮。每两个路轮为一组,每组配一个刹车板。一条重达1270公斤的履带到车后的惰轮。四号坦克可携带470升的汽油作为燃料,分别存于车内三个容量分别为220升、140升及110升的油箱中。而车体正后方仍有烟雾弹投掷装置(包括整个技术说明)。

各式规格

注解

有侧裙则3.30米

F2型开始改为7.5厘米KwK 40炮。

G型于1942年底已装有48倍径长主炮。

C型最后100辆已装备HL 120 TRM

HL = Hochleistung(高效)、120 = 12缸、TR = 干燥式油槽润滑剂、M = 磁力发电机点火系统

此为最佳表现、正常情况下为每分钟2,600转共265匹马力。

即马力除以重量

四号坦克型号分辨

四号中型坦克为纳粹德国二战中生产的一种中型坦克,因其可靠的性能和多样的用途,被德军士兵昵称为“军马”。

四号A型

四号a

四号A型是四号最早的一个型号,识别特征:车体前装甲为折线形,驾驶员前方的前装甲突出,而通讯兵前方的前装甲略微向后。中间折线部分有一个方形的观察窗,供驾驶员向右边窥视。驾驶员前方有一个向上翻开的观察窗,在关窗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观察窗上方的两个窥视孔来对外观察。通讯兵前方有一个螺栓结合的球形机枪座。炮盾为内置型防盾(即炮盾位于固定座内侧)

四号B型

四号b

四号b型是四号的第二个型号,生产数量较少。

四号b

B型的主要识别特征:车体前装甲改为平直的一片式,驾驶员观察窗改为大型化的上下两片开合式构造,上方有一条防雨沿,用来将雨水导流到观察窗两边。通讯兵前方的球形机枪座取消,改为一个向前的观察窗,观察窗右边有一个圆锥形的冲锋枪口盖保护装甲,开启后可以将冲锋枪枪口对外射击。指挥塔的样式变更,改为观察窗可以自由开合的样式,比A型的指挥塔更为复杂和丰满。

四号C型

四号c

四号c

C型和B型的差距很小,外观上的较大区别是内置炮盾的样式不同。C型的炮盾右侧同轴机枪位置增加了一个圆柱形的枪管护罩,因此引起炮盾固定座的开口也有所不同,并且车体正面再次变为折线型。

四号D型

四号d

D型是四号坦克的第一个生产型号(军神初始座驾),生产的数量比前面三个型号的生产数量总和都要大。和上面几个型号相比,四号d型增加了外侧的炮盾。

四号E型

四号e

E型的特征与D型很接近,主要区别是E型的指挥塔变更,修改为以后所有IV号通用的样式,与D型所使用的早期型指挥塔在外观上区别较大。

四号F1型

四号f1

F1型是短管四号中最强和最完善的型号。在车体和炮塔的特征上也为后面的IV号奠定了基础。从此,四号在车体和炮塔的设计上形成了标准,以后的G,H,J型都是在F型的基础上进行车体和炮塔的小幅度变化。f1的车体前装甲重新改回一片式平直型。驾驶员观察窗变更为加厚型,上方有一个可以放下挡住窗口的保护装甲,此设计从F型开始一直延续到四号生产结束。通讯兵前方的球形机枪座重新设计,并作为以后所有版本四号的标准特征。炮塔后方的大型储物箱成为标准化特征。主发动机排气管消音筒长度更改,并成为以后的G和H型的标准配置,直到J型后期更换成双竖直排气管。(这个实在找不到照片。。。)

四号F2型

四号f2

四号f2

F2型是F1型换装了长身管的L43炮以后形成的一个新的型号。f2型与后来的G型早期在外观上和性能上都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而安装球形单室炮口制退器的L43倍径7.5cm火炮。这是与F1型或者其他任何型号都不同的的特征。

四号G型

四号g

四号g(可以看到装有烟雾弹)

四号换装双气室制退器以后称为四号G型。G型一般使用L43倍径的火炮,但后期的G型也有部分使用L48炮的。G型在生产途中,炮塔两侧加装了三联装烟雾发射器但安装了没多久就又撤销掉了。炮塔侧面观察窗,炮塔正面装甲右侧的向前观察窗也取消了。

四号H型

四号h

四号h

H型是四号性能上的巅峰,无论是装甲,火力还是机动性上都达到了IV号最好的状态(军神终极座驾),H型相对于G型最大的特征是加装了炮塔的附加间隙装甲,以及车体的侧裙板。指挥塔上的车长舱门由两片改为单片开启式。天线由车体右侧,改为安装在车体左侧最后方。车体侧装甲上的观察窗和炮塔后方的冲锋枪射击孔取消,因为加了附加装甲。

J型的识别特征非常混乱,因为后期德军本身就已经很混乱。所以在此不做介绍了。

模型群:298180977

粉丝群:779044129

附带少战福利

珍珠港事件 维基百科

珍珠港事件,又名偷袭珍珠港,日本称之珍珠湾攻击(真珠湾攻撃)或夏威夷作战(ハワイ作戦)、AI作战、Z作战,是日本海军于1941年12月7日(美国时间)对美国海军夏威夷领地珍珠港海军基地的一次偷袭作战。

山本五十六上将,攻击珍珠港计划的核心人物。

攻击珍珠港的计划源自日本与美国的外交冲突。日本自1937年发动对中国的战争后,长期无法脱身,经济也每况愈下;为了继续对中国的战争,日本国策逐渐走向夺取他国资源;1938年,时任日本首相近卫文麿提出“大东亚共荣圈”构想,严重威胁到美国在中国和亚洲的利益,引发美国强烈抗议。1941年,美国政府要求日本从法属印度**撤军,并连同荷兰与英国停止对日本出口石油。由于石油是日军继续战争之必备要素,美国此举令日本最终决定南进夺取英国与荷兰资源丰饶的殖民地;同时也因为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认为美国势必干涉,因此必须致命地打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令日本在南进取得成果、巩固势力后,能在有利的条件下和美国和谈。为此,山本拟定攻击珍珠港的计划。

日本海军派出6艘航空母舰、共300多架战机的兵力,分为两波攻击。由于美军受到奇袭,日军取得重大成果:击沉及重创美军8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摧毁188架战机,造成2,402人殉职和1,282人受伤。然而,日军之胜利并不完全:岛上的发电站、维修设备、燃料和指挥总部大楼均未被破坏,未来海战的真正主力——航空母舰均不在港内。即使如此,和美国的损失比起来,日本损失甚微:仅损失29架飞机和5艘袖珍潜艇,共65名士兵阵亡或失踪,并有一位日本潜艇乘员被俘虏。

这场军事攻击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由于日本这次未宣而战的行动,美国公众舆论愤怒不已,全国自孤立主义转为支持参战;而欧洲的德国和意大利也对美国宣战,美国因此也加入欧洲战场。美国强大的工业能力,给予各个反轴心国阵营大量的资源,导致轴心国最终灭亡。另外,由于参战前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亲同盟国、欲加入世界大战的态度,出现知道日军即将攻击珍珠港、却不加以警告的阴谋论,其至今仍充满争议。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罗斯福发表著名的《国耻演说》,声称12月7日是美国“活在耻辱中之一日”,后来成为该国的纪念日。

珍珠港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一部分

日期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夏威夷时间清晨至中午,日本时间12月8日)

地点:美国夏威夷领地欧胡岛珍珠港海军基地

结果:日军取得战术胜利

众轴心国对美国宣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欧、亚二大战场合流。

参战方

美国

大日本帝国

指挥官和领导者

美军

哈斯本·金梅尔

沃尔特·肖特

日军

山本五十六

南云忠一

渊田美津雄

兵力

美军

8艘战列舰

8艘巡洋舰

30艘驱逐舰

49艘各式船舰

4艘潜艇

约390架飞机

日军

6艘航空母舰

2艘战列舰

3艘巡洋舰

9艘驱逐舰

23艘舰队潜艇

5艘袖珍潜艇

414架飞机

伤亡与损失

美军

2,402人阵亡

1,247人受伤

5艘战列舰沉没

3艘战列舰受损

3艘巡洋舰受损

2艘驱逐舰沉没

188架飞机被摧毁

155架飞机受损

日军

29架飞机被击落

4艘袖珍潜艇沉没

1艘袖珍潜艇被俘

64人阵亡

1人被俘

另有平民57人死亡、35人受伤

船舰损失在日后大部分被修复

背景对日禁运

山本五十六上将,攻击珍珠港计划的核心人物。

自1937年至1941年,日本已陷入中国战场的泥沼当中,4年来耗费大量资源但无所进展,各殖民地的收成与经济都不好,日本开始寻求其他地方的资源以进行长期战争。1940年7月,日本声称为了截断重庆国民政府自中南半岛获取国外军援,趁法国向德国投降时占领法属印度**,以夺取更多战略物资,但此举使得控制缅甸和马来半岛的英国感到日本扩张的威胁。1941年7月24日,美国罗斯福总统要求日本撤出中南半岛与中国的军队,接着在26日下令禁止对日本出口多项战略资源(其中对日本来说以石油与钢最为重要),并冻结日本在美国的资产,不久英国和荷兰殖民政府也跟进。此政策被日本称为ABCD包围网(乃取美、英、中、荷四国之英文缩写而成),出口禁运使向来依赖美国石油的日本受到重大打击(有部分原因是因为对国内新的石油消费限制规定,以及各资源国内供应不足之故)。罗斯福下令让舰队驻扎在珍珠港也显示不排除武力干预的可能性。在日本试图以外交谈判解决却接连碰壁,德国进攻苏联,南进无后顾之忧后,大本营决定考虑与英美荷开战的可能性。

早在1909年,日本军方就曾拟定过与美国的战争计划“国家防卫策略”,该策略中认为美国会与日本于马里亚纳群岛和马绍尔群岛之间海域战斗。30多年来,日本海军也一直以此假想为训练,军舰也一直以近海战斗为设计主轴。1941年,大本营提出与以前差别不大的计划:决定在开战之初进攻英美荷在东南亚的殖民地,首要目标是荷属东印度的油田,其他则有马来半岛、菲律宾、缅甸等地;认为一旦与美国开战,在攻进美属菲律宾时,美国必定会以庞大的舰队前来救援,日本就能以其庞大的舰队进行决战(类似日俄战争中的对马海峡海战)。

海军联合舰队指挥官山本五十六却不赞同这个计划,这个计划中日本对美国舰队决战的主力是战列舰,山本认为其在海战的主力地位已成过去,早在1927年他担任赤城号舰长时就有对空中武力为新一代战争型态的想法;1940年,塔兰托战役中英国皇家海军以24架飞机搭载鱼雷去攻击位于塔兰托的意大利战列舰,虽然英军损失2架飞机但是却瘫痪3艘意大利战列舰,这种战斗方式更在山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留学过美国的山本知道其工业潜力是日本远远比不上的,若以此计划势必会陷入一场消耗战中,导致物资与工业能力皆落于美国的日本战败。

珍珠港

珍珠港俯视图(1941年10月30日)

山本五十六认为,必须在美国军事能力动员起来前就先将其力量摧毁,美国太平洋的前线基地—珍珠港。美国1940年的士兵人数仅有25万人,而已全面动员的日本有400万名士兵,能在其未组织人力前迅速攻占菲律宾,甚至进攻美国本土。在消灭美国于太平洋的舰队后,日本可以畅所无阻的南下进攻。

珍珠港位于夏威夷上的欧胡岛,该岛人口结构主要有白人、日本人、中国人和菲律宾人,地形是一个被陆地所包围的海港,仅有一个出口,港内船只通过出口至外海需要3个小时,油库、维修设施都缺乏空中保护。至于对鱼雷的防御则是因为1940年12月海军上将哈斯本·金梅尔(Husband Edward Kimmel)向华府报告“鱼雷防御网在狭窄的海港出口妨碍了交通”而被拆除。该港的士兵也未有被告知即将与日本开战的消息。美国军方虽然有军官认为珍珠港即遭日本攻击,而不是菲律宾,但又认为日本无法立即对珍珠港展开攻击。

山本将攻击珍珠港的计划定为“Z作战”,决定以一支由6艘航空母舰所组成的空中力量,对珍珠港展开攻击,而且必须是奇袭,他与大西泷治郎、源田实和山口多闻等人一起拟定作战细节,在5月9日于东京海军参谋一年一度的兵棋演习中,向同僚告知Z计划。大部分军官认为他的想法过于鲁莽,甚至做出会被歼灭的结果推断,但山本多次试图说服反对者,甚至以辞职作为威胁,最后海军军令部长永野修身也终于批准。

长期研究攻击珍珠港的山本,对岛上日常作息、陆海军作业程序、舰队移动频率和人事轮班等资料都很清楚,以及珍珠港的水深仅45英尺,日本海军的鱼雷若以一般投掷方式攻击会陷入海床中,同时为了自空中投下炸弹,势必要能击穿战列舰甲板上的装甲,他要求研发部改良这些问题,并获得解决。他将俯冲轰炸机、水平轰炸机、鱼雷轰炸机和战斗机等不同种类战机组成一支支的空中攻击部队。以南九州鹿儿岛湾练习低空投放鱼雷和炸弹,要求鱼雷机训练投弹高度为从没进行过训练的1500呎,并严格训练命中率较低的水平轰炸机。而青森县三泽飞行场旁的小川原湖亦因条件类似珍珠港而成为练习地点。山本将整支舰队交由南云忠一中将指挥,并另外派遣5艘袖珍潜艇,作为空袭失败后对美国舰队突击的功用。

整只舰队的编列为:

第一航空舰队—司令长官:南云忠一中将,参谋长:草鹿龙之介少将

第一七驱逐队—驱逐舰“谷风”“浦风”“滨风”“矶风”

第一八驱逐队—驱逐舰“阳炎”“不知火”“秋云”“霞”“霰”

第一航空战队—南云直接指挥、航空母舰“赤城”“加贺”

第二航空战队—司令官:山口多闻少将、航空母舰“苍龙”“飞龙”

第五航空战队—司令官:原忠一少将、航空母舰“瑞鹤”“翔鹤”

舰载航空机:共350架(零式战斗机78架、九九式轰炸机129架、九七式攻击机143架)

第三战队—司令官:三川军一中将、战列舰“比叡”“雾岛”

第八战队—重巡洋舰“利根”“筑摩”

第一水雷战队—司令官:大森仙太郎少将、轻巡洋舰“阿武隈”

第二潜艇队—司令:今和泉喜次郎大佐、潜艇“伊19”“伊21”“伊23”

第一补给队—司令:大藤正直大佐、补给船“极东丸”“健洋丸”“国洋丸”“神国丸”

第二补给队—补给船“东邦丸”“东荣丸”“日本丸”

特攻潜艇5艘(甲标的潜艇)

至于当日的作战方式则是在晚上离开母港,各前往集中于择捉岛南部的单冠湾,静候指示,一旦位在华盛顿的外交部人员谈判成功,就立即返航,否则就前往夏威夷执行攻击。攻击方式由机队指挥—渊田美津雄决定,就他在现场判断奇袭是否成功,若成功就发射1枚信号弹,由鱼雷机先进行攻击,再来是水平轰炸机,最后才是俯冲轰炸机。若美军已有准备,则是发射2枚信号弹,由俯冲轰炸机先攻击,诱出高射炮位置,再由水平轰炸机攻击。当日是否开战的决定,由东京发出密码指示。11月17日,舰队集合于单冠湾,11月26日启航往夏威夷前进。11月20日,身在华府的日本外交官野村吉三郎和来栖三郎与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递交“谈判最后方案”,赫尔的回应则是拒绝此方案。日本御前会议中,东条英机说道:“现在局势已十分明显,我们已经不能在外交途径上获得我们所想要的;换句话说,美、英、荷、中等国已对我们加强经济和军事上的压力,我们除了对美英各国开战之外,别无选择...”此外,关于海牙公约中内定的宣战动作,由于可能会对整个行动有重大影响,裕仁天皇与军部讨论许久后决定,在华盛顿递交宣战书后立刻展开攻击(间隔60小时内)。

行动

日军前往珍珠港及返程路线

12月2日上午10点30分,东京国会正式做出宣战决定,南云于当日日本时间下午5点30分收到了“登上新高山”(指台湾玉山)与“1208”,“新高山”即是指开战决定,1208则为日本时间的预定攻击日。不久,山本对舰队发出训斥说道:“皇国兴废,系于此战,各官兵必要尽其职,鞠躬尽瘁!”据战务参谋渡边安次透露,这是参谋长宇垣缠在如厕时想出来的。

按原定计划,若在舰队移动时就被发现随即取消作战,随即传来东京收到潜伏于珍珠港间谍的资讯,港内共停泊9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驱逐舰17艘,船坞内则有巡洋舰4艘、驱逐舰3艘,航空母舰则全部不在基地内,也得到港内没有鱼雷网和防空气球的消息,夏威夷也未有任何紧急广播。

作为行动前锋的袖珍潜艇开始离开母艇。在3点42分时,美国扫雷艇秃鹰号在檀香山港前发现一个潜望镜,驱逐舰华德号开火攻击并投下深水炸弹。虽然华德号立刻向海军总部报告此事,却不受到重视。此时时间接近天亮,日军已抵达战机预定升空地点,为欧胡岛正北230浬,筑摩号和利根号皆各派出1架侦察机侦查,以防止美军的反击[21],却在1小时内未收到回报,南云此时决定不考虑原定计划细节,提早让于6点战机升空,另外有6架飞机因为技术上的问题发射失败。

第一波攻击

第一波攻击共动用183架飞机(原预计189架),分别为:

第一组(目标:战列舰和航空母舰)

49架九七式鱼雷攻击机,作为水平轰炸机,携带1760磅重穿甲弹,由渊田美津雄指挥,分为4个机队。

40架九七式鱼雷攻击机,由村田重治指挥,装备九一式鱼雷,分为4个机队。

第二组(目标:福特岛和惠勒机场停驻的飞机)

51架九九式俯冲轰炸机,携带550磅炸弹,由高桥赫一指挥。

第三组(目标:击毁各机场上起飞的飞机,夺取制空权)

43架零式战斗机,由板古茂指挥。

日军零式战斗机正从翔鹤号航空母舰上起飞

夏威夷此时还正处于星期日太阳未升起的早晨,岛上只有少数人起来,大部分士兵都还处于休息状态。在奥帕纳雷达站中的两位二等兵于6点45分在萤幕上发现有不明物体靠近欧胡岛(实际上是南云的侦察机),却没有上报。不久,萤幕显示北方有一大群飞机接近后,他们赶紧联络防空中心有不明物体靠近基地(但没有提及规模),值班的科米特·泰勒中尉回报他们应该是看到自“希甘姆”机场的巡逻队,或是从美国本土加州来的B-17轰炸机。早上7点40分,机队离开航空母舰已过1小时又40分钟,渊田判断美军都尚未清醒,偷袭必定成功,便发射一枚信号弹,但机队中有人没看见,渊田又再发射一发,却使部分机组误解是执行发射2发信号弹时的作战,结果导致攻击队未照演练时的顺序进攻;不过这项错误对整场作战并无影响,因为美军并未有组织的抵抗。从发射信号弹到第一枚炸弹投下之前,渊田发出无线电信号“虎!虎!虎!(トラ・トラ・トラ)”,即通知南云舰队偷袭成功。

机场

日军开始攻击,由于美军还处于惊愕状态,几乎没有什么反击能力,日军机队畅所无阻的分开执行自己的任务。对日军来说要先摧毁美军的战斗机以保护其他轰炸机,而零式战斗机则因为空中没有敌人也转而加入攻击机场的行动。日军于夏威夷时间7点48分开始攻击机场,惠勒机场被认为驻有50架P-40和P-36,在第一次攻击中就摧毁四分之一的飞机,兵营和机库都被炸弹所攻击,惠勒机场完全失去反击能力。希甘姆机场则是轰炸机的基地,停放约70架轰炸机(其中12架为B-17飞行堡垒),被破坏程度与惠勒机场相同。7点58分,罗根·C·雷姆赛上校于福特岛向港内发出广播:“珍珠港受空袭,这不是演习!”,此消息随后由太平洋司令部发出(8点12分),再传到华盛顿,但此消息传到总统与国务院已是华盛顿时间下午2点。

船舰

受创的三艘战列舰,由左至右为西弗吉尼亚号战列舰(重创)、田纳西号战列舰(微创)、亚利桑那号战列舰(被击中弹药库引发爆炸,后沉没)

燃烧的西弗吉尼亚号

日机在抵达后确认所有船舰,与估计数量有偏差,共有8艘战列舰、8艘巡洋舰、30艘驱逐舰、4艘潜艇、9艘布雷舰、14艘扫雷舰、1艘炮艇、12艘鱼雷艇、2艘补给舰和2艘油轮,1艘航空母舰都没有(实际上,美军的“企业号”航空母舰曾在早上6点从370海里外派出18架侦察机飞往珍珠港,但未被日军发现。在珍珠港受攻击时也仅在周围海域不到300浬的距离内)。各机开始攻击预定的目标,大部分战列舰均受到3枚以上的炸弹攻击。亚利桑纳号战列舰由于被炸弹击穿甲板于锅炉和弹药库爆炸,死伤最为惨烈。不久美军开始反击,有零星的高射炮火和极少数飞机起飞,而8点40分,日军第二波攻击机队已越过欧胡岛东岸,渊田的机队开始返回集合点(于8点45分抵达)。

第二波攻击

第2波日军机队共有171架,由岛崎重合指挥,编列为:

第一组:共54架九七式舰上攻击机,携带550磅和132磅炸弹,由岛崎重合指挥

27架负责攻击卡内奥赫、福特岛、碧罗斯的机库与飞机

27架负责攻击希甘姆机场的机库与飞机

第二组:俯冲轰炸机组,负责攻击船舰,由江草隆繁指挥

81架九九式俯冲轰炸机,携带550磅炸弹,分为4个机队

第三组:战斗机组,负责攻击各机场飞机,夺取制空权与掩护各轰炸机,由饭田房太指挥[注 2]

36架零式战斗机

在第二波攻击行动中,内华达号战列舰试图逃往外海,日军轰炸机看准将其击沉可堵住珍珠港唯一的出口,便发起猛烈的攻击,但在被击沉前就由美军以2艘拖船拖出港外[注 3],解除太平洋舰队被困于港中的危机。而从美国本土飞来的B-17也在此时抵达希甘姆机场,但油料不足、飞行员疲倦、有些甚至没有武装,纷纷被击落或是迫降。自企业号飞出的18架俯冲轰炸机也在此时抵达,出发寻找日军舰队而没有人想到使用雷达追踪日机,如此便可找到南云舰队,以致一无所获;另外还有3架在第2波攻击结束后下午被当作日军被防空炮击落。9点45分,日军开始撤退。11点15分,金梅尔宣布夏威夷进入戒严状态;12点40分,罗斯福同意在夏威夷引入战时法并建立军政府统治。

可能的第三波攻击

渊田向南云报告:“确定击沉4艘战列舰,也造成敌方机场相当严重的损毁;虽然反抗加剧,但我建议再度发动攻击。”,源田实和山口多闻都也建议再次攻击,以摧毁美军更多油料(约有4万加仑的燃油,若摧毁太平洋舰队至少有4个月无法出动)、鱼雷、船坞和基础设施,但南云却回应“已达到预期战果”,下令撤回本土。下午1点30分,舰队迅速北驶撤退。军事历史学家认为南云若发起第三波攻击,对美军造成的损失会超过战列舰的损失,如果珍珠港被彻底摧毁以致丧失其基地功能,美军舰队势必撤回本土,预估将使得美军对太平洋的反攻推延1年;而美国后来的太平洋舰队司令切斯特·威廉·尼米兹上将认为这将延长太平洋战争2年

。一般认为南云之所以没发动第三波攻击有以下原因:

美军在第二波攻击期间的防空力量已大幅加强,日军有三分之二的损失来自于第二波攻击的机群,南云认为发动若第三波攻击,将会冒着动用联合舰队四分之三航空力量的风险去摧毁目标,而舰队将会损失更多飞机及飞行员。

南云不清楚美军航空母舰的位置、也不清楚美国的空军基地是否还有对日本舰队造成威胁的能力、以及日本舰队位置是否处于美军飞机的航程以。

前两波使用的机群是出击前预先整备好的,若发起第三波攻击需要一些时间进行调度、准备;这也将使日军飞行员不得不于夜间降落在航母上,当时只有英国皇家海军发展航母的夜战科技,日军若要行使则风险较高。

日本飞行员并未进行攻击珍珠港岸上设施的准备;并且第三波攻击将以空投炸弹为主,为机群主力的鱼雷机和战斗机改挂炸弹需要时间。

日本舰队的燃油已嫌不足,在珍珠港北部停留更多时间将加剧回程时的燃油耗损。

第二波已经达成基本行动计划,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大部分主力,已达到主要目的。

舰队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的时间非常危险。日本舰队能在不被发现的情形下,从日本航行到珍珠港已经非常幸运。停留更多的时间可能会被一艘幸运的美国潜舰或航空母舰发现。

被日军忽略的目标:A、储油库,B、太平洋舰队司令总部大楼,C、潜艇基地,D、海军造船厂。

事后,金梅尔称:“我必须承认,它的确是一场非常漂亮的军事行动;撇开奸诈的行为不说,日本人这次真的表现的相当出色。”珍珠港的空袭共持续一个小时又50分钟,日军获得决定性胜利。美国在1941年12月太平洋舰队原有12艘主力舰,其中有9艘战斗舰和3艘航空母舰,在被攻击时珍珠港共有96艘船只,共被瘫痪了8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8艘辅助性船只,合计共30万吨。其中完全被摧毁或不再使用的只有亚利桑纳号战列舰、俄克拉何马号战列舰、作为靶舰的犹他号战列舰与2艘驱逐舰,其余在花了一年多时间于港内打捞后,纷纷在太平洋战争中修复并投入使用。而飞机则是全部390架中,被摧毁188架(有92架属于海军战机,96架属于陆军航空军机),受损155架(126架陆军机和31架海军机),以卡内奥赫和埃瓦机场受损最为严重,2机场共82架飞机仅有1架在攻击后保有升空能力。而美国人员伤亡则有:共2403人死亡,受伤1178人;海军:2008人阵亡,710人受伤(死亡人数近半数自亚利桑纳号)、陆战队:109人阵亡,69人受伤、陆军:215人阵亡,360人受伤、平民:68人死亡,35人受伤[38]。许多美军士兵在当日表现英勇,此事件共颁发14枚荣誉勋章、53枚海军十字勋章、4枚银星勋章和4枚海军与陆战队勋章。

美军太平洋舰队各舰受创程度:

亚利桑那号:弹药库爆炸,全毁。

加利福尼亚号:被鱼雷打出缺口进水,漂流3日后沉没于海床中,之后被打捞修复。

俄克拉何马号:全毁,在港内沉没,后来曾一度浮起,被拖到港外予以弄沉。

西弗吉尼亚号:被击沉,之后被打捞成功修复。

内华达号:攻击时被拖往港外,后来被修复。

宾夕法尼亚号:重创,后修复。

马里兰号:重创,后修复。

田纳西号:重创,后修复。

靶舰

犹他号:沉没。

巡洋舰

海伦娜号:重创,后修复。

檀香山号:重创,后修复。

洛利号:重创,后修复。

驱逐舰

卡欣号:严重损毁,没有修复。

台维斯号:严重损毁,没有修复。

莫拉罕号:轻伤,修复。

萧号:轻伤,修复。

此列表并非全部太平洋舰队舰只,仅有受创舰只。

相较之下,日本损失则非常小,共29架军机(9架战斗机、15架俯冲轰炸机和5架鱼雷轰炸机,其中有14架俯冲轰炸机和6架战斗机是在第二波攻击中损失的),飞行人员共55人。潜艇部队则是共有一艘伊级潜艇和4艘袖珍潜艇被击沉,还有一艘因为搁浅而一人被美军俘虏,共9人阵亡(后被以“九军神”之称在国内宣传[注 4]),部分程度上因为这次潜艇的失败,造成其后发展经费被删除,并使潜艇部队在太平洋战争期间被派往作为运输物资的工作。

长远影响

山本认为一次成功的袭击只能带来一年左右的战略优越性,虽然之后的南方作战极为成功,但仍无法打败拥有绝对物资优势的美国。在珍珠港事件的25周年纪念日中,源田实表示:“在军事行动上,珍珠港的攻击行动是当年世界上最成功的一次,然而在政治上却是极大的错误,导致日本最后走上投降一途……”

日本计划是在袭击前中止与美国的协商。到12月7日为止,日本驻华盛顿大使中的外交官一直在与美国外交部进行很广泛的讨论,包括美国对日本在1941年夏入侵东南亚的反应。袭击前日本大使从日本外交部获得一封很长的电报,并受令在袭击前(华盛顿时间下午一时)将它递交国务卿科德尔·赫尔。但大使人员未能及时解码和打印这篇很长的国书。最后这篇宣战书在袭击后才递交给美国。实际上,这篇国书在日本递交美国前就已经被美国解码。乔治·马歇尔在读过这篇国书后立刻向夏威夷发送一张紧急警告(该文件并未注明“紧急”或“特急”的资讯),但由于美军内部传送系统的混乱这篇电报不得不通过民用电信局来传达。袭击数小时后一个年轻的日裔美国邮递员将这张电报送到夏威夷美军司令部,而总司令金梅尔看完则将它扔到垃圾桶。

攻击珍珠港的行动后来被证明将战列舰摧毁的作用远比预想的要小得多,在珍珠港的行动实际上仅摧毁美国陈旧的大舰巨炮主义,航空母舰则丝毫未损,不足以长时间影响战局,山本曾说道:“头六个月或一年大约是可以顺利进攻的。但对于第二和第三年的战事,我就毫无信心了...”;另外,就山本的计划是为了阻止美军往太平洋东部救援,而美军计划(即橙色计划)则是与日军开战时要放弃其据点,并于大本营拟定之地点决战,因此攻击珍珠港是原本日美两方都没有想过的,也可以说山本此计划是没有必要的。而关于第三波攻击,山本也由于此事对南云的不破坏基础设施和油槽透露过不满,其表示南云中将像一个小偷得手后急急逃跑,没有抓住机会继续扩大战果,南云对此则不认同,并重申已达到预期目的。在日本奇袭珍珠港,大败美军舰队消息传开后,日本国内举国欢腾,东条英机甚至说:“我保证终能取得最后胜利”,山本在写给他姐姐的信中说道:“战争终于要开始了,虽然现在到处充溢着热闹喧哗,但这一切都会消失……珍珠港的胜利微不足道,不适合用来大肆宣传,这样会使日本人民忽略了事情的严重性”,最重要的可能是珍珠港事件立刻将一个本来意见不齐的国家动员起来。它将美国团结起来,一起要战胜日本,它可能也是后来盟军要求无条件投降的原因。

南方作战

在执行珍珠港的“Z作战”后,大本营相继发起南方作战中的其他行动,分别为:

攻取菲律宾—“M作战”:由空中攻击四个目标,五支部队进行登陆。

攻取马来半岛—“E作战”:由空中攻击5个目标,3支部队登陆,和1支部队自泰国入侵。

攻取荷属东印度—“H作战”

攻取关岛—“G作战”

攻取英属婆罗洲—“B作战”

攻取香港—“C作战”

攻取俾斯麦群岛—“R作战”

1942年太平洋战争的形势(红线圈内是日军所到达最大的势力范围)

由于日军行动迅速、兵力多、装备优势且计划周密,美国舰队无力干涉,英美荷殖民地相继被占领,日本快速扩增在太平洋的势力范围,东及所罗门群岛到西至缅甸,且俘虏大量盟军士兵。此外,在攻取马来半岛的作战中,日军再度使用鱼雷机攻击战列舰的行动,击沉威尔士亲王号和却敌号,同珍珠港终结大舰巨炮主义;英国远东的舰队被迫撤至印度锡兰,其后又在积蓄反击力量的期间被日军重创,其海上势力被逐出远东地区。

各国反应

1941年12月8日,罗斯福总统在国会说道:“日本这次没有正式宣战,卑鄙的攻击会永远承担不名誉的罪名...美国人民必然获得最后胜利,我们不单要尽力防卫,更要使这种卑鄙的行为再也无法危及我们……我们将会获得最后胜利,愿上帝保佑。在此本人仅要求国会宣布‘参战’。”美国国会以只有一票反对通过了对日本的宣战。罗斯福立刻签署了宣战书,他称12月7日为一个“国耻日”。美国政府继续和加强了军事动员并开始将其经济转化为一个战时经济。

罗斯福签署对日宣战书

欧洲战场上,纳粹德国在日本袭击珍珠港后,希特勒在国会说道:“德国在亚洲的盟友正给予行为不当的美国重重的一击”,并在12月11日对美国宣战,不久意大利王国的墨索里尼也跟进。从轴心国协议来看阿道夫·希特勒没有这个义务,但还是这样做。这更加激怒了美国人民,使美国可以更加明显地支援英国。这也使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军事回答拖延一段时间。美国的参战使盟国获得巨大的工业生产力,英国即时解除被邓尼兹潜艇舰队断绝物资的危机;苏联则争取到在德国巴巴罗萨行动后,将工业转至乌拉山恢复生产的时间;两国也获得能够对德国反攻的大量物资,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甚远。

美国本土的进攻

自珍珠港的攻击行动后,日军南下进攻东南亚的盟军殖民地,纷纷占领且势如破竹,其后又对美国沿岸进行空袭,美国西岸民众担忧日军登陆。美军认为美国西岸海岸线过长,难以防守,罗斯福下令准备洛矶山脉的防务,军方高层认为若无法阻挡于该处,将会使日军持续进攻至芝加哥。而就其登陆的必要性,山本认为若要战争结束只有两种方法,一是占领珍珠港,以此为跳板持续进攻美国本土,打到华盛顿特区逼使谈判;另一种是以建立的东南亚国防圈持续消耗美国资源,使其认为战胜需付出巨大代价,重回谈判。珍珠港事件后,日本将其主要运输舰与士兵都投入了太平洋各地,已无能力占领珍珠港和进而登陆本土。就算登陆珍珠港或是美国西岸,日军要确保其补给也是问题,太平洋整个过长的补给线并非日军所能负担;再者,比照日军在中国战场这种大陆作战的作战表现,也不可能持续进攻至华盛顿。但美国在西岸还是做了防务工作,包括挖防空洞和训练沿岸部队,而整场太平洋战争里,日军仅对美国西岸造成小规模的损害。

日本潜艇部队战果

军在攻击前一日派出的五艘甲标的袖珍潜艇的战果与下落,虽然五艘潜艇确实都损失了,但美军的战争记录却显示并非五艘都遭到发现及猎杀;日方也有甲标的组员在空袭结束后向联合舰队回报“攻击成功”的记录,都说明有至少一艘以上的潜艇于攻击行动中残存(被认为发出“袭击成功”电讯的甲标的,于战后数十年于珍珠港水道附近的水底污泥中被发现)。此外,传统上“五艘甲标的全无战果可言”的说法近年也受到质疑,九零年代时有学者宣称,他们在利用现代影像分析技术分析日军第一波攻击空照图时发现疑似潜艇的潜望镜与鱼雷航迹出现在港湾内,从而主张日军潜艇击中至少一艘美军战列舰,不过尚未成为普遍接受的说法。

日裔美国人拘留

这次突然袭击后夏威夷岛上开始流传“日本工人将甘蔗田的甘蔗砍成标示指引日本军机”与美国西岸日裔美国人从事当地的破坏工作,甚至说日军即将登陆夏威夷。美国西岸军区长官约翰·德威特将军声称有日裔或日裔后代作为间谍和破坏分子的情报并建议罗斯福下令将他们监禁起来,罗斯福也下了此命令,后来美国本土与夏威夷共约有11万日裔美国人被转移到拘留营,但此政策施行程度不一,美国西岸的日裔民众被拘留比例远超过东岸。这项政策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一个种族歧视与有违自由民主的政策,被拘留者依照不同标准,需要强制劳动以及放弃其财产,拘留期间也有人受伤与死亡;1944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强制拘留为抵触宪法,但支持排除太平洋沿岸日裔民众的行动。整场二次大战中,共有10万多日裔美国人从军去欧洲与德国作战,还有6000人于太平洋地区担任翻译工作;美国于1988年发表此政策为种族偏见,并对其拘留群众给予共超过16亿美元的赔偿。

珍珠港人员与防务的后续

珍珠港事后加强防务,以防日军的登陆与尽速打捞各船舰。因为防守不力,总统下令将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金梅尔海军上将与陆军夏威夷军区(Hawaiian Department)司令沃尔特·肖特陆军中将降阶至少将,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两人的这种遭遇是不公平地当了替罪羔羊。

阴谋论

从1941年12月8日起一直有关于为什么美国政府可以被蒙蔽这么久和美国官方对日本计划知道多少的争论。罗斯福或其他美国官员以及温斯顿·丘吉尔和英国人或其他什么人或所有这些人)事前知道,并可能容忍或甚至促进它的发生以使美国进入大战。阴谋论其中的支持论点主要有:马歇尔对如此重要文件是以民用书信机关、罗斯福在国际事务上倾于同盟国的明显态度、太平洋舰队的3艘航空母舰都正好调开、橘色计划中提到日本对珍珠港的威胁等问题。反对阴谋论者则认为美国这种工业化民主国家不太可能以牺牲人命换来参战的民意、珍珠港美国伤亡人数过多,即使只有少量飞机攻击珍珠港也和大量飞机进攻有相同效果,即“美国领土受到攻击”,没有必要牺牲如此多的船舰和人命换取参战。而珍珠港阴谋论最大的致命伤是,除了珍珠港、日军也接续攻打威克岛、关岛、菲律宾等美国基地,此一情况下,无论日军偷袭珍珠港成功或失败,美国都是必然要参战的。此说的另一大破绽是,美国海军多属保守派,未认识航空母舰的重要性,并不会将其视为海战主力而特意调开;战前美国和日本一样视战列舰为海战主力武器,而袭击后美海军官兵对战列舰的信仰也未立刻动摇,有条战列舰的水兵在看到军舰进入珍珠港时一片欢呼时想“天哪,我们什么也没做,只是在进港”。

相关条目

第二次世界大战

太平洋战争

世界战争列表

罗伯茨委员会(由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欧文·罗伯茨主持的珍珠港事件调查委员会)

注释

日语:ニイタカヤマノボレ一二〇八,拼音:NIITAKAYAMANOBORE 1208。首先使用的此代号的人是决定攻击日期的山本五十六,以后所有相关演习与战争过程,都大量使用了这密码与代号。附带一提,若代号是筑波山晴天(日语:ツクバヤマハレ,拼音:TSUKUBAYAMAHARE),则代表攻击中止。

饭田房太在这场行动中被高射炮火击中,他将燃烧的座机落于燃烧的机库中,造成更多伤亡。

美军威廉·佛朗上校[谁?]下令的。

分别为:

岩佐直治、横山正治、古野繁实、广尾彰、佐佐木直吉、横山薫范、上田定、片山义雄、稻垣清


|四号坦克、维基百科

   

四号坦克 维基百科|
  • 奥托卡利乌斯 维基百科|
  • 奥托卡利乌斯 维基百科| | 奥托卡利乌斯 维基百科| ...

    四号坦克 维基百科|
  • 珍珠港事件 日本的计划及实际行动|
  • 珍珠港事件 日本的计划及实际行动| | 珍珠港事件 日本的计划及实际行动| ...

    四号坦克 维基百科|
  • 怎么分辨iphone型号|
  • 怎么分辨iphone型号| | 怎么分辨iphone型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