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是怎么逐步灭亡的
从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家,到耶律延禧于公元1125年被俘辽亡,辽存国共209年。辽灭亡后,阿保机第八世孙耶律大石又于1124年建立了西辽,存国90多年,1218年为蒙古所灭。但令人不解的是,伴随着大辽帝国的灭亡,最多时曾拥有120多万人口的契丹民族也随之消失得无踪无影。 史学界推测几百万契丹人的命运大致有三种:
一,居住在契丹祖地的契丹人渐渐忘记了自己的族源,与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
二,西辽灭亡后,大部分漠北契丹人向西迁移到了伊朗克尔曼地区,被完全伊斯兰化;
三,金、蒙战争爆发后,部分“誓不食金粟”的契丹人投靠了蒙古,并在随蒙古军队东征西讨,扩散到了全国各地。
宋朝是怎么灭亡的
古代朝代就是一个改朝换代的过程,家天下本身就是不可取的,每个家天下的朝代灭亡都是必然的,宋朝一共经历三百一十九年,换了十八个皇帝,于1279年结束,被元代取代,由岳飞守护的宋朝是怎么灭亡的?一起来看一下。
宋朝皇帝列表第一位也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刚开始定下制度就不对,他自己是个武官夺取政权,也害怕武官夺取他政权,于是就想着重文轻武,朝堂本身就是一个文武平衡一个地方,武官太少的话,面对外方侵略只能一忍再忍,文官在朝堂里还互相勾结,陷害忠良。
宋朝抗金名将岳飞是个家喻户晓人物,他也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六位军神中的一位,他一心一意为朝廷,最后却受到陷害,因为朝堂上秦桧颠倒黑白,对征战沙场将军抹黑,从此之后宋朝再无有名武将,都怕自己会落得和岳飞一样下场,结果就是宋朝灭亡,金人成为皇帝。
第二个原因也是因为第一个原因引起,武将受到不公平待遇,自然不会一心报效祖国,还不如投到金人帐下,于是宋朝兵个个贪生怕死,忽必烈带着二十万军队沿着长江东下,本来以为会有一场恶战,没想到战争还没开始就以宋朝士兵投降而结束。
还有几个原因,在后晋时期,为了求和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损失燕云十六州之后也就意味着汉族版图缺少一个天然屏障,有燕云十六州的话,可以抵挡大部分外族骑兵侵犯,也就是说从晋朝之后,一直都有外族人进行侵犯,一直到元朝建立,才结束这一切。
当时宋朝想着联金抗辽,联蒙抗金,最后自己坐收渔利,金辽蒙也不是个傻子,当然能看出宋朝心思,于是假借联合之名,偷偷休养生息,最后金朝,元朝,强大起来,宋朝还是原地踏步,战乱军费开支,导致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也是宋朝灭亡原因。
明朝是怎么灭亡的
明朝有一批有能力的文官,他们为国家做出了不少贡献。明朝军队强,名将不少。明朝制度不错,但跟不上形式的变化以及执行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灭亡实乃气数已尽,最终1644年灭亡。每个朝代的灭亡都是有一定的原因,或者被某些人摧毁,那么明朝是怎么灭亡的?明朝又是被谁灭亡的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看看关于明朝灭亡的那些真相。
明朝灭亡的原因之:长期两线作战
明朝之所以灭亡,在于长期两线作战。
首先是北方:明朝自开国以来就与蒙古人作战,开始还能占到上风,后来就被蒙古人压着打,连皇帝也被俘虏了去,如此打了两百年,明朝国力损耗很大,与蒙古人签订了《隆庆和约》,赔了不少钱财,边境才稍微安宁一些。谁知蒙古人刚消停点,女真人又兴起,从此明朝直到灭亡,也没有缓过气。
其次是南方:明朝建国之初,东南沿海就有倭寇骚扰,虽然规模不大,却着实让明朝头疼。为此,明朝搞了个不征之国,主动向日本示好,希望缓和双方矛盾,日本却不闻不问。后来,明朝又搞了个郑和下西洋,想耀兵于异域,以此震慑日本人,谁知日本人仍然不买账,骚扰规模越来越大,而西洋各国又争着上门讨赏,明朝只好收缩防线,再不搞什么下西洋了。明朝中期,倭寇势力坐大,深入江南各地,杀人放火、奸淫掳掠,幸好明朝有个戚继光,在东南沿海作战,日本人才渐渐收敛。日本人消停了点,西洋人又趁虚而入,占了澳门、澎湖、台湾。此后明朝直到灭亡,也没能驱逐西洋人。
明朝从建国之初,其正面北方先有蒙古,后有女真,成为明朝的大敌。而在明朝的背后南方,先有倭寇,后有洋人,是明朝的隐患。终明一朝,始终陷于南北夹击之下。
明朝灭亡的原因之:学术
顾炎武在明亡后既参加抗清斗争,又对明亡进行了深刻反思。他沉痛的指出:明不亡于盗寇,不亡于朋党,而亡于学术。
顾炎武此说一针见血,指出了明亡的内在原因,并不是因为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也不是明末的朋党之祸,而是因为当时整个社会的思想颓败而一发不可收拾。前两者都是外因,是标,而后者才是内因,是根本。
晚明社会,士人大多信奉心学。王阳明初创心学的目的是为了对抗宋儒理学。他针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论调,提出了致良知三字。他要求将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要求用通俗简练的语言去阐释伦理道德。王阳明开始肯定个体的独立存在价值,变宋儒捆缚如楚的被动接受为轻快洒脱的自我感悟;也不再象程朱理学那样唯重抽象思辩,而是立足于显示生活,主动承担对愚夫愚妇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王阳明的心学客观上起到了放纵人欲的实际作用。于是明代中期以后,知识阶层冲破程朱理学的束缚提出的思想观点,淋漓尽致地发泄满腔怨恨,无所顾忌地追求狂放不羁的名士风度,顶着伤风败俗的骂名创作淫词小说。
到明代后期,王阳明心学进一步分化。其中所谓王学左派更是明确肯定了人欲存在的合理性,不但彻底否定了程朱理学,亦偏离了王阳明的轨道,所谓率性所行,纯任自然,便谓之道。至于异端之尤的李贽,更是猛烈抨击程朱理学,认为《六经》《论语》《孟子》都是后人编造而成,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数也。当时李贽的学说,产生了惊世骇俗的社会影响:海内无不读先生之书,无不欲尽先生之书而读之者。读之不已,或并其伪者而亦读之也。
从上可以看出,王学特别是王学左派在反对宋儒理学的极端时,自己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放纵人欲。
人欲放纵容易,要收敛就难。各种清规戒律要普通人去遵守,势必会造成了许多假道学先生。但人们一旦找到了纵欲的理论,甚至形成了放纵欲望的社会风气,想要匡正就更难了。明末社会好货和好色形成了社会的潮流。一方面为了追求物质利益,不择手段。社会上的那些骗子采用的各种方法,可以说是当今社会同类骗术的祖宗,应有尽有,为了物质利益而无所不用其极;士人们也毫不逊色,如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善于撰写祭文。其文价甚高,且一定须预付定金才肯下笔。他有位朋友父亲逝世,想找他帮忙写篇祭文。几天后,文征明竟异常痛苦的找到那位朋友,说:你就先拿一锭银子放在我案头,这样我才能看着它写出祭文来,写完之后,我就把银子还给你好不好?这则故事虽然出自野史,但也能反映当时社会士人的普遍心态。另外就是纵情声色,社会各阶层都趋之若鹜。在明代后期的那些拟话本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事例,如通奸、狎妓、集体淫乱等。
于是晚明社会风气败坏而不可收拾,士人们在愤激焦躁中如醉如痴。社会之糜烂,比《金瓶梅》中描述的毫不逊色。就是当时主张寓教于乐的冯梦龙,在其三言中也能发现许多这样的记载。虽然冯梦龙的主观意愿有劝导的目的,却在客观上反而起到了引导作用。在李自成攻进北京后,冯梦龙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小说起到的实际社会功用,最后在忧愤中吐血而亡。
可见,社会主流思想对社会风气的影响至关重要。在一个人际关系极度紧张和社会秩序异常混乱的社会中,统治者如果不能用正确的思想引导,那么明朝的灭亡就是很好的前车之鉴,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世啊!
|契丹是怎么逐步灭亡的
契丹是怎么逐步灭亡的 宋朝是怎么灭亡的 明朝是怎么灭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