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 掰弯与掰直
如果掰弯和掰直这两件事情真的是平等的话,或许便更好理解。
很久以前我看过一本书《欧洲同性恋史》,里面谈到过非常有意思的情况,性取向似乎是后置的一个建构性的词语——男同志和女同志诞生的前提还不一样。
1. 当“同性恋”这个词在1869年创造出来的时候,一些严格意义上的同性恋不接受“同性恋”这个标签,因为他们认为这种说法有“娘娘腔”的意思。
2. 同性恋者(homosexual)这个“最近”发明的名词,对18和19世纪男人间或女人间的那种激烈的友情并不恰当。然而,这些个人不自认为是同性恋者的事实是否足以将他们排除在研究之外呢?
3. 战争,是使得同性恋变得平常的一个有力因素。战争审美很大程度上依靠同性爱慕,通过展现雄性美、强调雄性特色来重新创造一个理想的男性社会。
4. 久经折磨的孔武老兵和颓废的公子哥的相遇概括了战争之后的同性恋的质变。……田园浪漫曲同样在战士中发展。“这个脆弱的金发小家伙很漂亮,在阳光下如此白皙,在单调棕色的巨大空地的背景中突现出来。”
5. 通过对青春和美貌均造成追忆的少年英雄的崇拜,战后在社会的某些小范围内开辟了一条通往隐性的同性情爱的道路。
6. 战争像是同性恋关系概念中所隐藏的暴力的一种催化剂。敌人既是仇恨又是欲望的对象,是和平时代可能的情人,又是敌对民族的标志。
7. 透过对“假小子”传统形象,可以分辨出女同性恋者的轮廓。……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女同性恋伴侣间采用的严格角色分别导致伴侣服装上的分歧。……作为真正的同性恋(butch 男方)应该穿男性服装,(fem 女方)在化妆上还是女性化的。……在那里可以清楚地区分出女同性恋的男方(Bubis)和女方(Madis)。
当然秉承这种相似观点的,还有另外一篇文章,来自译言网的《 异性恋和同性恋的标签还能存在多久?》(
也就是说建立在一个更大的前提基础之上,那便是性取向是一个二元对立的状况,又或者是对于二元对立状况的一个修正。
首先我们会认为在性取向的表达方面,只要你是有性恋,要么就是同性恋,要么就是异性恋…然后便发展出了跟此说法相扩展的其他说法,比如说双性恋和无性恋。
即便我们加入跨性别者或者心理性别和生理性别认同不一致的群体,这个理论,这个二元对立的理论依然可以成立。
尽管看起来已经岌岌可危。
李银河女士就曾经说过,他的内心是[现在]一个男性,他和一个女性谈恋爱,那么她觉得自己也算是异性恋。你能够接受这样的表达吗?
我曾经看利维坦的公众号文章得到了一些奇妙的观点…比如说让你说明确,什么是同性恋…
我得到的一些(它的)结论是:
有同性的亲密行为不能算作同性恋,对某一个同性有强烈的爱慕情绪,也不能算作同性恋。那就很奇怪了,这也不能算那也不能算,那到底什么才能算?
当然这只是一个发散,我继续讲我想说的思路。
金赛的量表有一个游标卡尺,他卡的非常的标准,就是在一个0~10或直或弯的状态去选择,大部分的人都在4~6之间。我们似乎便先天性的认同了这样的评判结构,但是这样的游标卡尺是合适的吗?是合理的吗?真的只能在直后弯的指标上面浮动吗?
乌合之子但愿君:性向专题 | 公众臆想中男同性恋关系架构的嬗变
混核理论出过一期节目,讲的是furry,兽迷。他们的取向就是兽迷取向,这和掰直掰弯没有关
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取向,比如说腐。
当然耽美的历程发展阶段,它的来源主要还是女性被凝视之后的一种反思,但是当它形成了独立的群体之后,其来源的那一些学术的梳理便显得没有那么重要。
腐属于广义的cp粉,你可以从这个里面探索到一定的联系:我pick这个小哥哥/姐姐,不是pick他本人,而是pick他和另外一个人的关系。也就是说我所爱的不是那个人,是那个人和另外一个人的关系。
如果我们能够很清晰的分出来cp粉和唯粉的区别,那么唯粉上面的语境才能够说同性恋异性恋性取向,而cp粉则不受这个规范的限制。
也就是说这个理论范式本身就要打一个问号。
但是我似乎并没有直接的回应掰弯和掰直的问题。
我对于性取向的认知一直是认为它是流动的,但是这只是我的观感,并不是这个社会的现象,提问者提出来的社会现象也确实存在。
既然社会现象存在,我们就不能够仅仅停留于语言的表达。在很多时候语言的表达似乎是一个中立的抽象的诉说,然而可能相同的字和词,背后的难度系数却非常的大。
或许我们可以用一个原则叫做矫枉必须过正,来进行解释。
也就是说把一个人掰弯面临的难度非常非常的大,如果你再去表达反感的话,他未来的处境就会非常的难受。但是如果是掰直的话,几乎可以说是非常的顺利。而且这个行为本身也有发出者嘛,当这个发出者他做出这样的行为的时候,总归还是以个体的层面建筑倒了,这个社会议题的实际行为之中,我想他自己应该是能够感受得到其中的难度的。
而旁观者的态度其实也是很重要的。
最后我想起了孙笑川的一个视频,那么我们就雅俗共赏。
视频从6:53开始。
|回答、掰弯与掰直
回答 掰弯与掰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