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罩共鸣是什么
面罩唱法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16世纪法国宫廷体系中,贵族们在眼部至口部处戴上一副面罩,以掩盖其自己的真实面目,面罩共鸣恰好也正是在这个区域(两眼至唇部),即咽腔与口咽的共鸣。
关于面罩唱法
面罩唱法是一种把声音的指点和共鸣点安放在高位置的一种唱法,要求歌唱者在打开喉咙的基础上把声音共鸣位置始终保持在鼻咽腔以上,上腭以下的区域,声音就在这些部位引起反射、冲击、振动和扩大。让听者感觉声音的光彩在面颊上,华丽无比,悦耳动听。
人的共鸣腔体自下而上有胸腔、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和头腔。
在歌唱中,所有的共鸣腔体对声音都起作用,所以学习歌唱应首先强调是一种整体的歌唱,这是基础。然后才是几种明亮、靠前的共鸣位置,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面罩”。要想获得良好的面罩共鸣,首先应该把歌唱的基本状态做好,给予良好的呼吸支持。其次,喉咙的状态时获得面罩共鸣的关键,打开喉咙是通向面罩共鸣的重要通道,始终把打开喉咙的感觉与面罩共鸣的感觉联系起来。
获得良好的面罩共鸣还必须树立咽腔的共鸣通道。意大利歌唱学派认为咽腔是最重要的共鸣腔体之一,歌唱中应感觉口咽后面还有一个树立的咽管,下连胸腔,上达头腔。要灵活的调节口腔喉舌、会厌状态,使声音顺利的过度到面罩。
面罩共鸣必须强调高位置的声音。在歌唱中不应该在中低音声区撑大喉咙曲唱,这样会使高低声区脱节,令声音无法进入面罩。我们在学习和训练的时候应该从起音就开始想到面罩的高位置,把声音竖起来,并以高音区的声音宽窄去定中低声区的宽窄和音量,用这样的方法过度声音,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关于打开喉咙及喉头位置
在声乐教学中,要掌握正确“打开喉咙”的发声方法,需要把握以下几点要求:
深呼吸
通过深呼吸“打开喉咙”,把深吸气与“打开喉咙”在同一时间完成。在呼气发声时,仍然要“想着吸”,要“吸着唱”,从而保持“打开喉咙”的发声状态。
放喉结
正确的“打开喉咙”的标志是把喉结放下来了,放在深呼吸的位置上(以不感到有压力为宜),应在生发时保持喉结下方的相对稳定和弹性。特别要注意在唱强音的时候不撑;唱弱音的时候不挤;唱高音的时候不吊;唱低音的时候不压。
松喉头
正确的“打开喉咙”要注意喉结向下时不是往下压,而是随着吸气的感觉在放松中自然下降而形成好像“没有喉咙”的感觉。
调整体
要“打开喉咙”还需注意,上下牙关张开;下腭和舌根肌肉要放松;舌头平方(和平时不说话的时候感觉相同),下巴下放内收;这些都有助于喉咙的打开。
如何通过哼鸣打开面罩共鸣
哼鸣时找到“声门适度感”,可获得面罩共鸣
在练习哼鸣时,首先要找到“声门适度感”。即声门不能闭合太紧,也不能闭合无力。闭紧气息不通畅,声音又挤又卡,无力就会漏气,声音又虚又暗且空洞无力。在哼鸣时看嘴巴是否能自由动作而又不影响发声,可用咳嗽的办法,看自己的嗓子周围和下巴是否都很松弛:然后再模仿小声哭泣的感觉进行哼唱,这样可以在无意之中自然地打开喉咙,鼻腔也是比较畅通的,来慢慢体会哼唱发声的“声门适度感”,并找到了稳定喉结的感觉。从而便体会到了面罩共鸣。
美声唱法认为,嗓子放松、嘴巴放松、以及其它发声器官的放松,就可以获得面罩共鸣。其实,从理论角度讲。放松发声器官的方法。确实有利于加大发声器官的振动幅度,同时也有利于振动的传导,这种传导会使头部的某个部位产生振动感(共鸣感),那么我们从中可以得出“头部的某个部位产生的振动感(共鸣感)”。就是由于发声器官的振动幅度加大,并将振动传导到头部的结果,而振动幅度的加大,则又导致声音的响度大幅度提高。因此,我们说发声器官的放松,还有利于产生丰富的复合频率,获得明亮的金属音。
哼鸣时充分打开鼻咽腔,能获得充分的面罩共鸣
开口哼鸣时将舌根与软腭贴住,让声音进入鼻咽腔和鼻腔。轻声哼,能体会到上口盖的后上方是个充满空气使声音振动的共鸣空间。鼻咽口向下到胸口有互相通气的感觉。腰的四周始终保持吸气时的轻微膨胀状态。在开口哼唱时,下巴、舌根、前颈部都要保持自然、放松。我们说,哼鸣的感觉在歌唱中也属于歌唱技巧一说。在这里用哼鸣的方法唱高音,的确可以找到面罩共鸣,因为只要哼通了,喉咙也总是打开的,同时,鼻咽腔必须充分打开站定,用气息先哼出鼻腔,感觉到鼻腔已充分打开。
此时,无论闭口还是张口,都不能影响面罩共鸣的稳定性。但是如果寻求到鼻音的感觉,这是错误的。因为鼻音的发生是由于鼻腔没有充分的打开站定,没有较大的共鸣空间,因而就不可能获得充分的面罩共鸣。我们说,用哼鸣的方式歌唱必须是先出气,充分打开鼻咽腔,然后再放出声音。
掌握正确的哼鸣训练方法,获得良好的面罩共鸣
正确理解并分辨出面罩共鸣中的鼻音
我们讲到歌唱中的“哼鸣”和生活中的“哼鸣”。其实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只是歌唱中的“哼鸣”要求打开喉咙。而且要把“哼鸣”的感觉贴在叹气的深呼吸支持之上的,否则就哼不到面罩里去。在做哼唱练习时,要特别注意鼻音的分辨,因鼻腔的位置与面罩比较接近,如把声音闷在鼻子里,气息不能流畅地尽快通过,就可能造成鼻音,而此时切不可把“鼻音”当作是“共鸣”。初学者在练习哼唱时,不妨可以先找鼻音,然后再逐渐扩大。扩大以后就没有鼻音了,在没有掌握面罩共鸣之前可以这样练习。掌握了以后就设法丢掉鼻音。
另外,检查是否有鼻音,可以用两指头捏着自己的鼻子发音,听声音的变化,如声音并无多少变化,面部仍有震动感,说明方法是正确的,否则,仍需进一步调整。
哼鸣的开闭口及母音训练
意大利美声唱法中有一个很通俗的说法,即你能哼到哪里就能唱到哪里,不管是强声还是弱声,只要能哼上去,一般就能把面罩共鸣找到,喉咙也就能打开。气息也能有良好的支持,因此,采用什么样的训练方法是获得良好面罩共鸣的关键。
(1)闭口哼鸣
首先,要用积极兴奋的歌唱状态,用口、鼻同时吸气,鼻孔兴奋张开:哼鸣时。要均匀、柔和地从鼻腔向外叹气,一定要有叹气感、通畅感,横膈膜要有明显的支持感。其次,哼鸣时,上下齿不要咬得太死,舌头自然平放,笑肌要提起,自然地面带微笑。尽量找到一种晕乎乎的感觉,要打开喉咙,喉头的位置应该是向下的。再次,哼鸣时,声音是从上口盖以上发出的,眉心和鼻梁处,有轻微的振动感,而且每个音都应从同一位置上哼出来。
(2)开口哼鸣
当闭口哼鸣练习掌握后,可进一步做开口哼鸣练习,即张大口哼“恩”音,这也是检验哼鸣练习正确与否的一种方法。如果开口哼唱形成的声音共鸣没有任何干扰,音响效果与闭口哼鸣完全一致,就证明声音的共鸣不是在口腔内,而是在面罩里。
(3)选择合适的哼鸣母音进行训练
在练习闭口哼鸣与开口哼鸣的基础上,就可以用哼鸣练习带其它母音的发声练习,比如“哦”、“吁”等母音练习,尽量把声音送入到面罩里。练习时,不要一开始就用很强的声音.要控制住声音。选择下行音阶练习时,唱到较低音时,要保持同样的共鸣感,就好像唱高音时一样送进“面罩”里去。哼唱时,眉间有振动感,容易得到声音的共鸣。在歌唱训练中,很多声乐教师让学生通过哼唱来寻找呼吸支持、发音位置等歌唱发声的基本感觉,并用这种感觉带出各个元音,如m-ma,m-mei,m-mi;m-mao,m-mu;闭口哼唱,如m;开口哼唱,如ng。有的训练哼唱也和一般歌唱一样要求深呼吸、打开喉咙和高位置等。哼唱在中声区较易,在高声区则较难,因为这更需要呼吸支持和排除喉部等处对发声的干扰。
由此可见,哼鸣在声乐训练中的独特作用是其它任何方法无法替代的,只要坚持用正确的哼鸣训练方法并持之以恒,相信你定会获得极明亮、辉煌的面罩共鸣。
口腔共鸣是什么意思
口腔共鸣是声乐发声方法之一。口腔共鸣的获得是要在发音时,口腔自然上下打开,笑肌微提,下腭自然放下稍后拉,上腭有上提的感觉。
口腔共鸣的获得是要在发音时,口腔自然上下打开,笑肌微提,下腭自然放下稍后拉,上腭有上提的感觉。基音通过声带附近的肌肉、软骨和气息的传送,使声波沿着硬腭向上齿背方向推送。这时,声波随着气息的推送离开喉咽部分流畅向前,在口腔的前上部分引起振动,声音即在硬腭前部集中反射,这时兼有鼻腔打开、畅通的感觉。这种共鸣使声音明亮靠前,但过多的口腔共鸣,容易使声音出现“白声”。发中音(中声区的音)时,以口腔、咽腔为主要共鸣器官。头腔次之,胸腔更次之。
|面罩共鸣是什么
口腔共鸣意思 如何通过哼鸣打开面罩共鸣 面罩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