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寺庙

古代太学教育的特点|

古代太学教育的特点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在西汉、汉魏、唐代、宋代均设有太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太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太学名为成均,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太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以下是古代太学教育的特点。

古代太学教育的特点|

太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教育与生产劳动走向分离,成为一种专门的活动,需要在专门的场所进行,也就出现了学校,这部分人也就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教育活动。

太学教育适应古代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

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

封建社会的等级性相对来说划分会更严格,更有层次性,比如唐朝的“六学二馆”有严格的等级限制,规定:弘文馆、崇文馆招收皇亲、大臣的子孙;国子学收三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子孙;太学收五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子孙;四门学收七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子孙;书学、数学、律学则收八品以下子孙及庶人通读学者。

太学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1.道统性。教育的内容就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教育服从于统治之道。

2.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的威严,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

3.刻板性。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4.象征性。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标志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经典、教义的教育处于社会较高的地位,学习实用的知识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

太学教育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系统

由于是封建社会,专制统治严重,没有形成合理的教学系统。

以上就是古代太学教育的整体特点,他对于现代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基本单位。2.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水利兴修推动经济发展。4.铁犁牛耕,精耕细作。5.赋税徭役繁重。6.土地高度集中,阶级矛盾尖锐。

农业技术的主流是精耕细作;

以种植业为中心、农牧结合、综合经营的广大农区与以游牧为主的广大牧区同时并存和相互补充;

各地区各民族农业发展的不平衡。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我国古代农业是在这些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汇中向前发展的;

小农经济是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古代太学教育的特点

 

古代太学教育的特点|
  • 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 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 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

    古代太学教育的特点|
  • 古代唐妆的特点|
  • 古代唐妆的特点| | 古代唐妆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