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寺庙

上海人 的我 不背这个 锅|

上海人 的我 不背这个 锅

大家好,这里是早坂Yuko。一个从未在bilibili上发布过任何作品的普通用户。

上海人 的我 不背这个 锅|

我的学历跟篮子一样,受限于个人水平,或许会给您造成较差的阅读体验,敬请谅解。

2020年,是个众望所归之年,我们原本将在今年见证国家科技发展与民族振兴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时代节点。可是,新型冠状病毒向我们宣战,向全人类宣了战,众多白衣战士,和众多警务人员,与社会工作人员投身到了战疫的第一线,这个2020年,人们盼望的2020年,似乎被打乱了节奏。

事实证明,我们听从党的号召,听从党的指挥,精确部署战斗力量,认真履行市民义务,落实保障防疫工作,的确取得了此次疫情防卫人民战争的初步胜利。几个星期没有发生过国内本地新增病例,只有外来输入病例了。数个城市开展了复工复产,线上教学也取得了实际成效。

这一切,我作为一名热爱海派文化,热爱我的家乡的上海市民,作为一名普通的大专学生,作为一名防疫志愿者,看在眼里,甜在心里。

然而,这两天的上海,本应受到全国人民的赞扬,却又一次被一个愚蠢的男人,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图片来源于网络

25号的晚些时候,我所在的某个群里,有位群员给我们分享了这个视频。起初我并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主题的视频,点开之后着实令人汗颜。大体内容是这名男顾客在全家购物时,因店员听不懂他说的上海话,男顾客重复了三四遍之后勃然大怒,怒斥店员。其中充斥着大量引起地域冲突的词汇,凭良心讲,台侪坍光了!

视频发出之后,我第一时间在群、空间和朋友圈里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对这件事情孰对孰错没有清晰划分,对这名男顾客的粗暴行为,我表示极大的不满与强烈的谴责。

上海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的流言蜚语,会被这么多的人扣上“排外”的帽子呢?

难道仅仅因为在这座城市落户很难吗?

又或者,仅仅因为是上海不拘小节的市井吗?五六十年代,处于文化素质断层的“大爷大妈”似乎也不是上海独有吧?而今天,我算是大跌眼镜。

个体与形象

有时候,个体的行为往往很容易败坏整体的形象。

我国幅员辽阔,五十六个民族,各种文化也因地区的异同有着天壤之别。在异同文化相互接触时,产生文化互动,甚至文化冲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如果将自身作为文化衡量的标杆,与自身文化出现异同即为夷的做法,是愚蠢且过分的。

大多数时候的总体印象败坏,往往来自于个人的行为。

我至今还记得09年迎世博的时候,倡导我们要做“可爱的上海人”,有时候个人的不文明举动,可能会引来别人对整个群体的不满。

在两年前的年初,上海浦东金桥,130路公交车在停靠苗圃路羽山路站时,一个小学生在上车时,插了一名老年男性的队,并仗着身体灵活挤到前面,在驾驶员身后的座位坐下。老人气不过,对车上其他不少空位视而不见,抓住小孩双脚,硬往车厢过道拖拽。

事后,公交司机夏师傅立刻报警,小学生被送往医院后确认为轻微脑震荡。当时这件事情一出,引起了社会广泛评论。在上海因公交车争抢座位或道德绑架无理要求年轻人让座的老人很多,但对一个小学生大打出手的似乎还是头一回。此举使得社会上的年轻群体对老年群体产生了抵触,甚至厌恶的心理。

监控截图,来源于新闻媒体

这样的事情,会导致什么结果呢?必然会导致老年人群体的形象下降,导致社会普遍人群对于老年人的总体印象下降。

如果将主体与客体换一换,例如,张三是上海一名中年男性,因个人持有地域歧视的不良观念,在公共场所辱骂并诅咒外地来沪人员。势必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在张三周围几平米的这几十名路人,将会对上海的总体印象变差。

我们回过来想想,任何一个地方的“地域歧视”,是不是几乎都是因为一些零散的个体所做的一些令人反感的行为,招致了其他地区的人对该地区总体印象的下降呢?

那零散个体究竟能否代表总体的形象呢?答案应该不用我多说了吧。

在此次全家的事件中,我仅作为一名普通的上海市民,愿向全国网友作出解释与呼吁:

这是个别市民因个人情绪问题在公共场所的极端无礼行为,对上海的城市形象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上海并不是人人都像这个男人一样,上海将继续秉持“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迎四方客,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但对于城市形象的问题,我希望大家脑子清醒一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适可而止。

舆论与导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总觉得网络环境变得越来越糟糕了。可能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使我国互联网的受众呈指数级增长的同时,俗话说的“人多口杂”也变得不可避免了起来。

“自媒体”是这两年大量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体形式,以个人或小型组织为主,早期通过搬运时事内容,进行小规模加工,以更贴近民生的方式将时事内容传达给其受众。近两年又出现了诸如某音某手,与一些和金钱奖励挂钩的某条快报之类的短视频、碎片化信息输收媒介,更是给“自媒体”进行了更大规模、更深程度的话语推广。

网络暴力,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而舆论导向,往往就会滋生网络暴力。

舆论导向这个词,我们有个更通俗的讲法就是“带节奏”。在一些视频和个人文章下面,我们总能看见有人用“不要乱带节奏”等话语对其进行呵斥责备。

在去年11月,我的朋友圈出现了一篇名为《上海申通地铁:说好的“让轮椅人士无障碍出行的美好生活”呢》的微信推文,公众号名称不公开。

在推文中,文章作者站在残疾人群体的角度,以媒体报道纪实的高度大肆批判了上海地铁3号线宝杨路车站拒绝9位残疾人车友进站的相关内容。充满着极强的主观色彩,容易让不了解情况的人看了不由自主地站在他们一边义愤填膺。

推文

事实却是这样的:

地铁方面表示,由于部分轮椅乘客不理解,不同意拆除动力装置,在解释沟通上使用了较长时间。但经过多轮解释说明和沟通,最终残疾乘客先后同意全部拆除了车头并切断电源。最终,在车站工作人员、驻站民警等的共同配合下,分批护送他们进站乘车。同时也叮嘱他们,乘车期间,切勿安装车头开行电动轮椅。此外,宝杨路站同步通知上海火车站、中山公园、上海南站等车站,安排工作人员做好接力护送工作。期间,车站工作人员还帮助部分乘客解决了饮水、如厕等问题。

之后我们就都能猜到结局了,微信公众号的推文下面,产生了不少对上海的负面评价,和一些无端的地域指责,说上海如何如何不近人情,如何如何排外,也有不少网友在公众号下的评论区,质问作者为什么曲解事实,与作者差不多要吵起来了。

这就是最典型的“带节奏”。这件事情上,幸好引起了主流媒体的关注,出现了官方的通报,可总有些人,不愿意看官方真实的报道,喜欢用一己之见来衡量、评判社会上的种种事物,这样的情况也不在少数。

小视频、自媒体的出现,使b站也成了一些自媒体发布新闻的媒介之一。

今天写这篇文章,主要还是因为这个。

我本想看看罗老师讲刑法,结果果然出现了此次全家地域事件的相关视频,打开之后发现弹幕和评论区真的又被诋毁上海的言论占据了,而且评论区几乎是一边倒,甚至没有中立方和对立方,只有一方面的诋毁与辱骂。

我知道,这个题材,是喜欢带节奏的自媒体们的最爱。

这个男性的行为,可能就是自己当时的郁闷,甚至与上海话、上海、外地等元素根本无关,而店员可能只是点了他的导火索而已,让这名男性瞬间爆发,做出了这样不理智的过分行为,以至于被别有用心、猎奇心理的自媒体、营销号们传到了网络上。

b站,不应是地域歧视的交战战场,所以,请评论者们口下留德吧。

上海在此次疫情防控攻坚战中,真的贡献了不少力量,她,不应受到这样的待遇。

あとがき

一座城市,是多元的,有各种各样的人。

守序讲礼的人,值得被尊重,而无礼无矩的人,终会被时代抛弃,被民众憎恨,被社会遗忘。

在事情发生后,也就是25号的白天,我思考许久,打了全家的客服电话,并试图通过网上的蛛丝马迹寻找事发的店铺,只愿找到当事店铺的店长,能够不要太为难这名店员,她这个“冤枉官司”吃得太没有必要......不过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大家都是个别人”的段子由来已久,可大家还仍喜欢将个体与集体形象所结合,不光国内,国外也是,很多外国人将“中国人”直接归为一个群体,并将这个群体与极少数、极少数在外游客的行为挂上钩,从而对我国戴有有色眼镜,想必大家一定和我一样,感觉有些荒谬吧。

所以...哦我的老伙计,请忘掉这个愚蠢的男人吧。

上海海纳百川,迎四方客,大门永远向全国游客敞开。至于“排外”?我们排“毒”不排外。

※本人为一名普通的身份证310开头的上海市民,中立立场,请勿对我的身份开战,谢谢!

早坂ゆうこ

2020年3月29日凌晨1点30分

祝您晚安

おやすみなさい・Good night


|上海人、的我、不背这个、锅

  

上海人 的我 不背这个 锅|
  • 上海人常吃哪几种家常菜|
  • 上海人常吃哪几种家常菜| | 上海人常吃哪几种家常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