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唯一的 潜水航母 舰载机 日军晴岚水上攻击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各国的军事水平得到了长足发展,飞机、潜艇等新型载具也被逐渐运用到了战争之中。随着战局的发展,有人提出了使用潜艇运载小型飞机执行侦察任务的想法,这种搭配方式与普通舰艇搭载侦察飞机相比更加隐蔽,不过考虑到潜艇升至水面释放飞机时不具备任何的自卫能力,英法等军事强国都陆续终止了这方面的研究。然而日本海军却没有就此作罢,他们认为这种方式十分适合本国海军的作战需求,并于二十年代末期加大了在潜艇载机研究上的投入。
在此之后,日本人研发了多种小型水上侦察机,但在潜艇的选择上却陷入了死胡同——普通潜艇空间太小,大型军用潜艇又显得大材小用。这样的观念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才发生了改变,在实战中军方发现大型潜艇存在的操纵性差、下潜速度慢等缺陷很容易成为美军反潜部队的突破口,为了扩大海军的侦察作战能力,日军索性将一些有能力搭载水上侦察机的大型潜艇加以改造,大量用于远程侦察任务当中去,这批潜艇也被日军称为“潜水航母”。“潜水航母”在二战中期的太平洋海域表现比较活跃,并成功对新西兰以及澳大利亚的几个城市进行了空中侦察,军方对此十分满意,决心继续加大在潜艇及其所属载机方面的投入,著名的“晴岚”攻击机就是在这样的契机下诞生的。
伊400潜艇基础上的发展
随着太平洋海域战事的愈演愈烈,日本海军开始不满足于仅靠小型侦察机来执行战略任务,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大型攻击机,而配套“潜水航母”的研发也因此被提上了日程。不久之后,整个二战时期体积最大的潜艇——伊400级潜艇成功投入军中服役,不过在其搭载的战机种类上海军高层还存在一些分歧:一部分人认为可以直接将当时军中装备的“彗星”战机进行改装后搭载,另一部分则偏向于研发一种新式攻击机。负责“彗星”改装的爱知飞机制造公司设计人员在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想要让这款飞机达到和潜艇十分契合的状态,就要对其进行包括承重梁重新设计、翼根部位强化在内的大规模改装,工作量之大无疑于研发一款新的飞机。在这种情况下海军只能选择听取设计人员的建议,在“彗星”基础之上研发一款能够适应伊400级潜艇狭小机库的新型战机。
这款战机在最初阶段一直以“十七式特殊攻击机”的代号进行研发,为了严格保密,日本海军甚至连飞机的大致类型都没有公布(陆用/海用)。直到1943年,这一项目的代号前面才加上了“海军”标签,并被命名为“试制南山战机”,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又改名为“试制晴岚”并正式确定。同年深秋,第一架“晴岚”原型机正式出厂,兴奋的设计人员为他们付出辛勤劳动后的结晶涂上了测试用的醒目橙色涂装,并迅速展开了各种测试活动。与此同时,军方要求爱知公司下属制造厂迅速展开“晴岚”的量产工作,但因为该厂还同时负责多种战机的制造,“晴岚”的最大月产量仅为一架,而且还是工人们日夜赶工的结果。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情况,接下来几年的一系列天灾人祸彻底断送了“晴岚”的量产计划——1944年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摧毁了整个工厂,制造战机所需的材料几乎全部报废;次年春天,盟军的重型轰炸机开始了对日本本土的大规模轰炸,“晴岚”战机研发团队所在的名古屋也在空袭范围之内,整个制造厂陷入了一片火海;1945年盛夏时节,盟军直接对“晴岚”战机制造厂进行了精准打击,这直接导致技术人员多年的努力化为了灰烬,“晴岚”的量产计划也就此被宣布了死刑。从1号原型机诞生到工厂被毁,该型战机累计产量为28架(包括教练机在内),二战结束之后,美军派往日本的调查团队对这款战机十分感兴趣并将其中一架运回美国,这架飞机后来被送往美国国家航空博物馆供游人参观。
“晴岚”战机的设计特点
为了能让“晴岚”战机尽可能地节省空间,设计人员为这款战机设计了类似于F4F“野猫”那样的可折叠主翼,这种可以旋转90度并向后翻折的主翼在日本战斗机中还是第一次出现,也算是日军舰载机发展领域的一次大的突破,与此同时,这款战机的水平尾翼也可以采取同样的翻折方式,这使得最终量产版的“晴岚”体积很小,一艘伊400级潜艇可以容纳三架;除了机翼的巧妙设计之外,这款飞机的专用舱间也十分引人注意——除了储存水面降落使用的浮筒之外,其配备的滑轨式前甲板可以在需要时迅速进行组装。根据军方测试中得出的数据,这款战机的整个启动流程(加入燃油—展开机翼—启动战机)仅需花费三分钟,而伊400潜艇有能力在二十分钟之内完成“晴岚”的所有出击程序。
这款战机的主要动力来源是单具推力1400马力的“热田三二型”12缸倒V型液冷式活塞引擎,这款引擎在激烈竞争中打败了著名的中岛公司“誉”系列引擎,最终获得了设计人员的青睐。虽然这种日本人仿制自德国的引擎从稳定性方面来讲还不够出色,再加上日本较为薄弱的工业水平出现机械故障的频率也比较高,但相比于可能带来更强可靠性和推力,但是无法进行后续维护工作的“誉”系列引擎来说还是“热田三二型”比较适合“晴岚”战机较小的体积以及伊400潜艇狭窄的机库。除此之外,作为一款液冷式引擎,“三二式”只需要在飞行任务开始之前在引擎内加入润滑油和冷却水就可以直接启动,不需要像其他种类引擎一样进行预先热机,这大幅度缩短了战机执行任务之前的准备时间,而且受到极端天气影响的概率也比较小。
武器配置及战术准备
作为一款轻型水上攻击机,“晴岚”的武器配置与日本海军其他战机相比略显薄弱,其主武器为1挺“九三式”机枪,还搭载了用于袭击敌方水面舰艇的800kg鱼雷或是航空炸弹。值得一提的是,这款“九三式”机枪是日本海军在二战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武器之一,它的主要设计来自法军的M-1929重机枪(三十年代日军曾引进一批,这种机枪在测试中表现十分出色,军方随即下令进行仿制);该型机枪的口径为13mm,枪口初速800m/s,最高射速可达450发/分,其气动式操作在实战中的帮助很大,可以有效提高机枪的进攻效率。除了在“晴岚”战机上安装之外,大部分“九三式”机枪都是在日本海军军舰上作为防空武器使用的。
早在第一架“晴岚”原型机成功出厂之时,军方人士就为其预定了初步的作战方式:首先由伊400潜艇在水下靠近敌方目标,锁定目标位置后再浮上水面进行“晴岚”战机的一系列准备工作,给敌人雷霆一击;在攻击结束之后,战机可以在潜艇附近水面进行降落,然后由潜艇安装的起重机运入潜艇以便下次使用,而如果在攻击任务中出现紧急状况,“晴岚”也可以进行弹射起飞并牺牲自身的一部分部件以换取更加出色的速度和机动性,以达到有效攻击敌舰的目标,不过这种攻击方式会带来很大的损失。然而由于“晴岚”量产计划的受挫,日本海军最终没能等来这款战机的服役。
其实在原本的计划中日本法西斯对“晴岚”有着更大的期望——因为在珍珠港事件中尝到了甜头,日军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将目标指向了被称为“黄金水道”的巴拿马运河。不过由于“晴岚”战机具备实际作战能力已经是1945年年初的事情了,再加上数量十分有限,攻击巴拿马运河的计划也就无法实现。“晴岚”战机并没有参加过任何一场实战,它距离战争最近的一次应该就是1945年8月份日本海军针对驻扎在乌尔希环礁附近美军舰队的计划,然而在执行任务的两天之前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晴岚”的军旅生涯就这样宣告结束了。
总体来说,“晴岚”水上攻击机的性能较为出色,其良好的机动性得到了美国人的肯定,美军曾在战后对其进行长时间的测试,不过这种飞机也存在几乎所有水上战机的通病——其装备的外挂武器在海面降落时很容易受到海浪冲击而损坏,一旦大规模投入使用的话会造成很大一笔维护费用。除此之外,虽然该型战机并没有作出什么贡献,但其战斗理念在如今看来十分突出:不难想象,如果这款战机最终大量产出并搭配机库更大的潜艇,那么其搭载的鱼雷和炸弹会对美军航母产生巨大的威胁。
|二战时期唯一的、潜水航母、舰载机、日军晴岚水上攻击机
二战时期唯一的 伊400级潜艇 军事 战斗机 日军晴岚水上攻击机 武器 武器装备 海军 潜水航母 潜艇 空军 航母 航母舰队 舰载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