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寺庙

故都的秋的赏析|

故都的秋赏析

故都的秋里的秋天是以清、静、悲凉为题眼的一篇文章,文章用北国的秋景的浓色与厚,味来和南方秋色的淡色和浅味形成对比。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

故都的秋的赏析|

《故都的秋》蕴含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

作者简介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曾化名赵廉,浙江富阳人。1913年9月到日本留学,次年7月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郁达夫后来弃医从文。1921年6月,成为创造社发起人之一,郁达夫担任《创造》季刊创刊号的主编。

故都的秋的赏析

《故都的秋》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其主体部分是摹绘故都的秋景。文章采用横式结构,从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蝉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个方面,紧扣“故都”和“秋”两个词语,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摹绘,作为一种修辞手法, 是指采用语言形式把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包括声音、色彩、气味等生动形象地形容出来的一种修辞方式。爱国是《故都的秋》的主旋律。《故都的秋》蕴含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

故都的秋各段落赏析 故都的秋各段落的赏析是什么

《故都的秋》1-2段用对比手法写出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指出北国之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指出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3-12段描摹了故都北平的清秋景象。具体分为秋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景,秋花—色;秋槐—形;秋蝉—声;秋雨—味;秋果—实,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秋院:破屋、碧空、鸽子、槐树、和秋草“清”槐树落蕊而知秋 “静” 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

13,14段用对比的手法再次总结写出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

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 “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故都的秋的赏析

     

故都的秋的赏析|
  • 北大荒的秋天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 北大荒的秋天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 北大荒的秋天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

    故都的秋的赏析|
  • 自嘲鲁迅全文|
  • 自嘲鲁迅全文| | 自嘲鲁迅全文| ...

    故都的秋的赏析|
  • 故都的秋的作者是谁文眼是|
  • 故都的秋的作者是谁文眼是| | 故都的秋的作者是谁文眼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