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偷蛋龙类
雌驼龙又叫做母鸵龙,是一种新兽脚类恐龙,属于偷蛋龙科的一种,外形和鸟类非常相似,都是诞生于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体长只有1.5-2米,算是小型恐龙的一种,第一批化石是在蒙古国的南部发现的。
雌驼龙的嘴巴是类似鹦鹉嘴的尖喙状,就像鹦鹉龙科的红山龙一样,雌驼龙的整体看起来很像鸵鸟,它的躯干和后肢较粗壮,而前肢则比较退化瘦弱,尾巴上还带有一定的羽毛,据科学家推测雄性的雌驼龙的尾巴是可以展开的,当它在向雌性雌驼龙进行求爱的时候,就会像现代的孔雀一样炫耀自己的羽毛。
雌驼龙目前已经发掘的化石非常少,据说第一批化石是在蒙古南部的耐梅盖特组发掘出来的,当时这批化石大多埋藏于Bugin Tsav地层中,在正模化石中缺乏了尾骨、部分脊椎骨等,其中查看颅骨就能看出这种雌驼龙的眼睛和鼻孔非常大,鼻子也是因此隆起的,所以嘴巴才会呈现鹦鹉嘴状。
雌驼龙的名字最初是来自于发现地的蒙语名称Ingen Khoboor,而种名则是以苏联圣彼得堡俄科院的专家的名字进行的命名,因为他曾经对此项化石考察向瑞钦巴斯伯提过建议,但是之后却发现雌驼龙的名字被一种线虫动物已经使用了很久,所以便将名字又更改为蒙古文旅行者,是指它硕大的拇指看起来就像是在搭便车时的姿势。
偷蛋龙科的恐龙都有着非常硕大的短口鼻,嘴巴都是喙状的,脑袋看起来很像鹦鹉,比如河源龙,并且头顶带有头冠,部分原始类品种可能会在上颌处长有少量的牙齿,或者时尾巴上带有羽毛,主要是以其他恐龙的蛋或者软体动物等为食。
小型偷蛋龙图片
河源龙是一种偷蛋龙科恐龙,诞生于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第一批化石发掘于中国广东的河源市,因此以地名进行了命名。河源龙的外形非常迷你,同时具备小型兽脚类恐龙和鸟翼类动物的两种特征,被认为是恐龙和鸟类之间演化的过渡生物,它的化石也是中国发现的首批偷蛋龙科恐龙。
河源龙的后肢比较粗壮,只是用两足进行站立和行走,所以它的前肢比较瘦弱和短小,手指部分也是如此,其中拇指更是处于退化状态。河源龙和单足龙一样,有着非常狭窄的鹦鹉鸟喙状嘴巴,非常便于用来啃咬植物,而且河源龙的尾巴和前肢尖端上都长有羽毛,但是由于非常短小,所以基本上是无法飞行的。
河源龙的第一批化石是在1999年的7月份于广东河源出土,其中包含了7具化石,最初为了纪念河源市博物馆的馆长黄东于是将河源龙命名为黄氏河源龙。但是遗憾的是,当时由于资金的缺乏化石的挖掘工作被迫停止,这也导致当时的河源龙成为了无头龙,但是还好在不久之后,吕君昌博士才前往进行抢救性挖掘,最终在地下4米深的地方再次发掘出剩余的化石,与第一批化石同属一个个体。
因此这批化石是非常完整的,其中不论是颅骨,还是股骨、跖骨等基本都已经出现,最终这批河源龙化石也成为了中国的一级保护古生物化石,这也是第一次证明了偷蛋龙科恐龙在蒙古戈壁滩之外区域生存的可能性。到目前为止河源龙的化石已经发掘出了9具。
河源龙的化石可以说是很好的弥补了恐龙和鸟类之间演化的空白,科学家发现它的头骨较短,长出鸟喙状嘴,而手臂和脚趾都已经退化的非常迷你了,和鸟类的翅膀非常接近,因此在最初的时候,甚至一度被误解为退化的鸟类,但之后才确认它可能是一种与鸟类种属关系很近的恐龙。
小型角龙类
戈壁角龙是角龙下目恐龙的一种,诞生于83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由于鼻骨一度穿过了眼孔,因此被科学家认为和弱角龙有着非常近的亲缘关系。第一批出土的戈壁角龙是一只未成年个体,头骨仅3.5厘米,位于蒙古国的南部地区。
俄罗斯的古生物学院Alifanov曾经就发表过一篇《蒙古晚白垩纪-小型角龙类小戈壁角龙》的文章,当时根据出土的幼年个体化石头骨仅3.5厘米,推测出戈壁角龙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可能性比较大,身长更是很难达到1米,可以说即便是在770多种恐龙中也只能排名靠后。
戈壁角龙的第一批化石是在蒙古国南部发现的,当时就处于Khermin Tsav位置的Barun Goyot组地层,根据出土的仅3.5厘米的头骨进行分析,科学家认为它是一个未成年恐龙的可能很大,而之后根据鼻骨进入眼睛骨骼洞的特征,推断出它可能与罗氏弱角龙是近亲,而弱角龙科最早也是出现在亚洲的。
在亚洲发现了多达269种恐龙,在这其中中国是发现恐龙化石最多的国家,一共发现了至少181种恐龙,而蒙古则排名第四,也不算少,多达72种,蒙古发现的恐龙最大的一种是非凡龙,被称为超巨型恐龙,就像加尔瓦龙一样,体长最多可达23米,堪称一节火车车厢,而体型最小的则只有29厘米,叫做小驰龙,几乎和一只现代鸡一样大。
而在蒙古的所有恐龙之中诞生于白垩纪末期的恐龙占到了四分之三,大部分都是在8000-7000万年前开始出现的,其中最晚出现的叫做微角龙,在6500万年前才诞生,而最早的则叫做佛舞龙,在1.3亿年前就已经出现。
|小型偷蛋龙类
化石 古生物 小型偷蛋龙图片 小型偷蛋龙类 小型角龙类 恐龙 恐龙图片 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