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角龙(图文)
喇叭角龙是一种原角龙科恐龙,生存于8500万-83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属于小型恐龙的一种,体长仅仅只有2米而已,主要是以植物为食。第一批喇嘛角龙化石是在蒙古国出土的,当然在北美洲也发现了相关化石。
喇嘛角龙算是角龙下目中体型较小的恐龙之一,体长普遍只有2米左右,在770多种已经发现的恐龙中只排名在527位,和棒爪龙、亚洲角龙、彩蛇龙等都有着非常相似的大小,相当于现代的一只鸵鸟差不多大。
喇嘛角龙和大多数角龙下目恐龙一样,在脑袋的后方都长有一片突出的三角形头盾,呈现出扇形向后扩散开来,和弱角龙非常相似,不过它的头盾并不如典型的角龙那么大,因为它属于最原始的角龙科恐龙之一,同时它也带有典型的鹦鹉鸟喙状嘴巴的特征,前肢较后肢更短一些。
喇嘛角龙主要是以植物为食的,因为生活在白垩纪时期,所以它喜欢吃的主要植物大部分都不是开花类,因为开花植物在当时的生长范围不大,再加上喇嘛角龙的身高不高,所以基本上它只能以一些低矮的植物为食,比如苏铁、蕨类植物以及松科植物等,尖锐的鸟喙嘴可以有效的啃食断那些坚硬的针叶或者根茎,尤其是那些比较坚硬的植物。
喇嘛角龙的第一批化石是在蒙古国的纳摩盖吐盆地发现的,据说这批化石是埋藏于Khulsan地区的,被认为是和弱角龙有着非常近的亲缘关系的恐龙。最终在03年的时候由Vladimir命名和描述的,而名称的含义也非常贴切,叫做喇嘛的有角面孔,而它的种名则叫做圣徒喇嘛角龙。
莱索托龙(图文)
莱索托龙是一种鸟脚亚目恐龙,体长只有1.2米,重量仅10公斤,相当于现代的一只大型犬的大小,最大的特点就是颅骨非常小且平坦,但内部空间很大,尤其是颌骨处的肌肉非常多,并且眼窝也很大,它的整体非常轻盈,因此动作敏捷,主要以速度进行防御,属于小型的植食性恐龙之一。
莱索托龙非常神奇的一点就是整体体长可达1.2米,但是体重却只有10公斤,这就相当于一头阿拉斯加那样的大型犬,却只有博美这种迷你犬的体重,所以科学家推测它的骨骼必然是中空且轻盈的,因为这样才能够在速度上有着更好的提升。再加上莱索托龙的小腿骨比大腿骨显得更加修长,所以这也使得它和三角洲奔龙一样,能够很迅速的从危险中逃脱。
莱索托龙的颌骨是能够很灵活的上下移动的,但是无法横向的左右移动,加上它的嘴巴前端是喙状,所以它们只能切断植物。莱索托龙的颌骨两侧牙齿都是锥子状的,所以大多只能紧紧的咬住食物,但无法很好的磨碎。它们的前肢明显要比后肢更短,带有五根指爪,腿部的长度很长,还长有特殊的股骨,所以是天生的奔跑者。
莱索托龙的体型很小,所以它需要时刻的保持警惕,哪怕是在吃草的时候,因此它在进食的时候会像现代的羚羊一样,直接一边四处张望一边吃,由于奔跑速度很快且动作灵敏,所以它能够在肉食恐龙偷袭的同时就很快的逃脱。莱索托龙可能有着夏眠的习惯,而潮湿的洞穴就是它们最好的选择,它们经常会两个挤在一起进行休眠。
莱索托龙的最早一批化石是在非洲南部的莱索托发现的,所以才以此为名,当然也不是只在非洲有所发现,其实在北美发现的最多,特别是加拿大和美国境内,比其他暴龙科的恐龙化石分布都要广上不少。
兰州龙(图文)
兰州龙是一种禽龙类恐龙,也是目前为止全球发现的牙齿最大的植食性恐龙,单单是一颗牙齿最长就可以达到14厘米。当然它的体型也非常硕大,体长可达10米左右,属于大型恐龙之一,诞生于1.2亿年前的白垩纪初期,因第一批化石出土于中国甘肃省的兰州而得名。
兰州龙单单是下颌骨的长度就达到了1米,它的总体身长可达9-10米,在目前已经发现的770多种恐龙中排到了161位,体型类似于阿马加龙、雷前龙、阿纳萨齐龙、禽龙等,差不多比现代的非洲象还要大上一半,同时它也是拥有着目前食草恐龙中最大的牙齿。
兰州龙整体看起来和禽龙很像,它的前肢拇指也长成了尖刺状,而中间的三根指甲则粘连生长,带有一定的蹄状特性。当然兰州龙的典型特征就是牙齿非常硕大,最长的可以达到14厘米,宽度也在7.5厘米左右,算是植食性恐龙中首次发现的最大牙齿,这也使得它的颅骨长度占到了全身的十分之一。
兰州龙的最早一批化石是由中国甘肃省的地矿局勘察院博士李大庆带领他的团队发现的,当时是在03年,正好在距离恐龙足迹群不远处就发现了兰州龙尾椎化石露了出来,最终完成了挖掘,一共挖出了103块骨骼化石,其中包含了下颌骨、脊椎、肋骨、耻骨等各种部位,直到04年的时候才运到了北京进行修复和制模。
兰州龙当时是由甘肃省地矿局和中科院共同进行研究的,这也是从新中国成立之后首次在甘肃发现的巨型恐龙化石,可能意味着原始的斧胸龙的活动范围可能已经扩展到了亚洲,对于研究亚欧大陆和非洲大陆在白垩纪的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喇嘛角龙(图文)
兰州龙(图文) 喇嘛角龙(图文) 莱索托龙(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