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寺庙

割袍断义典故 管宁割席告诉我们的道理|

割袍断义典故 管宁割席告诉我们的道理

三国时期有一对朋友,名叫管宁和华歆,但是二人三观不同,面对黄金和权贵,管宁视若无睹,华歆却无比羡慕,于是管宁将两人同坐的席子从中间割开,说:“你呀,不配再做我的朋友啦!”这个故事也就是后人割袍断义和划地断义的原型。表示两个至交好友或者同胞兄弟划清界限,不再为伍。

割袍断义典故  管宁割席告诉我们的道理|

割袍断义出处

“割袍断义”又称“管宁割席”,出自 "管宁割席"的故事,载于南朝宋国的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德行》。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割袍断义的故事

三国时期魏国的一个饱学之士管宁和好朋友华歆共园中锄菜,华歆管宁两个,在园中锄菜,菜地里头竟有一块前人埋藏的黄金,黄金就被管宁的锄头翻腾出来了。但是华歆管宁他们平时读书养性,就是要摒出人性中的贪念,所以这时候,管宁见了黄金,就把它当做了砖石土块对待,用锄头一拨就扔到一边了。华歆在后边锄,过了一刻也见了,明知道这东西不该拿,但心里头不忍,还是拿起来看了看才扔掉。这件事说明,华歆的修为和管宁比要差着一截。过了几天,两人正在屋里读书,外头的街上有达官贵人经过,乘着华丽的车马,敲锣打鼓的,很热闹。管宁还是和没听见一样,继续认真读他的书。华歆却坐不住了,跑到门口观看,对这达官的威仪艳羡不已。车马过去之后,华歆回到屋里,管宁却拿了一把刀子,将两人同坐的席子从中间割开,说:“你呀,不配再做我的朋友啦!”这个故事也就是后人割袍断义和划地断义的原型。表示两个至交好友或者同胞兄弟划清界限,不再为伍。

割袍断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亲热,这样的朋友是无法真正沟通和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了。

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掩耳盗铃的典故

掩耳盗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响的。对于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引申到生活中就是弄虚作假的人虽然能够蒙混一时,但无法蒙混一世,他们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的,最终还是会露出马脚的。

掩耳盗铃的意思是,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去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这个成语出自《吕氏春秋·自知》,原为掩耳盗钟。原文为: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后被其他贵族联合攻灭,逃亡齐国。有人趁机想偷一口钟,但是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就想到用槌子把钟砸碎了带走。但是一砸钟就会有很大的响声,他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了,真是太荒谬了!

螳螂捕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螳螂捕蝉告诉我们的道理

螳螂捕蝉指人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只顾追求眼前的利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果。

有一天,蝉在树上鸣叫,螳螂驮着一片树叶慢慢地朝前爬动,黄雀飞上枝头整理羽毛,它发现螳螂的动作,就密切注视着。螳螂驮叶伏行,接近蝉,蝉毫无察觉,螳螂迅速举刀向蝉猛砍,蝉被击中,吱吱直叫。正当螳螂在为自己的胜利高兴时,黄雀突然向螳螂猛扑而来,这时,树洞中突然冒出一个孩子,用弹弓瞄着黄雀。孩子一心想射杀黄雀时,却不知道前面有个深坑,后面还有个树桩子。


|割袍断义典故、、管宁割席告诉我们的道理

     

割袍断义典故  管宁割席告诉我们的道理|
  • 剜股藏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剜股藏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剜股藏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割袍断义典故  管宁割席告诉我们的道理|
  • 画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画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画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割袍断义典故  管宁割席告诉我们的道理|
  • 碗中的金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碗中的金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碗中的金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