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的 轮式坦克 它到底是不是 坦克
今天的军武零距离曝光了国产11式轮式突击车。从2015年93阅兵亮相以来,11式轮式突击车如同疾风骤雨一般量产,很快将剩余的数千辆59坦克逐出服役。这种列装效率,就连之前一度被炒的火爆的美制“斯崔克”轮式步战车和日本16式机动战斗车,都望尘莫及。凭借这种轮式战车的快速推广,中国在短短的几年内,完成了令国际刮目相看的陆军机械化进程。
11式底盘是8*8独立悬挂
11式保留了喷水推进器,可以在平静的水体两栖通过
11式采用手自一体变速箱,方便各种路况使用
央视记者吴杰体验11式驾驶室,可见该车采用方向盘驾驶,操作手感和大客车相当
该图可以看到每个轮子上的独立悬挂弹簧
相比之下,16式机动战斗车的前轮悬挂是暴露在外的,不适合对抗地雷或IED炸弹
但是随着11式轮式突击车的大量列装,尤其是在中型旅作为59坦克的接替者的地位,也引起了一些军迷的质疑。大家会问:“为什么59坦克不使用96/96b坦克,或者15式坦克替换,而是用轮式突击车替换?轮式突击车能否在实战中替代坦克的地位?”
那么,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看看轮式底盘的装甲车发展历史和配属模式吧。
为装甲兵配备轮式装甲炮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战时期,不过真正迎来它的首个春天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早在二战以前,苏联就广泛为装甲部队配备BA-10装甲车了。这种车建立在GAZ-AA 6*4卡车底盘(即高尔基汽车厂仿制的福特AA型)之上,使用50马力汽油机,最大速度55千米每小时,可以行驶300公里,它配备了和BT-5一样的45mm主炮,DT坦克机枪,并配有足以抵抗机枪子弹的装甲,一时间成了当时最强的轮式战斗车辆。
然而,因为当时技术能力的限制,仅配备50马力汽油机的BA-10很难胜任俄罗斯境内的低劣路况的土路和野外使用。而且,由于它的车身很大,这意味着不可能在全车部署足够的装甲,尤其是突出于前车身的发动机,很容易成为一个被集火的目标。该车在诺门罕战役,冬季战争和苏联入侵波罗的海三国都有使用,并在诺门罕遭受了很严重的损失。所以,到了二战中,它的角色逐渐被T-70等正式轻坦克替代,转任侦察车和其他辅助用途,不再用于战场冲锋陷阵了。
1938年苏联配备的BA-10M重型装甲车,配备了BT-5的45mm主炮,在那时火力可以和坦克一较高下,注意指挥官手中的信号枪和发令旗
类似的设计在德国也有出现。1942年,德国人准备为德意志非洲军采购一批轮式装甲侦察车,定名SDKFZ 234。
德国从捷克斯洛伐克的太拖拉订购的SDKFZ 234/2重型轮式侦察车,可谓目前8*8轮式战车的前身
SDKFZ 234原本为德意志非洲军团采购,考虑到非洲沙漠难以取得冷却水,因此他们找到了以设计风冷柴油机出名的捷克太拖拉公司。太拖拉从1920年代开始便以风冷柴油机出名,同时它的8*8全轮驱动,配合钢管型底盘的设计让它越野能力相当惊人,迄今为止太拖拉还是达喀尔拉力赛的常客。得到德国订单后,太拖拉毫不费力研发出了SDKFZ 234装甲侦察车,它是二战德国少见的柴油机战车,配备一台最大功率220马力(稳定工况150马力)V12风冷柴油机,续航力最大可达1000公里。不过,它服役时德国非洲军团已濒临战败,加之东线缺乏武器,这批车辆后来被东线德军搞到,配备在侦察营里。凭借着前后双驾驶员和较高的机动性,以及后期车型上面的长管火炮,它基本上胜任了它的使命,也从此打开了轮式装甲侦察车的大门。
二战之后,各国纷纷研制轮式装甲车辆,不过,由于冷战预定战场是东欧大平原,因此各国偏爱坦克这样的履带式车辆,轮式车辆一般用于低成本环境或辅助用途。纵观冷战时代,大家的轮式平台无外乎两种:
第一是装甲侦察车。这种车辆通常拥有一定的自卫火力,和不错的观瞄设备以备侦察敌情。不过,这时候的装甲侦察车的火炮通常不适合行进间开火(当然那时候坦克也不能),只适合在某些特定环境下作为火力支援车使用。比较有名的代表自然是法国的潘哈德EBR装甲车和它的接班人AMX-10RC。
潘哈德EBR受到SDKFZ234影响采用前后双驾驶员,主炮则受到AMX-13影响采用摇摆式炮塔
AMX-10RC装甲侦察车,曾经参加过海湾战争
第二类则主要是装甲人员输送车,代表为苏联BTR系列装甲人员输送车。
BTR-70装甲输送车
相比苏联坦克师、坦克集团军采用的BMP履带式步兵战车,苏联规模庞大的摩托化步兵师则广泛采用BTR轮式输送车。在苏军的大纵深突击战略里,坦克集团军、坦克师会作为攻击矛头,突破北约的防线并深入切入敌方后方,形成双重合围并阻止对方溃逃,然后摩步师则会乘坐BTR在已经开辟完毕的路线上快速跟进,在对方两翼和后侧释放步兵组成防线,将被围困的敌军吃掉。这种战术是古德里安在巴巴罗萨战役中的战术的翻版,当时德国人多数都是徒步步兵师,也没有步战车,所以二战期间德国人是装甲师和装甲掷弹兵部队负责突破和合围,然后徒步步兵师走上前线围歼困在包围圈里的敌军。所以,BTR在执行此类行动时便不需要BMP那么复杂的功能,只需要保留14.5KPVT坦克机枪就足够用了,驱动系统也是廉价的双汽油机分别带动2对车轴(苏联冷战前期大部分8*8其实是4*4*2,两对汽油机分别带动两对轴(左发动机是第一和第三对轮轴,右侧是第二第四),这样一台汽油机报废还能继续前进),成本比起BMP履带式底盘便宜很多。
冷战后至今的发展:
1991年,苏联轰然倒塌,随即《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签署,几万辆坦克化为废铁。在这30年的战争中,战争形态从2战时代的陆地大兵团纵深突击变化成了在航空火力掩护下的空中突击,同时战场也从泥泞的东欧大平原变成了高速公路纵横的城市和郊区,这让沉重的坦克变得越发不适用。因此,在空中突击化的变革以来,各国纷纷减少履带式车辆的数量,转化为大量的轮式底盘车辆,轮式底盘的步兵战车大量出现。比较有代表性就是美国斯崔克装甲车。
使用斯崔克底盘的M1128 105火力支援车,采用摇摆炮塔
斯崔克装甲车来自于加拿大LAV III 轮式车族,该车族共同使用一款8*8底盘全地形装甲车,通过更换不同模块,即可实现步战车、火力支援车、防空车、指挥车、救援车、通讯车等多个功能,这使得一个旅级战斗队内车辆可以大致统一,极大降低了运输和后勤成本。因此,斯崔克旅凭借强大的机动性和后勤性能,在伊拉克战场上博得了全球一致好评,并得到大家效仿。
斯崔克车族
在斯崔克车族的成功示范下, 我国也不甘示弱在2009年国庆阅兵展示了我国的08式车族。但是,细心的人会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中国在08式车族里已经有了一门122榴弹炮,可是2015阅兵时,我们又展出了11式装甲突击车。而斯崔克家族是只有105火力支援车的,那么这又是为啥呢?
08式底盘122榴弹炮车,目前广泛配备在合成旅的炮兵营里
原来,秘密就在于这个编制单位中。大家会看的,08式底盘的122榴弹炮,配备单位是“炮兵营”,05式迫榴炮是“合成营炮兵连”,而11式突击车配备的单位是“装甲兵”,而更早的,目前已经很罕见的02式 100mm自行反坦克炮,则是从前团级反坦克炮兵部队的。而这三种差异,就决定了4种长相接近的车完全不同的定位。
02式自行反坦克炮
05式迫榴炮
按登场时间看,02式100mm滑膛反坦克炮本质上是把1门86式100mm滑膛炮搬上WZ551底盘的产物。由于86式属于高膛压火炮,发射尾翼稳定穿甲弹威力不亚于105线膛炮发射的M111穿甲弹,所以02式自行反坦克炮陪属于从前的装甲师反坦克炮部队(北方部分反坦克炮部队还有89式自行反坦克炮,而一些二线部队则只能拿56式85mm反坦克炮凑合了)。该车主要发射脱壳稳定穿甲弹,只能停车开火,仅仅在必要时候才会对掩体发射榴弹。
以下是百科资料,可以清楚的看到它的性能和编制特点:
PTL02式突击炮采用了86式反坦克炮作为主炮,86式100毫米反坦克炮是73式100毫米反坦克炮的改良型,是目前解放军主要的牵引式反坦克炮。该炮在制造时采用了电渣重熔、身管自紧等技术,射击膛压可高达450兆帕,炮口初速为1610米/秒,直射距离为1800米,若使用最大仰角38度进行间接射击,射程可达13705米,射速可达8~10发/分钟,可使用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对1000米处立靶射击时,其射弹散布为0.3米×0.3米,其性能足以对抗第二代主战坦克。
PTL02采用了37B电同步微扰动火控,其火控系统水平略高于88式坦克,但由于PTL02的车重较轻,射击时车身震动甚大,故射击精度不如88式坦克,另外,车身轻也使PTL02实施行进间射击时,其射击方向角受到一定限制,以防止因射击时地型不平整使车身倾覆。PTL02设有炮射导弹导引装置,可带6枚炮射反坦克导弹,使PTL02成为有效打击第三代主战坦克的武器。
PTL02的服役不会扩大部队编制,师级单位将会换发1~2个营的PTL02,以替换86式牵引反坦克炮,原本一营18门牵引反坦克炮换作18辆突击炮,成本虽然有所增加,机动性和防护力却大大提升,同时可以减少操作人员,操作一门反坦克炮需要8人,但PTL02只需要5名乘员。
05式迫榴炮则是配属合成营炮兵连的武器,用来替换陈旧的100/120迫击炮。迫榴炮原本是苏联为空降兵部队开发的,但中国认为步兵使用它也毫无问题,可以在合成营一级同时解决10公里内高弹道迫击炮火力支援、榴弹炮火力打击以及必要时的平射火力支援,堪称“合成营的万用神炮”。当然,它平射反坦克只能使用破甲弹,且没有对动态目标跟踪的火控系统,所以他仅仅会在万不得已时对装甲目标开火。
第三个出现的是采用07式122自行榴弹炮相同的96式122榴弹炮(仿制苏联D-30式122榴弹炮)的08式轮式122mm榴弹炮。该炮和07式122榴弹炮功能一样,只不过使用8轮底盘,公路通过性好,而越野略低一些,适合全轮式车辆的中型旅。该车定位和斯崔克的M1128火力支援车一样,主要是旅一级炮兵10-15公里中远程火力打击,只有极为特殊情况下才会平射。
最后出现就是11式装甲突击车了。该车配属装甲兵,采用59坦克的4人车组,功能也和坦克一样,承担装甲突击,对步兵进行火力支援,反坦克等综合性用途,所以从这点上,11式突击车可以称之为“轮式坦克”。从编制上看,日本用于替换74式坦克的16式机动战斗车和11式是一样的,只是细节不同。所以前文的问题已经解答;11式突击车就是替换坦克的。
说到这,有人不禁要问,这么皮薄馅大的轮式车辆,能和对面坦克互相博弈吗?其实,说这样话的人忽略了前文提到的“作战环境”。在苏联解体后,各国纷纷削减坦克,就算是目前公认实力最强的美军,也不过1500辆现役M1系列坦克;俄罗斯略多一些,但也不过1500辆T-72B3,外加500辆T80和500辆T90;中国周边国家只有印度坦克较多,但大家看一下中印争端地域,绝大多数都是4000米以上高原,印度人在多次冲突中最大伤亡因素是高山反应,而且印度坦克和直升机都无法在4000米以上高原运作,而中国在那里可以使用两级涡轮增压的15式坦克纵横穿插。因此,考虑到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缘政治,中国能动用重型坦克的地域的假想敌的坦克质量和数量不如那边部署的99A和96系列坦克,东南沿海主要是抢滩登陆,11式突击车自己具备两栖能力,还有05式两栖突击车协作,正好可以应对;最后,中国还有一个陆军反坦克大杀器——红箭10光纤制导巡飞弹。该导弹射程10公里,远超绝大多数坦克炮射程,并且飞行途中可以随时传输视频信号,末端可以采用攻顶攻击,从而避开坦克最厚的正面装甲,一发制敌于死地。
红箭10采用光纤“人在回路中”制导,可以随时观察战场,并选择最有价值目标
所以说,考虑到这些因素后,轮式坦克的定位也就豁然开朗了。在目前重型坦克数量萎缩,对公路机动、跨地域投送要求较高的现代中国环境,11式突击车具备的高速机动能力,低廉的购置费用,较低的转换成本(本期军武零距离里报道的73集团军某旅只用了3年就完成转型),无疑是当前环境非常适合的选择。
|我们常说的、轮式坦克、它到底是不是、坦克
t90坦克 反坦克炮 坦克 它到底是不是 我们常说的 榴弹炮 武器 武器装备 装甲车 轮式坦克 陆军